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野良图”看徐葆光生平及其出使琉球史事

2017-03-31 14:07盛荣红
丝绸之路 2016年22期

盛荣红

[摘要]虽然琉球古国早已不在,但是其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却早已载入人类明册之中,并且引发了人们的追思和探究。本文以册封使徐葆光为研究对象,对徐葆光的生平进行了研究,并论述册封使命之艰辛,以突出徐葆光从受命出使琉球开始即展示出的那份积极与主动,以期更好地认识徐葆光以及相关历史。

[关键词]徐葆光;琉球古国;册封使

近日,在泉州一收藏家家中发现一块有关出使琉球使团副使所题写的牌匾,匾刻于清雍正四年(1726),长2.43米、宽0.83米、厚0.06米。匾上刻文:“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加二级钦差册封琉球副使赐正一品徐葆光题绿野良图皇清雍正四年丙午岁一阳月吉旦。”匾上还刻有三方印章:“徐葆光印”、“壬辰探花”和左上角的“二友斋”。从匾上所刻文字可知,该匾的内容为康熙壬辰年(1712)进士徐葆光所题。但由于匾上未题写所赠对象是谁,所以这获得“绿野良图”祝贺的人身份未可知,不失为一点小小的遗憾。

匾的作者徐葆光,为江苏常州人,生于1671年、卒于1740年(《清史列传》卷71说他卒于雍正元年即1723年,但雍正十一年(1733)印行《海舶集》,汪栋作序言,说去年请到诗词手稿拜读,柯遇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考证为1740年)。清康熙壬辰年(1712)进士及第,做过翰林院编修、册封琉球使团副使,赐正一品。

清乾隆《苏州府志》卷第五十七记载:“徐葆光,字亮直,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南巡,以诸生献诗赋,被取至京,举戊子顺天乡试。壬辰会试,不售,钦赐一体殿试,以第三人及第,授编修。五十七年(1718),奉旨充册封琉球副使,赐正一品麟蟒服。葆光长身玉立,仪度秀伟,诗文雅赡,兼工书法,喜交当世文人,名满一时。其使琉球,撰《中山传信录》六卷,考据精博,为向来未有。历二十余年不迁,以病告归,卒。所著有《二友斋文集》十卷、《诗集》二十卷、《海舶集》三卷。同邑蒋深,字树存,工诗,能书画,与葆光相善,由国子监生以荐纂修《书画谱》、《佩文韵府》等书,授余庆知县,终朔州知州。”同时,清乾隆《盛湖志》卷14也载:“徐葆光,榜姓潘,字亮直,号澄斋,江苏长洲人,吴江籍,康熙壬辰探花,官编修。”

根据文献记载,徐葆光在考取秀才以后,就已经享有声名。康熙帝南巡时,徐葆光拜见献诗,随后就在京兆乡试中举。中举后,更是盛名远扬。但是,他参加壬辰科礼部会试,该科会试中式77人,而徐葆光却并未通过,经过特赐,徐葆光终于参加殿试。在特赐殿试15人中,被康熙帝选拔为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这方牌匾最为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是徐葆光任“钦差册封琉球副使”之职。琉球即今天日本冲绳县,在1879年被日本侵占之前,是个独立的国家,其由九高、津坚、姑米、伊平屋、伊江、度姑、奇界、麻姑、八重山、九里岛等三十六个岛组成。《明史》载“琉球国,或云流求,或云留求。其国自南宋始称王,元延佑年间国分为三(中山,山南,山北),明宣德时复合为一。

琉球王国具有悠久历史,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而“自为一国”。明清两代,琉球为中国藩属,新任琉球王就任之际,都要举行册封仪式,以宣示其合法性。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长达500余年,从明洪武五年(1372)开始确立这种藩属关系,明清两朝就先后24次向琉球派遣册封琉球王的冊封使团。琉球王只有获得明清朝廷的册封,才具有正统、合法的地位。历次册封使的《使琉球录》,直接记录了悠久的中琉交往关系,都是有关琉球王国历史及其政治地位研究的可靠史料。

在明清之交,华夏鼎革之际,琉球依然朝贡于中国。其先于1645年至南京朝贡南明政权,到1646年,琉球遣使朝贡于清朝,受到了顺治皇帝的接见。为表琉球钦慕中华之心,康熙帝赐匾“中山世土”于琉球,同时乾隆皇帝也赐国印,印上写有“琉球国王之印”的字样。两件具有国之瑰宝的重器,表达了中国最高统治者对琉球国的重视与礼遇。

因此,在作为册封琉球国王使团的册封使选择的问题上,朝廷更是重视有加。因为册封使代表皇帝,所以朝廷要选“学问优长,仪度修伟”者充任。 康熙五十七年(1718),正值琉球国王承继王位,要选册封使赴琉球,“文章华国,以政事经邦,而且仪容端伟,言辞敏妙”的徐葆光被康熙皇帝看中,任为使团副使,并“赐正一品麟蟒服”。临行前桐城派的大文学家方苞写了《送徐亮直册封琉球序》为他送行,说他“夙以文学知名”,并预祝他“文章必有载之而出者矣”。

徐葆光所著的《中山传信录》载,他于康熙五十七年闰八月二十一日离开北京,十月十八日抵苏州,经康熙允准为母亲庆祝七十寿辰并在家乡过春节。康熙五十八年(1719)二月十二日向福建出发。五月二十二日出五虎门放洋,和海宝一起前往琉球。由于副使可带家人15名,其弟徐尊光随行。八天后在六月朔(1719年7月17日)到达。徐葆光等在琉球逗留了8个月,康熙五十九年农历二月十六日(1720年3月24日)出发回国,往返海路5400里。这次出使在《清代琉球纪录续辑》亦载:“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以正使海宝、副使徐葆光册封琉球国王尚敬。葆光竟使之日,着《中山传信录》六卷,以尽琉球之事。先此,明世册封使者皆有成书,而疏谬甚多;葆光逗彼国半年余,故其书最详而尽矣。”

之前,康熙帝延请西洋传教士培训大批人员,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起以西法测绘全国地图,规定地球经线上一度的弧长为200里。在全国实测600多地点的经纬度,辅以三角测量,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制成的《皇舆全览图》绘有经纬网,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中指出,该图“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但是,其中尚无琉球,于是康熙皇帝也派遣内廷八品官平安、监生丰盛额随使团前往琉球,测量当琉球的经纬度及绘制琉球地图,并进一步弄清中琉的疆域划分。这些成果,徐葆光以图纸、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其《中山传信录》中,以直观的图纸,展示琉球诸岛名称、位置和样貌。

同时徐葆光在东渡琉球时,一心想要澄清以前那些对这条航线及琉球的地理、历史、国情等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决心著述有关琉球情况完整、正确的史书。为了制作各种图录,他还特意带来了一位中国专家程顺则。他一到琉球王城所在地首里,就立即着手研究王府所藏的文献资料,并经常与程顺则以及比程小20多岁的地理学家蔡温一起讨论问题。徐葆光先后用了半年的时间研究琉球情况,遍览琉球国的山川图籍,并勘查其地理及制度礼仪。

出使歸来不久,徐葆光告假归乡,在家赋闲数年。此间,他将所见所闻编为《中山传信录》。该书有3篇序言,正文47篇分为6卷,图文并茂,共计16.8万字。其中《传信录》卷1中的“针路篇”介绍沿途航向、航程。引用琉球国通用的《指南广义》,说钓鱼台(钓鱼岛)向东途经的姑米山(今冲绳久米岛)为“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这说明,姑米山是琉球边界,而钓鱼岛在其西南侧。实际上,从针路可以看出,钓鱼岛还不在边界,其东要过黄尾屿和赤尾屿,到赤尾屿和琉球姑米岛之间的琉球海沟才是中琉边界。同时该书列举的琉球所属三十六岛中,并无钓鱼岛。

琉球群岛是中国东海区域太平洋的一系列岛屿,在台湾与日本之间一线展开。由于战略地位及其重要,琉球王国在明末即遭到日本侵略。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进攻琉球,同年七月得到幕府承认并使岛津管辖琉球,致使琉球国一度两属于中国与日本。岛津家影响力虽不能忽略,但一直到1879年被正式吞并,琉球还是保住了对于日本的独立国地位。1879年日本并吞了琉球国后,在历次与日本政府谈判中,中国并没有放弃宗主国地位,所有的条约都没签定。二次大战后,按照五大国约定把台湾归还中国,琉球群岛国由美国托管(暂时),当时也没有把琉球群岛定归日本。

这方牌匾隐藏的另一重要信息是侧面证实关于徐葆光的去世时间问题。《清史稿》卷71中记载说他卒于雍正元年(1723),但雍正十一年(1733)印行《海舶集》,汪栋作序言,说去年请到其写诗词以拜读,今人柯遇春所著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考证其卒于乾隆五年(1740)。这方牌匾记录的时间“雍正四年”无疑证明徐葆光卒于雍正元年的说法有误。

徐葆光出使琉球和著述《中山传信录》,揭示出中琉的朝贡—册封的宗藩关系,源远流长,其中《中山传信录》还发掘出钓鱼岛归属中国的记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牌匾可谓是研究徐葆光本人、中琉历史关系以及钓鱼岛归属的重要文物,具有相当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