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岗村侗寨为什么只有香禾糯

2017-04-11 04:08王淞
科学与财富 2017年7期

摘 要:民族的迁徙,也必将本民族的文化带到迁徙地,并且逐渐的与当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适应、融合。黄岗侗族迁徙到黄岗之后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最终产生了一种唯糯而种、唯糯而食的生产生活模式。文化的适应使侗族人找到了适合的生存模式而且还通过人工方式稳固了生态系统,使之得到长久延续,这种相互适应与互塑的模式,这才是当今人类社会追求的生態可持续模式,黄岗侗族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模式下生存近千年。

关键词:黄岗侗族;香禾糯;生态适应;互塑

一、勤劳的黄岗人

侗族是我国南方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比邻地带。据史书记载,侗族出自我国的古百越民族[1]。黄岗村侗寨自开村开始,就一直深处大山环抱之中,寨子中间小溪穿过,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纵贯寨子。黄岗侗寨吴姓祖先“闹”带领24户吴姓人家定居在此地之后便勤于耕作,开发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资源,最好的例证就是黄岗侗族的梯田开垦和糯谷种植。

据寨老吴政国讲:“黄岗这个地方一直都是黎平县高寒、最偏远、最落后的一个村子。我们寨子的人都很勤劳,起早贪黑的干活路,甚至十天半月不回家都是正常的事情,所以就连周边的村寨都说我们太勤劳了。我们寨子的田距离寨子都很远,有的人家的稻田距离寨子都有十多华里路,以前干活只得走路去,一个来回就要花好几个小时”。

因为昨晚吃的糯米饭还没完全消化,所以一大早他们并不会觉得饿,也就不会吃早饭了。早晨就带着糯米饭上坡,等到了田地里干一上午的农活到了中午时,他们经过劳动的消耗,肚子里的糯米已经消化,这个时候才开始吃“早饭”。下午继续干活,等到下午六点钟左右,该收活路了,这个时候就要吃顿“午饭”补充体力。因为收活路就要把今天的收获或者农具拿回家,而且还要走很远的路,需要力气。于是就继续吃带来的糯米饭和中午没有吃完的菜,等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九点钟左右。回到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喂牛、喂马、喂猪、收鸭子、弄柴火等,忙完之后便和邻居或者朋友款一款今天有趣的事情。大致到了晚上的十点、十一点钟,他们便开始做“晚饭”,蒸的糯米饭是今晚吃的,也是明天吃的。

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忘却一天的烦恼和疲乏,干农活虽然身体很累,但回到寨子里,整个人的精神又活跃起来了。或许独自烧鱼饮酒或许叫来三五好友杀鸭煮肉。另外必须买点生猪血来吃,侗民尤为喜欢吃生食,烤点干辣椒拌个蘸水,辣椒蘸水是黄岗侗族村民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物,没有辣椒蘸水,吃饭也不香。此时再美美的与朋友喝两杯,款款有趣的事情。直到十一、二点才睡觉,有的人家甚至更晚才睡觉。黄岗人虽然身体很累,但是精神很充实,可以说他们很幸福。

二、黄岗唯糯而种、唯糯而食原因分析

(一)开村始种

本人从一些黄岗故事和其他文献资料中得知黄岗村的开村始祖“吴公闹”和四寨开村始祖“吴公难”是兄弟,四寨开村始祖吴公难是二哥,吴公闹是三弟,吴公闹是从四寨搬迁到黄岗。根据其他文献资料得知,吴公闹从四寨迁移到黄岗并且带来了糯米种子,所以自从黄岗村开村始,这里就种植糯米。

(二)体力劳作需求

黄岗村的稻田大都比较远,走路到自家的田地就要花几个小时。一天时间里,除去走路的时间,也干不了几个小时的农活。以前修建梯田,村里的罗汉就要在外待上一两个月才回家,黄岗梯田不是朝夕之间完成的,是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开垦建设出来的,外加田间水利设施的修建,更可谓是庞大的工程,所以他们需要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干活。原来黄岗村以前也种植过籼米,吃过籼米。但是后来发现,头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一大早将籼米蒸好之后,带上山坡搁置,等到中午吃的时候,籼米饭已经有点干了,很难咀嚼。等到下午吃的时候更是硬邦邦的。可是他们蒸糯米饭并带上山去吃,就发现糯米不会这样。前一晚或者一大早将泡好的糯米蒸熟之后,第二天带上山去,放在那里一天,糯米饭照样吃起来还是软和的,而且很好吃。而籼米完全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后来,黄岗人就只吃糯米饭。勤劳持家的妻子会在前一天晚上就把第二天要吃的糯米饭蒸好或者在当天一大早就将糯米饭蒸好,蒸的糯米饭可供一家人吃一天。这样外出干活就不用担心做饭的问题了。

(三)地理环境影响

黄岗地处大山之中,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极高,地面接收日照不多。又黄岗深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常年雨量较为充沛,地下水丰富。黄岗村的梯田都在沟谷地带、山坡上、密林深处,大半部分田地都是阳光照射时间很短或背光的地带。因为背光、日照时间短、地下沁水丰富,导致这里冷水田很多,冷水田水温过低不适合种植籼米,日照时间不足更不能为籼米生长提供条件。但是,这种生态自然环境却适合糯米生长,而且这里的稻作梯田中,侗民根据种植经验和稻田环境种植不同糯稻品种,所以不管气候如何变化,糯谷中的批谷所占比例都不会超过5%,产量较为稳定[2]。

(四)糯稻营养价值

前面说到黄岗村人的田地都很远,外出劳作也要走很远的路。传统农业劳动需要很多的体力投入,在没有机械耕作的农业社会大多农活全是靠人力完成,加之黄岗村以及黄岗村田地所处的地势条件有限制,无法使用器械辅助,无论是肩挑背驮物品还是耙田挖地或是插秧收谷等等全靠人来完成。这便要求他们具有更多的能量和体力。而糯米,恰有此功能。糯米中含有脂肪、糖类、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糯米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3]。糯米本身是不容易消化的,不容易消化就会让食用者感觉肚子不饿,有力气干活。加之糯米中含有这些大量的脂肪、糖类、蛋白质以及维生素,侗民食用糯米之后便可充分吸收糯米的营养,提供体力和能量。而吃了籼米后上坡还没干活,到了山坡上,肚子就饿了。所以后来侗民慢慢的也认识到了糯米的好处,于是对糯米更是情有独钟。

三、适应和互塑

黄岗侗民在历史上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达到自身能够长期从自然环境种获取资源,又能保证生态环境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侗民们的生存智慧,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何为生态可持续,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行为就是地方性‘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侗民的生态理念与周边其他民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集中体现在侗族人民的生态智慧方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三个方而:一是生产生活尽可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保持一致。二是因地制宜地均衡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所产出的各种生物产品。三是对自然资源的领有和使用尽可能保持相对完整,并以合款协议的方式,将这种领有和使用长期保持下去[4]。

结语

正是黄岗侗族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和互塑,最终产生了黄岗唯糯而种、唯糯而食的生产生活模式,既能够长期从自然环境种获取资源,又能保证生态环境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侗民们的生存智慧和生态智慧。糯米成了黄岗侗族文化的文化载体之一,八百多年来侗族文化就是在这种适应和改造的模式下得到延续。而这种相互适应与互塑的地方智慧与生态智慧,才是当今人类社会追求的生态可持续,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杨庭硕.推崇多样性,一种智慧的农耕方式[J].人与生物圈.2008(5).

[2]杨庭硕.论侗族梯田经营化解气候风险的潜力[J].云南社会科学.2012(1).

[3]贺娟,刘玉娟.饮食宜忌一点通[M].青岛出版社,2012-05-01

[4]杨庭硕.侗族生态智慧与技能漫谈[J].大自然.2004(1).

作者简介:

王淞(1992-),男,汉族,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