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戏剧中的悬念设置

2017-03-31 17:40许亦兰
青年文学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

摘 要:悬念是引发观众对人物、剧情发展的期待心理,是观众保持兴趣的关键。本文以戏剧悬念为出发点,探讨了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中悬念设置特点,旨在揭示其作品中悬念对戏剧的推动力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

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悬念

作者简介:许亦兰(1991-),女,汉族,湖南郴州人,广州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戏剧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自1947连续上映后,一举囊括了普利策奖、托尼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米勒赢得国际声誉。该作品主要讲述一个小人物Willy悲剧性的一生,中间穿插Linda,Biff,Ben,Howard,Charley等次要人物,从而引发多条线索,使得全剧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充分展示了米勒在戏剧悬念设置上的精湛技艺。在该剧中,悬念主副线相辅相成,主次分明。米勒使绝望的主人公产生期待,却又发生突变,让人出乎意料。观众也会得到某些暗示,略知端倪,进而期待更多详尽的细节。特定的情境设置也是米勒常用方法,通过借助音乐和灯光等,展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情绪,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本文以《推》为切入点,对米勒在戏剧中的悬念设置技巧及作用进行研究。

一.设置多种悬念相互交错

戏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观众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和消逝。因此,戏剧悬念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一提出便得到消解。如此一来,受众的兴趣容易降低,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米勒会围绕一个主要环节不断发展,制造多条悬念,像链条一样地环环紧扣,对剧情形成强大的心理影响力,对人物形成强大的行动支配力。

米勒曾经论文集中提到过:“在Willy的头脑里有两条起伏的线索,过去与现在交织着,一起向前推移;过去与现在线索中相互摩擦、冲撞和紧张的关系才是最吸引人的”。Willy以往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的冲突所引发的悬念是全剧主要的焦点,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使得观众不断想知道Willy为何心中有这种冲突,又将如何结束。这一悬念是全剧的中心悬念,也是戏剧性结构的情绪支柱。

米勒在《推》中除了设置中心悬念,还设置了多条副线陪衬主悬念,包括Willy和Linda的夫妻关系,和Biff的父子关系,和Charley的邻里关系。从剧情一开始,就表明了Linda很爱慕Willy,Willy也说过,“Linda,你是我的根基,我的依靠”。然而他却时常对Linda不屑一顾,并且和别的女人有瓜葛。Linda将如何自己和Willy的关系?她又能否化解Willy内心的矛盾?Biff和Happy过去十分崇拜Willy,表现出浓厚的父子情,但如今为什么会变成仇人一般?另外,他的兄长Ben的灵魂不断地出现,建议Willy要冒险取胜,Willy是否听从他的建议呢?而且Willy曾经瞧不起的Charley父子,如今却很成功,并经常帮助他们一家,但Willy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这些局部悬念都丰富了故事的中心悬念,促进中心悬念的发展,造成读者对该故事产生更多的悬念和期待:Willy将会做些什么改变现状,他最终命运又将如何?Ben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Willy幻想世界中?Ben对Willy会有怎样的影响?而Biff终究为什么会从一个风云人物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惯偷?他最终又是否能达到父亲的期望?这些局部悬念是剧本的每一个发展段落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中心悬念:Willy的命运。这些悬念也将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场,使得读者对故事更加好奇。

二.使用期待与突转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中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就是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而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突转常常是出乎观众意料之外的故事转变。米勒通常设置悬念时,使得绝望的主人公在逆境中产生美好的期待,却又安排剧情发生突转,使观众出乎意料。当Loman一家处于困顿时,Biff 打算向以前的雇主Bill 借钱,和Happy一起开一家体育用品商行并打算举办体育竞赛活动推销他们的商品。同时Willy也不再疯癫了,打算找老板Howard预支薪水,申请留在纽约工作,并且和Linda商量,在乡下弄一块地方,种些蔬菜,养些鸡,多造几间房,等孩子以后回来过周末。这一家人改变了原来颓废的状态,充满了希望,期待Biff和Willy带回好消息。当我们看到这里,对这件事的态度不仅仅抱有期待的心情而已,我们感到一种积极的关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焦急的心情,同他们一起期待着美好的结局。尤其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当我们看着Willy艰难地和老板Howard谈判时,这种焦急的心情变得更加强烈,就仿佛这与我们有着切身关系。

然而故事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Howard 拒绝了Willy的请求,并解雇了他,就像吃了桔子扔掉皮那样。Willy的精神状态一下就崩塌了,又变得疯癫了。Biff等了Bill一整天,而Bill却对他不屑一顾。他一气之下偷走了Bill 的金笔。故事的突转会给Loman一家带来怎样的后果?Willy又将如何做?Willy和Biff的父子关系还有可能恢复吗?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为他们担忧起来了,同时随着突转场面而产生跌宕起伏、剧烈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感情活动。

即使在故事的结束部分,米勒还设置了突转。Willy打算通过自杀,而骗取保险金,对自己的葬礼也是满怀期待,“这场葬礼准会隆重!有的从缅因州来,有的从马萨诸州来……全都是外地汽车执照的老前辈---那小子准会吓得目瞪口呆……我是赫赫有名的……”观众也迫切地想知道他的葬礼是否会他所愿。然而,最终只有他的家人以及Charley父子出现在他的葬礼上。这无形之中与之前的期待形成了鮮明的对比,使得观众更加感受到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以及Willy的悲剧性的人生。

三.预示剧情

悬念往往要使观众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期待,许多优秀剧作家会使用预示,让观众略知端倪,期待更多详尽的情节。“兴趣的产生在于似乎依稀有路与路途并不明确这两者之间……让观众明了一切,但尽可能使剧中人互不相认,这让我急于知道接着而来的是什么”(余秋雨,2005:126)。

《推》从标题开始就有所暗示:推销员Willy最后的结局是死亡。这也就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推销员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什么会死?又是怎么死的?米勒从标题就向观众预示了剧情的发展,并且具有强烈的方向性,成功地制造了悬念,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米勒会暗示观众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Linda出场时的描述,“她的脾气经常很好,对Willy的行为已养成一种竭力容忍的态度。她十分钦佩他,仿佛他那反复无常的性情和梦想对她是一种暗示,提醒她在他内里翻腾着一股渴望,这种渴望她也有,只是缺乏表达这股渴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罢了。”米勒对Linda性格的暗示,为她之后保护、包容、怜惜Willy都埋下了伏笔。而观众也会对此格外关注,想知道Linda会为此做些什么。Biff是“一种筋疲力尽的样子,不自信。他的成就不如Happy,理想却比Happy远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而Happy“从来不肯认输,因此也就更加糊涂,更加顽强,虽然看上去更加心满意足”。这些性格的叙述使得观众对他们的大概的行动方向有所把握,但又不知道具体在故事中如何的发展,也就更加好奇他们将如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另外,米勒还会让观众提前预知剧中秘密的一些线索,加强观众的期待心理。Biff和Willy曾经关系十分融洽,并且以彼此为豪。然而,现在却如同仇人一般,见面就吵架。在他们的谈话中,常常暗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并且Willy有些不光彩的事情。Biff,“因为我知道他是个假正经,他不喜欢那个知道底细的人在身边!”观众也会同Linda一样,提出疑问,“为什么是个假正经?怎么个假法?指的是什么?”而Biff却又没有给我们答案,这种欲言又止的预示,使受众处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使得观众怀着焦虑和担忧的心情想要往下看。这也就激发观众的审美兴趣,营造一种场力。

四.设置特殊情境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成功地调动观众的视听多种感官,吸引注意,常常依赖于特殊情境的营造。观众只有进入特定的情境后,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不断产生疑问,悬念也才能得以产生。“悬念依托于情境而生,情境则依赖悬念而具有戏剧性”(谭霈生,2009:140)。真正的悬念往往出现在观众了解戏剧情境所交代的已知信息之后,急着想知道那些未知情况的过程中。

《推》开场巧妙地借助音乐展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情绪,有效地吸引了注意:“笛声细弱,娓娓动听,表达出草木和天地的自然情景”。这一段旋律优美的笛声其实象征了Willy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Willy说过,“人家在这儿把咱们困成这个地步。砖墙啊,窗子啊……街上到处挤满了汽车。邻近一带连口新鲜空气都吸不到。草也不再长啦,后院里连胡萝卜都种不活啦。记得外面那两棵好看的榆树吗?”这其实是Willy内心压抑和绝望的真实感受。Willy 向往美好的自然环境,然而周围都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高楼大夏,与他所期待的却不相同。Willy忧郁的性格其实也和特定的环境有所联系,他最终将怎么去改变这一切呢?

灯光和舞台布景也成功地展示了Willy生活中各种苦闷的现状。“屋子后面以及四周密密层层的都是高耸入云的大楼。只有天际泛出蓝色清辉散落在屋子和前台上;周围地区呈现出一种愤怒的炽热灯光”。米勒通过将“蓝光清辉”和“愤怒的炽热灯光”形成对比,表明出不和谐的氛围,似乎是一种不祥的暗示。这潜伏危机的环境让观众产生逼真的紧张焦虑的感受。

五.结语

戏剧悬念是戏剧立于不朽之地的内在动力,也是观众获得审美期待的必然要求。米勒在戏剧《推》中设置悬念的技艺精湛,让观众在始终感到紧张和期待的心情。而观众由始至终处于悬念之中,并由此获得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米勒在戏剧中所设置艺术魅力所在。米勒在设置戏剧悬念方面的成功,也为他人的创作提供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Arthur M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M] 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0.

[2]Martin Robert. Ed. 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M]. New York: Viking Press.1978.

[3]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40.

[4]余秋雨. 1983.戲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20.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没有秘密的树洞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为什么接电话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
为什么接电话
解读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