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婆娘诞

2017-04-01 17:33黄燕凤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婆娘金花广东

黄燕凤

农历四月初八,在佛家是纪念释尊诞生的佛诞节,俗称“浴佛节”。但在广东民间,这天虽也是节日,但有许多不同的意义。

拜婆娘,金花诞

广东佛山一带,农历四月初八,称“婆娘诞”。“婆娘”的“娘”字,粤语读阴平声,和“缠脚娘”的“娘”字读音相同。上海话称姑姑为“娘娘”,两字都读阴平声。广东民间,婆娘是专门保佑小孩子健康平安、快乐长大的神。拜婆娘也是孩子们的专属任务。

拜婆娘的供品包括一杯茶水、一个“红包”(染成红色的豆沙包子,供神专用)、一碗饭、一碟菜肴。先上一炷香,然后礼拜、叩头如仪。

拜婆娘是广东佛山一带的习俗。妇女结婚生育后,便开始供奉婆娘。在乡下,一般将神位设在夫妻卧室的床头底下;在床底的墙上贴一片红纸,就是婆娘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年节、神诞等,烧香拜祭,祈求婆娘保佑妇幼平安,多子多福。小孩过生日,更要烧香点灯(但不点蜡烛),让小孩叩拜。

婆娘这个词儿,后来讹传为“婆婆”(粤语对外婆的称呼)。于是婆娘诞当天一早,外婆会携带豬肉、果品、糕点,前往探望女儿和外孙。女儿接过礼品,就放到婆娘神位前上供,午饭后送走外婆时,在外婆携带的篮子上放上一封“利是”(意思是压篮子,不让它空着),然后才把供品给小孩和邻居亲友的小孩分享,说是小孩吃了可以无灾无难,身体健壮。民谣有云:“四月八、婆娘诞,阿婆挽来茶和蛋。”

婆娘诞的来源已不可考,有人猜测是古南越文化的积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远古时代母权社会,与广西古骆越后裔壮族民间神妹六甲(又称花婆、床头挑)相似。

更有一说,《封神榜》上托塔李天王的正室娘子,乃是一位供奉在夫妻床下的神,专门保佑夫妻和睦、孩儿健旺的。

无独有偶,农历四月初八在广州是“金花夫人送子娘娘诞”。关于金花娘娘的传说,文献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广州多有金花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毙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即有一黄沉女像容颜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仙,取祀之。因名其地曰仙湖,祈子往往有验。妇女有谣: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

因为这样的传说,崇拜金花在珠三角迅速传播蔓延。明清时期,在城镇或较大的村落都建有金花庙。早在清初康熙年间,广州河南的金花庙在金花诞时已形成庙会,十分热闹;到清末民初,这个金花庙在神诞日除了开坛打醮、演戏酬神外,还有民间组织长达七昼夜的“唱灯花”等活动。

一甲子前,广州西华路金花直街处有间金花庙,据说长年香火旺盛,特别是金花诞,一连几日都有戏班表演,小贩云集,热闹非常。

20世纪50年代,金花庙改成金花幼稚园。后来旧房子倒塌,遂至湮没无闻。其时,金花街早就荣获卫生模范单位称号,此后数十年一直以卫生闻名,市民早已遗忘了金花诞。然而,广东其他地方的金花庙依然存在,而且长年香火不断。

烟樨饼,舞醉龙

婆娘诞这天,有一种特殊的应节食品——烟樨饼。外婆来到女儿家,往往带上的礼物就是烟樨饼。烟樨饼香甜软糯、口感弹牙又不失爽滑,上面还印有清晰的花纹。

但是,烟樨饼在20世纪60年代已从广州消失。后代替代的是豆沙蒸饼、水晶蒸饼等,也是香软甜糯,饼印轮廓清晰,不过都是白色或透明,晶莹莹的。

农历四月初正是春夏之交,南粤地区的田基(田间阡陌)上、农家的前后院子里,到处长着一种俗名烟樨的植物。它的叶子呈粉绿色,带点烟雾状,有清热驱虫、去湿解毒、帮助小孩暖胃去积的功效。

烟樨饼的制作,先是摘取烟樨的老叶子(愈老,香味愈浓),捣烂取汁;或者加入米粒,放在石磨上磨碎成浆,放入布袋中挤去水分。然后加入煮融的片糖(两广地区片状的红糖)、猪油、糯米粉和黏米粉(籼米粉),揉搓均匀,制成烟樨粉团。

从粉团中捏出一小块,压入抹上花生油的饼模中,用双手大拇指稍微用力压紧,使那块粉团刚好完全压入两个木制的饼模中。再用手指轻挑,将印好的烟樨饼脱模出来,放在蒸笼里蒸一刻钟,玉绿色的烟樨饼就制作成功,热食、冷吃均可。

著名书画家黄苗子是广东中山长洲人,其祖父黄绍昌是晚清光绪年间大儒,写过一首《铁城竹枝词》,咏及家乡的烟樨饼,词云:“四月烟樨满路边,拈来制饼味香甜;醉看儿辈争番啖,浴佛人传倍闹喧。”

烟樨,出产在印度和中国南方。从印度也出产烟樨这一点看,四月八佛诞之日吃烟樨饼,也是一种佛缘。粤港佛教人士也会在佛诞节当天用烟樨饼供佛或供众。

民间古老相传,某年四月初八,一位游僧来到香山县龙塘树坑小河边洗澡。一条大蟒蛇突然向他袭来,他拔出宝剑,把蟒蛇砍成数截,随手丢在河中。

恰在此时,一位喝醉的老渔翁棹船路过,糊里糊涂一手抓起蛇头,一手搬来蛇尾,挥手乱舞。那条蟒蛇竟因此死而复生,化龙飞去。余下的几段蛇身,在河边变成了几棵小树,那就是后来的烟樨。

一年夏天,当地瘟疫流行,尸横遍野。有人偶然发现烟樨树叶捣碎冲水喝,治病即愈。此后每年四月八,人们都会制作烟樨饼食用,并以“舞醉龙”的方式庆节酬神。

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

“舞醉龙”原是模拟上述传说中的情境:道具只有坚实木料制成的龙头、龙尾两截,没有龙身;由两名醉汉各执龙头、龙尾,乘着酒兴舞动。

“舞醉龙”的行列以金童玉女、布绣、舞醒狮为先导,早先只有呐喊声,并无音乐伴奏,后来跟随着前面舞狮的“三星鼓点”舞动。舞龙者如果表现醉得不够,旁边有手持酒埕者,会灌他喝酒。舞龙者不时会将口中酒水喷向天上或四周,直到醉倒或舞到筋疲力尽,则另有后备的醉汉接上继续舞。

然而,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便已声沉影寂。幸得移居澳门的香山渔民在海外传承,并发扬光大。澳门的“舞醉龙”融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炉,变得更加气概豪放、潇洒,妙趣丛生。

2008年,醉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

因为澳门的“舞醉龙”源于中山,又不同于中山,2010年澳门“鱼行醉龙节”,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旧时香山童谣说:“舞龙船头,吃烟樨饼,欢天喜地够晒盏(佳美的意思)。”

如今,在广东中山、珠海等地,以及澳门,农历四月八仍然保留着吃烟樨饼和“舞醉龙”的民俗。

猜你喜欢
婆娘金花广东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盖碗肉
“粤来粤美”
鱼塘儿
串坟的老人
金花银花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well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