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综合护理研究*

2017-04-02 05:45叶建丽黄燕群黄燕萍
黑龙江中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髓脑外伤开颅

叶建丽 黄燕群 黄燕萍

(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广东 517000)

引 言

颅内感染是脑外伤患者进行开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一旦出现颅内感染会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造成较大的影响,若不采取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1]。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对降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将70例于本院进行开颅术的脑外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接受开颅术的脑外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30例。根据主诊医生分管病区的差异将患者分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和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

干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5-68岁,平均(34.7±18.5)岁。

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35.6±18.8)岁。

核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与引流管的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主要方法为:(1)术后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实施情况及患者此时的心理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患者术后每10~20min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压、呼吸速率、脉搏的检测[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渗液、渗血的情况,调节患者的静脉滴注速度,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严密观察患者在术后的瞳孔状况,对患者的神志情况进行评估,同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在术后1周,每3h对患者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者需要给予一定的物理降温措施[3];(2)腰椎穿刺: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穿刺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对于神志清晰的患者,叮嘱患者在穿刺后的6h需要进行去枕平卧,需要特别注意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保护[4];(3)脑室引流:在患者置管引流期间,护士需要加强巡视,定时观察患者引流管的情况,保持引流顺利进行。脑室引流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步骤流程[5]。护士需要每日进行引流瓶的更换工作,在更换引流瓶前需要先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内的脑髓液倒流回脑室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脑髓液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脑髓液的颜色,引流量及性状。若患者的脑髓液出现颜色过深或浑浊的现象,需要立即汇报给主治医师,必要时可以进行脑髓液的常规检查活脑髓液的细菌培养[6];(4)健康宣教:护士组织好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描述尽可能简单易懂,帮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指导患者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5)饮食指导: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以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帮助患者对日常饮食进行调整,需要特别注意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情况[7],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叮嘱患者注意血糖调控,促进切口愈合;(6)心理护理:护士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态度要尽可能的亲切、柔和,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觉患者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其他护理:对于APACHE II评分>15分[8]的患者需要分配更多的护理人员进行轮流值班,24h监测护理,同时需要加强对颅内感染情况的预防措施。护士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一套运动方案,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叮嘱患者需要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的服用剂量。

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1.3.1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例数,计算出颅内感染发生率,并进行核对比较;

②统计两组患者出现死亡的例数,计算出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核对比较;

③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计算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进行核对比较。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探明降低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更加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3.2评估标准 两组患者出现颅内感染及生存率通过直接观察统计的方法,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匿名调查问卷反馈的形式进行评估,问卷为本院自制,为20道选择题,主要涵盖对护理服务,护士技术,处理紧急问题能力、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调查,问卷采取百分制,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本次研究调查的患者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占比+满意占比。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的形式,并用χ2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用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具有明显差别。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为 22.86%(χ2=6.248,P=0.012); 干 预 组 患 者生存率为97.14%,对照组为88.57%(χ2=1.939,P=0.164);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29%,对照组为65.71%(χ2=8.929,P=0.003),两组患者在颅内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各项临床指标统计

3 结论

许多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颅内感染的情况,例如手术的精确度要求的不断升高,直接导致患者的手术时间增长,与此同时增加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显微镜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留置的引流管也是造成颅内感染的因素之一,故引流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步骤。有报道指出7d内的留置引流管进行引流工作的颅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之后随着引流时间的增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临床护理措施可以对临床疗效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颅内感染是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得当患者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这就要求细致合理的护理措施,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综合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的优势在于针对患者个体间的病情差异与心理状况的不同,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该护理方法秉持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将护理的核心还原到患者,充分展现了院方的人文关怀。同时符合患者的个人情况便于患者接受,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防止因为患者心理因素抗拒治疗,或治疗依从性不高,服药依从性差导致的疗效较差的情况。

国内的文献主要是针对脑外伤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讨论,之后对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关于综合性护理对降低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报道相对较少。本院以此为出发点对综合护理对降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进行探讨,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为干预组患者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本次研究表明,干预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拥有更低的颅内感染发生率,更高的生存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说明综合护理应用于脑外伤开颅术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以显著降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情况,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1] 杜忠胜,张雪芹,西永明等.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关因素与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5):3501-3503.

[2] 马亚红,王昊,陈蕾等.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1833-1834.

[3] 陈飞宇,陈光烈,任浩君等.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4):799-801.

[4] 蒋震伟,蒋建刚,张翔等.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22):2722-2724.

[5] 李琳,李旭,高飞等.脑外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5):1133-1136.

[6] 戴锟,孙晓阳.颅脑外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35(4):317-319.

[7] 赵岳峰.神经外科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2):2668-2670.

[8] 廖利萍,高英,徐磊等.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的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3):354-356.

猜你喜欢
脑髓脑外伤开颅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