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彝族“四腔”

2017-04-05 18:06吴雪梅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彝族

吴雪梅

摘 要: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我国56个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着,并且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音乐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的“四腔”。彝族的“四腔”是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主要由“四腔”“山药腔”“五山腔”以及“海菜腔”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彝族的“四腔”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保持不变的,如它的音乐审美、演唱技巧等。对彝族“四腔”进行继承与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以下,本文将对社会变迁中的彝族,以及彝族“四腔”的相关方面做简单的分析与描述。

关键词:社会变迁;彝族;“四腔”

彝族是我国的6大少数民族之一,全国共有7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彝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的民歌还具有内涵丰富、唱词量大、民族风格鲜明以及演唱方式独特等特点。不同地区的彝族民歌也各具特色,有的高亢嘹亮、真假声结合,有的婉转绵长、用真声直白演绎。因此,不同的地域与分支诞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演唱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腔”。虽然“四腔”的题材比较广泛,但是常常围绕着爱情内容展开,有时也会涉及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一些方面,其旋律有时悠长、有时简洁,时而交替、时而交融。以下,文章将对彝族及其相关民歌做简单的介绍,并对社会变迁中彝族的“四腔”的来源、特点、音乐审美以及演唱技巧进行相应的探讨与分析。

1 彝族及其相关民歌的介绍

在云南省,彝族是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支系主要包括尼苏、诺苏以及撒尼等。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且不同地区的彝族民歌各具特色,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例如,彝族的“彝”字有丰衣足食之意,彝族人大都崇拜自然、崇尚动植物、崇尚祖先等,他们认为天地万物自有神灵。

因为彝族的历史悠久、分布地区广泛,所以其拥有6种不同的方言以及70多种本民族的称谓,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和丰富多彩的歌舞也被保留下来。由于彝族人拥有共同的信仰,即使是不同地区的彝族,也有着相同的节日和礼仪活动。

彝族的民歌拥有粗犷奔放的鲜明特点,分为叙事歌、山歌、风俗歌、情歌等。对于大部分的歌曲,彝族人都用自己的语言演唱,如弥勒西山彝族的欢乐舞。云南的尼苏人有山歌“四大腔”,大约有五六百年的歷史,这种民歌以青年男女的社交与爱情活动为主要素材。

彝族最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就是“火把节”,通常情况下,彝族把一年的36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个月有36天,多余的5天则被作为每年的“过年日”,而彝族的新年与“火把节”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不同地区的彝族人都有“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但是不同的地区在仪式上也会有所差异。其中,有一种彝族共同的娱乐形式,即一起欢跳《大三弦舞》。

“四腔”是尼苏人在聚会中所唱的曲子,而这种聚会是尼苏人的“吃火草烟”活动。人们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郊区举行这种聚会,主要内容分为三项:第一,“款白话”。所谓白话就是既可以说又可以唱,多用于青年男女互相的对白、对唱中。第二,曲子对唱。这种演唱方式是由青年男女分别为两队的领唱,其余队员作为伴唱。第三,跳弦。即用乐器伴奏,大家一起跳舞。

彝族的“四腔”分为“海菜腔”(如“彝族舞曲”)“山药腔”“四腔”(如“彝族牧歌”)以及“五山腔”。这四种不同的腔调都具有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内涵丰富以及对演唱者要求较高等特点,同时均以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要素材。

2 彝族“四腔”的简介

彝族的“四腔”,即“海菜腔”“四腔”“山药腔”“五山腔”,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海菜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山药腔”在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云南省名录;“五山腔”在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云南扩展名录。此外,“四腔”是一种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气氛达到高潮时,人们所演唱的大型长歌。由于其唱词量大、结构严谨,只有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的人才能够胜任这种唱法。

2.1 “海菜腔”的简介

“海菜腔”又名“海唱腔”,因其流传的地方有一种水生植物叫“海菜”以及是在湖上唱歌,故称其为“海菜腔”或“海唱腔”。该腔的演唱方法堪称民族音乐中的“美声”唱法,一般情况下,由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领唱、众人帮腔,唱词量大、结构比较复杂、内涵丰富、旋律起伏、音域广,多采用音调与说唱交替的演唱方式,从而能够达到“曲中有曲,歌中有歌”的演唱效果。“海菜腔”的音域跨度较大,当一位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的民间歌手对其进行演唱的时候,其能够十分灵活巧妙地运用真假声,进而使演唱的效果更加优美、自然,音色也会更加尖亮。此外,“海菜腔”的旋律运用了很多装饰音,能够产生不同的律动,更具感染力,极大地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

2.2 “山药腔”的简介

“山药腔”又称“沙莜腔”,流传于建水,因建水盛产山药而得名。“山药腔”的题材十分广泛,大部分围绕着生活与爱情展开,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它的词句富于变化,不拘泥于长短。在调式上,多采用中国传统的七声羽调式,节奏与节拍富于变化、混合自由;在曲调上,多采用歌唱性与叙事性旋律。一般情况下,其采用的是跳进、级进音程的行进方式,经常会出现7度以上大跳式的波峰型旋律线条。在彝族的“四腔”中,“山药腔”的音域最宽、衬词的时值最长,这就需要演唱者运用高超的真假声结合的技巧与方式进行演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热情以及真挚的情感。

2.3 “五山腔”的简介

“五山腔”又称“五三腔”,发源于曲江地区,因为在曲江两岸有连绵的山脉,有“五山”之称,所以这里的人们唱的歌被称为“五山腔”。“五山腔”主要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恋爱家庭以及生产农作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方面。“五山腔”的结构十分庞大,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十分自由。其旋律有时高亢,有时婉转;演唱的方式有时采用独唱,有时采用合唱;领唱与帮腔之间形成了交替起伏的演唱风格,层层递进。在唱词方面,有比较固定的“白话”和即兴创作的“茄子”;在乐段方面,主要分为两个乐句,一个是悠长、奔放的拖腔,另一个是不停变换的叙述性歌唱,既可以向上五度转调,又可以不停地变换节奏。在横向上,形成了鲜明的旋律线条的对比;在纵向上,更多地体现在主唱与桠腔的和声效果上。由于“五山腔”的音域较为宽广,再加上真假声之间的交替与变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 “四腔”的简介

“四腔”因其唱腔结构得名,是一种长篇传统的山歌,主要在峨山彝族自治县流传。与其他三个唱腔相比,该唱腔更加委婉、规整,如同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一般情况下,“四腔”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七声羽调式或者五声羽调式,节拍多采用二拍子,比较规整且节奏十分明快。在内容的表达上,其仍然采用咏叹与叙述结合的方式,旋律柔和、情感真挚。此外,其还以比兴的手法为主,唱词押韵,同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唱。

3 社会变迁中,彝族“四腔”的音乐审美

3.1 民族的性格特征

在社会的变迁中,我们可以从音乐的偏好中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例如,彝族的尼苏人喜欢音域宽广以及音程跳跃大的音乐,这彰显了其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正是这种洒脱、开朗以及豁达的性格,使其创作出了不拘一格、高亢嘹亮的民族音乐。因此,正是由于彝族尼苏人的性格,其才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3.2 民族音乐的结构

随着社会的变迁,彝族“四腔”的调式仍多以中国传统的七声羽调式为主,调式之间不断变换,节奏与节拍复杂多变。此外,其多采用逐层递进的结构进行演唱,含蓄地表达情感;在领唱与帮腔之间,先是互相谦让,随后情绪高亢、抒发情感。

3.3 音乐的旋律与音调

彝族“四腔”的音调主要采用叙述与抒咏交替出现的方式,悠长、奔放的拖腔以及跳进与级进的音程形态构造了波峰式的旋律线条,这种音调与叙述性的说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彝族尼苏人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音调,能够给人一种不断向前的“波浪感”。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奏模式,旋律也更加富有生机、弹性和吸引力。

3.4 和声的对比

在彝族“四腔”中,最常见的就是在主唱与桠腔之间的和声。一个是开阔悠长的声调,一个是间断变化的声调,二者相互交替、彼此交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是对音乐旋律的补充,还是对音乐腔调内涵的丰富。

3.5 大嗓与小嗓之间相互交替

一般来讲,在彝族的“四腔”中,先是真声,后是假声,通过下滑式的句尾与叙述性的乐句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内容。大音程之间的跳跃式连接,灵活而自由,十分自然流畅,因此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大嗓的声音特征。相较而言,小嗓的声音十分细腻,动听柔美,其唱腔比较适合表达抒情,比大嗓更容易打动人心。

4 彝族“四腔”的演唱技巧

4.1 真假声的结合

由于彝族“四腔”的音域十分宽广,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式成了彝族“四腔”的一大演唱特色,尤其是演唱的力度、音量的变化以及音色的虚实对比,无疑使彝族“四腔”的演唱更具魅力。一般来说,彝族“四腔”的演唱者都会把真声称为“大嗓”,把假声称为“小嗓”。正是这种真假声以及大小嗓相结合的演唱方式,才让彝族的声腔既嘹亮又婉转,极其富于表现力。当表演者在演唱宽广的音域时,要十分注意高低音之间的转换,在转换声区的时候一定要平滑顺畅,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歌曲的美好意境。

4.2 横膈膜的重要性

在彝族“四腔”中,旋律都比较宽广,乐句比较长,同时表达的情感也比较丰富,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注意演唱的连贯性、流畅性,在演唱时还要注意呼吸的均匀,将支撑点放在腰部的横膈膜上,只有这样,唱出来的音乐才更加平滑、流畅。此外,良好的横膈膜也为真假声之间的转换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音乐的旋律更加柔和、更加令人陶醉。只有这样,演唱出来的歌曲才能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

4.3 装饰音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对装饰音的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而彝族的装饰音主要是由前依音、后依音、三连音组成的。在每一句唱词结束后,演唱者都会在主音的后面习惯性地增加一个装饰音作为尾音,由此会产生一种音乐的律动感,从而接二连三地出现韵律之间的转折,这种方式是彝族尼苏人的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演唱者在演唱时,采用以情带声的方式,借助气息的推动,逐渐让喉部的肌肉放松,以达到拉近声带的效果,从而使演唱更加自然流畅。

4.4 说唱结合的演唱方式

说唱在彝族的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彝族民歌十分重要的素材之一。同時,在彝族的“四腔”中,歌唱性与叙述性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十分常见,与拖音和吟唱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演唱者会经常练习绕口令,以增强舌头的灵活性;同时,还会通过记忆灵活多变的词,锻炼头脑的反应速度以及口齿的清晰度和流畅性。更重要的一点是,将说与唱这两种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使二者相互融合,在演唱的过程中完美地将说唱的方式表现出来。

5 结语

彝族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彝族的“四腔”充分彰显了彝族人民朴素健康的生活情趣,展现了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显得越来越世俗化,逐渐抛弃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因此,彝族的“四腔”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引起当代人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文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我们要对其加大继承和弘扬的力度,使其为子孙后代造福。

此外,彝族“四腔”的演唱技巧与演唱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尤其是抒咏与叙述方式的交替运用、调式之间的游离变换、节奏节拍的丰富多样、真假声的灵活运用以及悠长气息的支撑,共同构造了气势恢宏、结构严谨、音调优美、独具特色的彝族“四腔”。彝族“四腔”是彝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人民文化的积淀,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彰显着人类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社会变迁中的彝族“四腔”加以保护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赵哲.论峨山彝族四腔的意识与形态[D].云南艺术学院,2013.

[2] 陈骁雄.值得注意的云南彝族民歌歌种——“山药腔”音乐本体特征初探[J].当代音乐,2015.

[3] 陈郁.彝族滇南四大声腔音乐与演唱研究[J].乐府新声,2016.

[4] 董静林.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时代性与楚雄彝族高腔演唱的结合[J].音乐时空,2014.

[5] 高磊.民族音乐云南民族乐器介绍石林彝族撒尼民间乐器[J].民族音乐,2014.

[6] 翟羽西.楚雄昙华乡彝族插花节仪式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