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
——以西方哲学辩证的发展来观察

2017-04-01 08:15周伟
关键词: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

周伟

(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
——以西方哲学辩证的发展来观察

周伟

(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异类,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却又同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变革。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形态,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交流中虽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却始终处于一种特殊的指导地位,引领着我们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变革;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变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马克思和他当时所处时代的其他哲学家举起了实践的大旗,改变了传统西方哲学发展的路径。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呈现出一种实践的转向,而马克思正是这种转向的自觉践行者和倡导人,同时也是真正的实践的革命者。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马克思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变革:一是实践的研究风格的转向;二是理论联系现实的积极践行者。

(一)实践的研究风格的转向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次历史的变革,被压抑长达上千年的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不再满足完全依赖上帝的恩赐解决生活的全部问题,而希望得到更准确更清晰的回答。在此背景下,整个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进入了主体性的研究,我们也称这种研究风格的主题为关于认识论的研究。因为主体性的研究主要从主客二元关系入手,进而理解人的认识活动。对人的认识的关注,使得日常的实践行为受到遮蔽,在人们的思想中,只有认识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认识的目的就在于指导我们达到真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其背后的合理性在于怀疑的方法。人们很容易明白,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自己的怀疑本身,因为对后者的怀疑仍是怀疑。由此,笛卡尔确立起怀疑的至上尊严,一切存在都要经受这种方式的检验,甚至上帝的存在也基于此才得到保证。沿着笛卡尔的道路,斯宾诺莎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莱布尼茨则提出了“单子论”。前者为解决一元论性质的“本体”在笛卡尔那里的矛盾,后者则力求实现“实体”单一向多类型化的转变。

与笛卡尔的唯理论相区别的另一派思想观念是经验论。经验论在英国有着基因般深厚的传统,近代经验论以培根为开端,经霍布斯、洛克到贝克莱最后在休谟这里达到顶峰。同样处于近代哲学的时代背景中,经验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人的认识活动,即认识来源于外在经验。经验论者当然不是离不开理性谈认识,但他们对人的理性的理解和唯理论不同,他们不承认人有天赋的理性知识,主张人的理性来源于后天的经验。

然而不管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在其发展的高峰都遇到了各自难以克服的内在疑难。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主张解释万事万物的每一个“单子”都是彼此独立的和天赋的,因此事物之间纷繁复杂的种种现实的外在关系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说明。休谟对因果性关系等的经验主义分析,使得人们不再能自然相信努力获取的知识是科学的必然的知识。

就在知识的大厦岌岌可危的时候,康德论证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再一次为我们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地基。德国古典哲学大放异彩,到黑格尔终于达到它的最高峰。到此,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近代哲学的主题,这种高峰也是哲学史的认识论阶段的最高峰。黑格尔借助“绝对精神”建立起无所不包的弘大哲学体系,他也因此预测了哲学的完结也即“绝对精神”的自我回复的运动。

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哲学背景和时代精神中登上历史的舞台。显然,时代不会在此止步,当然哲学也不会停止发展。一场变革迫在眉睫,可以说马克思后来对哲学的变革是时代和哲学自身的反映。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髓,恰也印证了这一点。哲学,或准确说,认识论,在黑格尔这里达到了顶峰。换句话说,纯粹依靠认识反映时代精神也即建构或理解世界的历史结束了。当人的认识在一个阶段走到了它可以目及的全部领域,实践的冲动就会明确起来。时代受够了单纯思维的运动,人们受够了只说不做。此刻,与哲学分离后的科学却同时在自己的领域开疆拓土,人们对科学取得的成就满足,渐渐青睐于科学,进而相信科学。马克思经历着如上这一变革的时代,敏锐地体察到人们的需要,他迅速由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转变为注重实践、研究实践的哲学家。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中,因为康德等人的贡献,实践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指代人的道德活动,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今天虽然众所周知,但当时却无疑也是一种概念变革,即由道德活动转变为生产劳动。当马克思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就一扫过去传统的研究风格,不仅关注现实生活中丰富具体的生活,而且大力倡导哲学研究的转向。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就是一例。马克思之后,这种实践的哲学转向,汇同生命哲学、意志哲学、生存哲学等改变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向。

(二)理论联系现实的积极践行者 马克思本人可以说是实践哲学转向中知行合一的最佳践行者。我们都知道马克思除了是哲学家外,更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指导人,马克思的理论和行为改变了以后整个世界的格局。

虽然实践成为哲学的主题,但思考哲学的哲学家却各不相同,马克思可以说是其中的另类。和大部分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不是一个书斋里的学院派哲学家,而是一个社会实践派哲学家。马克思没有选择在大学里教授哲学,而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做记者,当编辑,参加社会主义组织的活动,等等。马克思主持编辑的《莱茵报》和《新莱茵报》猛烈地对执政当局的腐朽政策作出抨击,也因此受到迫害而远走他乡。即使转战他国,马克思仍然没有停止批判和揭露他眼中一切腐朽麻木的社会现象,主张工人团结起来用思想武装自己,积极主动地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为此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就是建立在其深厚的社会实践经验中,前后耗时四十年的时间而完成。理论的指导作用从来没有被忽视,而突出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吸收和深化。可以说,马克思本人做到了在实践中思维、在思维中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完美示范。正是对理论和实践的这种相互关系的深刻把握,马克思得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著名论断。[2](P9)

马克思之前,像他这样的哲学家是没有的。马克思不仅把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更加积极践行着自己的哲学理论,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是实践哲学的最佳代表人。马克思这种实践者的实践哲学风格后来影响了一大批哲学家,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外,也深刻影响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哲学家的研究工作。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变革的哲学史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在我们国家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认识过程。站在今天,回顾我们一路走过的阶段,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个节点:一是对立时期;二是客观时期;三是对话时期。

(一)对立时期 今天,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回顾这段历史。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被打上意识形态和阶级对立的烙印。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执牛耳者——哲学,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时代除了留下几句色彩和特点的表达词汇外,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值得我们再思考。黑格尔曾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P11)我们回顾历史,首先不能否认历史的现实性,那么紧接着也就需要思考现实背后的合理性。整个冷战的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是一切现实的现实,两个阵营相互敌对,必然造成各自领域内所有内容的相互对立,这其中意识形态的斗争又是最激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不会合理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也做不到客观正视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既处于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一方绝对地批判另一方也就成为现实需要。

(二)客观时期 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人们开始试图观察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之前与我们处于绝对对立状态的西方国家。随着社会现实的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也跟着变化。此时大量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著作被引进中国,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介绍和熟悉。翻译现代西方哲学代表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成为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此时主要的工作既不是比较也不是批判,而仅仅是了解。这种态度就是客观的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态度,一种不带有预定主观偏见的态度,重点了解对方的真实观念和思考方式。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对现代西方哲学有了客观的认识,我们必然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进行比较。因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种种思潮的传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思维的困惑甚至混乱。于是,一种理性的辨析和对话成为必要。

(三)对话时期 只有在对话的阶段,我们才能合理地判断和理解各自的思想本身。黄楠森先生曾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撰文思考,在文章中,黄楠森先生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关系。显然,这种比较已经是建立在理解双方立场和观点的理性基础之上,因此属于彼此对话的时期。其一,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来源于西方哲学。按照黑格尔的理论讲,哲学史是哲学。不管是现代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来源于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中。这一点因为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做了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比有其独立的发展路径,用黄楠森先生的话讲就是二者“分道扬镳”。这种独立发展的路径黄楠森先生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与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和建设相联系,始终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实践和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思辨的也是实践的,这里的实践是指它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追求通俗化的哲学思想,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是精英哲学。其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有优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整体式”的纲领性研究,对问题的把握更宏观更全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侧重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一方面发展出种类繁多的部门哲学,另一方面各个分类之间缺乏交流,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发展出具体的部门哲学,显得抽象贫乏。在此基础上,黄楠森先生指出,我们国家可以扬长避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来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部门哲学,以此弥补我们自身研究的不足,“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哲学家族”,[4]既有家族的“家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家族的成员——各类部门哲学。在这一方面,我们当下也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管理哲学、教育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人文哲学等。

三、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哲学传统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学说,不是凭空诞生的,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创造,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历史背景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来源于西方哲学中。正是这种来源的统一性,所以在时代环境变革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变革,将认识论研究转向实践的哲学的研究。这种转向影响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一定程度造就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风格。当然,对于时代精神的反映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种思想。但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重要的力量,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来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其他各种思潮产生出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历史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其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的关系也几经波折,今天二者走上了理性对话的正确轨道。相信随着交流的日益增加,自身理论的合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必将在引领各个部门哲学的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解决世界性的问题和矛盾提供自己独特的视角。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黑格尔著,范 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黄楠森.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之我见[J].学术月刊,2001(08):5.

Practical Turn of Marxist Philosophy——Observ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ZHOU 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19)

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Marxist philosophy is neither an alien in philosophy,nor created out of thin air.Marxism,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has promoted the reform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the new age.In China,as an independent philosophical form,Marxism has presented different features i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but has a special guiding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leading us to study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western philosophy;reform;relationship

B0-0

A

〔责任编辑 马志强〕

2016-10-25

周 伟(1976-),女,河北新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4-0882(2017)01-0021-03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最有思想的句子
菱的哲学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