家书情缘

2017-03-31 21:44王寅戟
时代风采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弟一封封威信

王寅戟

前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家书汇成一部长卷,娓娓道来、令人回味。

一千年以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一个女子捧着数百封家书,感叹到: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那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时光飞逝,信息时代的人们走进了零距离的地球村落,那封从遥远年代寄来的家书,成了二十世纪最美丽的回忆……

还记得曾国藩的家书中写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这些话十分耐人寻味。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可以发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对黑暗势力的抗争是何等沉着和坚韧;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他从胸腔中进发出的爱国激情,以及盼望祖国早日新生强大的热切愿望。……

我们喜爱家书,因为我们爱家,我们相信:家与外界社会是绝然不同的,充满着关爱、关怀以及了解,是维系家庭经久不衰的情感纽带,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

自古以来,邮政就肩负着鸿雁传书的使命,綠衣信使联系千家万户,架起了一座座情感沟通的桥梁。在云南邮政大家庭里有一对母子,一封封家书让她们结下了一段特殊的缘分……

30多年前,一封由建水县寄往威信县的信,开启了一对特殊“母子”相伴30余载的人生路。

写信人叫施庭荣,1960年出生,原籍红河州建水县,现定居昭通市威信县,1985年参加工作,在威信县邮政分公司从事综合办事员工作。

收信人叫宋思莲,1940年出生,1958年在威信参加邮电工作,先后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劳动模范”。

1982年,20出头的施庭荣在《春城晚报》上读到关于邮电职工宋思莲的一篇报道。他深受震撼提笔写了一封充满敬仰之情的信寄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宋思莲:“宋妈妈,您好,我是在报纸上认识您的。病魔夺去您大儿子和二儿子的生命,您一边照顾瘫痪的三弟,一边仍然兢兢业业地为党、为人民工作。我们无数的青年要向您学习全心全意服务他人的精神,我能到威信看望您吗?”就这样,一张报纸促成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结下了母子缘,一封封书信铺开了从建水到威信的千里寻亲之路……

1984年底施庭荣和未婚妻一起颠簸近五天后,来到了居住在威信县扎西镇的宋思莲家中。当看到被命运百般挤兑骨瘦如柴的宋妈妈时,当看到瘫痪的三弟在狭小的木床上度过童年最美好的12年时光时,当得知宋妈妈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被病魔夺去幼小的生命时,不久的将来魔咒般的命运又将降临到老三身上,施庭荣和未婚妻的心像被一块大石压住了。

回到建水后,两人心里想该给宋妈妈一家人做点什么呢?

施庭荣把亲眼所见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家人,母亲施莲仙长叹一声:“我苦命的妹子啊,你比我还累还苦啊,我虽然三年前失去了丈夫,但还有5个孩子陪伴我啊。”母亲的叹息让施庭荣内心冒出一个念头“宋妈妈,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呢,要不,我来威信给您养老送终吧?”他在给宋妈妈的平安信中提到了这个想法。

然而,这个想法让施庭荣面临着亲情与道义的两难抉择。一边是割舍不下快70岁的生母、一边是敬重如山的宋妈妈,一时间他吃不香睡不着。母亲施莲仙知道儿子的心事后,考虑再三后说:“孩子,听你说宋妈妈的三个儿子都养不大,比我可怜啊!我有五个儿女,你好好的为她养老送终,妈支持你。”在母亲的反复说服下,大哥也同意了施庭荣的想法:“你去吧小弟,照顾好宋妈妈,母亲还有我和你三位姐姐呢。”就这样,施庭荣在家人的支持下来到了威信。从此,他为命运坎坷的宋思莲一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希望的窗户!

风华正茂的施庭荣身强体健,宋妈妈原想给高中毕业的他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施庭荣却说:“妈妈,我来到您家是帮你分担困难的,不是来享福的,我帮您照顾三弟,您放心工作吧。”18岁的三弟王庆九,全身瘫痪,吃喝拉撒全要人照顾。大小伙子施庭荣每天要抱着100来斤的三弟解溲,把宽厚的脊背当成一张人床托着三弟溜街道、上医院,看学生们打篮球。1988年7月,三弟的病情开始恶化,几天都吃不下饭。有一天趁爸妈不在身边,他对施庭荣说:哥,我把爸妈交给你了……这临终的托付让兄弟俩落下了眼泪。虽然在施庭荣的精心照料下,三弟比两个早逝的哥哥多活了五年,23岁这一年,还是走完他短暂的一生。

三弟过世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宋思莲的教导和影响下,施庭荣做起工作来也跟老劳模宋思莲一个样。他从电杆厂的临时工做起,到邮局的乡邮员。从事投递工作的10多年里,他每次都把承载希望和牵挂的信件、汇款按时送到农户手中,约定好8点钟送过来,往往他7:30就到了,从不让农户多等一分钟。因为他知道一封家书里装着远方亲人一颗牵挂家人的心啊!

来到威信之后,建水的亲人不仅没有和施庭荣断了联系,反而成为这对母子强大的精神支柱。他在威信生活怎样、老人身体好不好等都时时牵挂着大家的心。

大哥施庭有在给宋思莲的信中写道:“宋妈妈,庭荣到威信去是做对了,因为您二老很关心他、爱护他、教育他,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庭荣到威信就像进了一所学校,两位父母就像两位老师,每天都在教育着他,指引着他在向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字里行间,饱含了大哥对施庭荣远走他乡的理解支持和成长的关切。短短一年多,30多封家书搭建了建水与威信两家人心灵的桥梁,由于有了一个共同的儿子,两家人的心走得更近了。

作为一个异乡客,施庭荣不仅要克服地方生活习惯的差异,还要面对各种猜忌和闲言碎语,有人问他:“老宋家给你几撮箕钱呀?”施庭荣笑笑说:“让时间证明一切吧!”1995年义父王昌藻因脑梗病倒,已经成家生子的施庭荣和家人不离不弃地照顾病中的义父。2013年7月,80岁高龄的义父生命垂危,他把老人家从威信县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四川省泸州医学院,辗转威信、泸州两地72天,尽全力把义父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他不能让经历了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宋妈妈再一次失去亲人。然而,天不遂人愿,虽然他尽了最大努力,义父还是离开了。把义父安葬后,施庭荣欠下近30万元的外债。邻居们都说:“宋妈妈家的这个儿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岁月流逝,如今施庭荣已经55岁,从青春年少到鬓发渐白,从为人子到为人父,在威信与母亲相依相守31年,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2015年6月底,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这个在同事眼中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在妻子眼中开朗活泼的“顶梁柱”却突发心梗。妻子江玉兰偷偷从家里出来去医院照顾丈夫,不敢告诉80岁的母亲宋思莲。施庭荣的大哥也昼夜守在病床前看护着他。

7月下旬,施庭荣在重庆顺利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大家紧绷的心终于落地了。回到威信家里,宋妈妈两眼凝望着儿子:“快来喝鸡汤,热乎乎的,补补身子。这个速效救心丸你要随时带在身上,每天按时吃药,要健健康康的。”宋妈妈眼里噙着泪水,紧紧拉着他的手不放开,3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还留在心底,现在这个唯一的儿子一定要好好的。

光阴荏苒,31年来一封封家书记录着施庭荣一家人的岁月足迹,施庭荣母慈子孝、因信结缘的故事在当地早已被传为佳话。2015年施庭荣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12月12日,他作为云南省文明家庭代表在北京接受了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用一生书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书写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和杰出榜样。

猜你喜欢
三弟一封封威信
关于“人的威信”
三弟
朋友的信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一封家书
忍冬
四川宜宾至威信高速有望年底开工
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