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让百姓实现“诗意般地栖居”

2017-04-09 03:08撰文
防灾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森覆盖率城市群

撰文 /

曹妃甸生态城示意图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工程实施前的14.85%提升至26.8%,翻了近一倍,部分地块林木已显现出森林景观。今后,本市将通过“疏解增绿”、“平原地区挖潜增绿”、“永定河流域生态治理”等方式,继续增加森林绿地面积。计划到“十三五”末,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30%以上。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将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森林城市、1000个示范森林村庄,使城乡生态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城市的底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型城市群逐步形成。这一方面对生态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碎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城市群绿化,将城市之间的绿化区域和生态系统串联起来,发挥森林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此次《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环城、森林惠民、森林乡村建设、森林城市质量建设、森林城市文化建设和森林城市群示范建设。

眼下,“生态立市”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自觉追求。但从科学角度看,树木的生长有其周期和过程,“创森”的效果也难以立竿见影,大量投入换来的往往是“看不见的政绩”。因此,森林城市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增强森林城市建设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坚持循序推进,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蛮干行为;坚持务求实效,反对违背群众意愿的形象工程,特别是大搞奇花异草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创森”的过程中,不能围着指标转,而是应围着民生建。要让森林城市建设成为老百姓自己的事,让公众既成为“创森”的受益者,更成为“创森”的主力军。

近年来,随着我国做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森林城市建设上升为一种国家重要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森”不仅仅是种树,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型。因此,“创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创森”而“创森”,而是要用科学精神与科技手段,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效果。这意味着,追求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中新生态城

为了倡导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同时为我国城市树立城市森林建设典范,从2004年起,国家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创森”活动启动13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增加绿地面积,绘制出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森林城市创建中,因地制宜,师法自然成为各地创新建设模式的一致追求。截至目前,全国有11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70多个城市开展“创森”活动。根据国家林业局对176个“创森”城市的统计,近5年每个城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左右,相应增加市域森林覆盖率超过0.5个百分点,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绿色是最好的发展,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翻看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40项指标赫然在列。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40%以上,北方城市达到3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一个个数字构成现有森林城市评价的硬指标体系。“创森”引领了城市华丽转身。近年来,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各地积极创新机制体制,坚持科学规划,推出适合各地特色的模式,调动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主体参与,让森林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说,“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对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名称的改变也昭示着,森林与民生的融合更加深入和全面,森林惠民效应更加彰显。

猜你喜欢
创森覆盖率城市群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安阳县“创森”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创森”正当时,扬帆正起航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成武县强力推进创森工作成效显著
确山县政协助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基于喷丸随机模型的表面覆盖率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