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工作有效策略分析

2017-04-11 05:15权林
科学与财富 2017年7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化优化

权林

摘 要:本文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概念出发,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工作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问题;优化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作为人类生产的必需品,必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尚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风险,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不仅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必然手段,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对于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食品安全而言,要求我国的食品均无毒无害,并且能够符合相关的营养学要求,对于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是慢性的伤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出了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食品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物质的监测也在2000 年开始实施。但在当时仅有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9 个省级的疾病控制中心对食品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同时监测的项目也仅限于重金属污染、儿童食品致病菌污染以及农药的残留。但经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在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后,这种情况开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好,几乎全部的省级、市级以及大部分的区县级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部分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均可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同时在监测的过程中,范围也扩大到了食品生产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半成品视频等,并且监测的项目也扩展到了兽药残留、有害元素污染物、半成品食品、真菌毒素、致病菌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在指标上也扩大到了上百个。这些指标能够为我国各级部门科学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充分并且全面的科学技术依据,并且能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控制提供非常充足的资料。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最早开始于2000 年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2013 年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是采取两个环节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进行,初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监测是由农业部门进行,而加工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则是由质监部门负责。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统一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尚未建立。

2.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化监测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整体的设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监测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据,建立自动化的信息监测系统。但当前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部门对信息化监测系统的规划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导致了信息化监测的效率不高。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仍处于早期的规划设计阶段,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系统建设,缺乏横向的发展战略支持,这就导致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在资源分配、发展战略、总体方案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共享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中,分离化的监测模式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未及时建立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换机制,而各种数据资源也相对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分析系统,无法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及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当前阶段的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都是由各个部门自主建立起来的,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的限制,导致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测硬件设备的基础较为薄弱,在网络带宽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运行需求。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方面,采用的还是较为传统的信息化技术,未对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

3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3.1重视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设计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预算,健全制度;统一管理,优化资源;统一标准,共享互通”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采取平台、主系统和子系统共同规划设计,各有关单位分头组织实施的方式,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系统智能、操作简便和功能完善,建立具有预测预警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平台。

3.2完善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

以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数据库,为产品溯源和数据深度挖掘提供保障;增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产品数据库,运用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自动录入采样信息中关于产品部分的信息,增加系统自动化、人性化用户体验,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为数据挖掘和统计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3.3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接入到相关的系统中去,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在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利用。

3.4深入数据挖掘, 提高监测结果的使用

食品安全监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 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所表现的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目前虽然各个部门同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然而各个部门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数据库结构和上报系统开展数据挖掘, 因此存在数据的深入和统一分析的障碍。此外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开展相应的处理工作, 防止这种隐患扩大。此外通过公开解读食品安全监测数据, 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增加数据监测的社会价值。数据挖掘工作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最基本的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监测工作数据存在的问题, 来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帮助。

4对食品安全風险监测信息化的其他问题与建议

随着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问题的不断重视,诸多的问题开始得到了解决。首先在人员问题上,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单位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其主要的部门需要按照疾病控制系统人员的配置标准对其进行增加编制的处理。尤其是可以着重引入高素质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比例。另外可以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通过这种手段能够留住这些检验专业人员,并可以明显的激励检验专业人员,让他们有着工作的动力,并能够爱岗敬业,自觉的学习新技术并开展新项目。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拨款,让实验室能够采购一些全新的检验仪器,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对保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对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苏亮,任鹏程,任雪琼,赵天琪,孙赫阳,吴爽,肖辉.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浅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06:533-536.

[2]左锡贵,罗云,聂菱,罗源. 浅谈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10:2401-2402.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信息化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