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学看东南亚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017-04-11 03:22王艳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块补语偏误

王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上海200083)

从类型学看东南亚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王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上海200083)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缅、泰、越、马来等国家的学生作文为研究文本,以汉语结果补语为参照,从类型学角度对上述不同类型语言进行对比,找出汉语结果补语的区别性特征。通过对结果补语使用的统计、偏误分析与类型归纳,总结偏误原因,并提出以语块与语境训练为主的教学策略。从区域类型学的角度审视不同国别学生结果补语习得,有助于重新认识结果补语的特点,推动一个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化。

结果补语;东南亚;语料库;类型学;偏误

一、引言

结果范畴在世界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反映了人类对事件中“动作-结果”的认知,是从类型学角度进行语言对比的认知基础。《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简称《句型报告》)一文指出各类补语在初、中、高级汉语课本中所占比例较高,结果补语仅次于趋向补语,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动结式因其形式固定、组合灵活、能产性强,在语法理论研究与汉语教学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CNKI检索结果来看,已往相关研究主要为博士、硕士论文,多采取语料收集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且主要集中于英、日、韩母语背景的学生,而涉及东南亚的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偏少。因此,本文从区域类型学角度,以已建成的作文语料库为基础,试图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典型特征和过去被忽略的特点,旨在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使用的语言的距离。

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与平衡性,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东南亚的4个国家——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学生作文为研究文本。首先,从类型学角度对汉语结果补语在各语言中的对应形式进行对比,找出汉语结果补语的区别性特征。其次,对语料库中结果补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偏误分析、类型归纳,总结偏误原因。最后,提出以语块与语境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为该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汉语结果补语及在各语言中的对应形式

(一)关于汉语结果补语

学习者学习第一语言的过程,即对世界认知的建立过程,也是语言意义的心理表征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需要根据外语语法规则对固有语言意义的心理表征进行结构化,即需要学习如何用外语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对事件的认识,建立新的结构形式与已有语义内容之间的匹配。如学生就某个话题如“妻子回家”、“安乐死”、“我的童年”[1]等,早已有基本的认识,写作的过程即是将基本认识通过汉语语法形式表达出来。东南亚学生在学习汉语前,第一语言中已经建立了关于结果的心理表征与语言表征,即已建立对事件中的动作行为及结果的认知与语言表达。考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即是看学习者能否按照汉语语法规则使用汉语语法形式对动作行为及其结果的事件进行表达。

本文基于类型学视野,从跨语言对比角度来看汉语结果补语,首先必须对汉语补语予以界定。汉语补语的提出得益于国际语言学界通行的complement的概念,但二者并不相等。在非汉语语法学著作中,与汉语“补语”相应的句法成分,分属于adverb(状语)和complement(补足语)。“补语”作为研究者提出的“主观性工具概念”,因研究者主观认识界定不同,造成划分有差异(金立鑫,2009:387)。对外汉语教材与汉语语法本体研究中对“补语”细分类并不太一致,但对于补语定义大致相近,即位于谓词之后与其有补充说明关系的非宾语成分。结果补语(R)用于谓词(V)后表示结果,对前面核心谓词进行补充说明。结果补语所在结构常被称为动结式,其结构形式为两个谓词紧密连用,为“V(动)/A(形)+V/A”。动结式(简称VR)表示由动作发生与结果出现的两个事件构成的因果复合事件,相当于Aktionsart类型中的达成动词、成就动词。从广义上讲,状态改变至某种结果,也属于此类。汉语表达此类事件时,若表动作结点(endpoint)的结果补语不出现,语义表达就不完整。

因补语自身的复杂性,内部语义类型多,分类不免出现交叉。因此,本文统计将从典型(prototype)的结果补语出发,即两个动词连用描述动作行为及其结果,如“杀死”,到形容词出现在动词后表示状态改变的结果,如“宠坏、问清”,扩展至两个形容词连用,如“累坏”等。此外,由于动结式复合词与动结式词组基本都是双音节词,二者“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语法学界也没能拿出区分二者的有效界限标准,这是个连母语者都不容易说清的问题”(赵金铭,2016:254),本文不予以区分。

(二)汉语结果补语在各语言中的对应形式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不可避免要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下面以汉语结果补语为参照,对四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语言间的共性与个性,尤其汉语结果补语的“区别性特征”,并预测学习难度。

表1 汉语结果补语与各语言的对应形式

汉语缅甸语泰语越南语马来语是否存在“补语”补语无“补语”作状语无“补语”作状语无“补语”作状语无“补语”作状语V+V V+V汉语“VR”的对应形式V/A+V/A V+A V+A V+A Adv+V A V+Adv V A V+V A V+(sampai)+A V+(sampai)+V AV VVh A VRO VRO OVR VOR VRO VOR OVR VRO VO+(sampai)+R VR否定没VR、V不R (可能式) +VR、+V+能V+O++R、VR+ (不可以) Chua-khong +VR tidak+VR

汉语动结式VR在上述语言中有相应的形式,但又是不完全对应的。Wode(1976)指出母语的干扰更可能出现在两种语言存在“关键相似度”的时候(转引自周小兵、朱其智,2006:143),结构相差太大的两种语言,在学习时反而很少出现干扰。根据Ellis(1985)对语言间对比难度等级的划分方法,第一语言一个语言项对应于第二语言的两个或多个语言项时学习难度最高。上述四种语言的“adverb”对应于汉语中的状语与补语,学生习得汉语结果补语时难度极高。具体而言,就汉语动结式,四种语言对应形式的特点如下:

1.不同语言对句法成分划分不同。由于汉语“补语”一词使用的独特性,相应语言的语法体系中并没有这个语法概念,主要归为状语。上表中,除缅甸语为SOV语序外,其他语言都与汉语一样为SVO语序。SVO语序的语言,状语居于动词之后为优势语序。因此,汉语动结式及其他语言中的对应形式,在认知上均符合时间顺序像似性原则,即句法形式排列的前后体现了时间上的先后。综合上表来看,“V-R”的组合序列仍是各语言的优势序列。

2.宾语是动词作用的对象,是动词的内论元,因此,与动词的距离更近。缅语与泰语的宾语位置相对固定,紧靠动词。但马来语与越南语宾语位置比较灵活,越南语中宾语与动词组合时可前可中可后。而汉语VR结合最为紧密,只存在VRO的语序,宾语与动词距离较远。

3.汉语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互补但又有交叉。相比较而言,除越南语外,其他语言的否定副词比较单一。除泰语的否定副词置于VR之后外,其他语言中均出现于VR之前且形式较为固定。汉语否定副词用法的复杂性增加了动结式习得难度。

三、不同国别学生汉语结果补语的使用及偏误类型

不同国别学生因其母语语言类型不同,在学习汉语结果补语时,难易程度不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对补语的分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中有一定影响力,因此,本文以此大纲为标准,对不同国别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对偏误进行分类,归纳出偏误类型。

(一)不同国别学生结果补语习得的统计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将学生作文等级划分为“A、B、C、无”四种,前三种属于高等,分数等级为“11、10、9”。为方便计算,本文将“无”类归为“中等”。

1.不同国别不同作文等级结果补语的使用情况

缅甸、越南、泰国三国学生中“A、B、C、无”等级呈递增趋势,马来西亚学生中B等级占一半以上,其获得高等级别的学生近乎90%,这一情况可能是与很多学生在新加坡生活有关。

表2 不同国别不同作文等级结果补语的使用

“到”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结点,构词能力灵活,在韵律上极易组成双音节词。使用频率高,其中缅甸362次、越南386次、泰国517次、马来西亚494次。除此之外,就“完、好、成、掉、给”等最常用、最重要的结果补语(国家汉办,1996:100)来说,四个国家学生的使用情况为“成>好>完”,而“掉”除泰国外,其他国家的使用次数仅次于“完”,“给”的使用在马、缅两国高于“好”,其他两国略低。

2.不同国别不同句式中结果补语的使用情况

《句型报告》显示,有补语出现的句子(总数3583句)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句子。本文因篇幅原因,仅考察结果补语在把字句、被字句中的使用。

表3 VR与把字句

表4 VR与被字句

以上四个国家的把字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被字句。补语与结果补语在把字句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且“把+VR”占“把+补语”一半以上,其中泰国学生的“把+VR”使用频率最高。而补语、结果补语与被字句结合起来的使用频率普遍偏低。除越南以外,其他国家学生“被+VR”占“被+补语”使用的一半。泰国“被+VR”使用频率仍是最高。这可能与一部分学生的父母是华人,家庭用语是汉语有关。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也应格外注重结果补语与把字句组合使用的教学。

(二)不同国别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类型

基于语料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国学生的结果补语偏误类型有如下几类。

1.遗漏

A.结果补语遗漏

(1)复习{完}[2]才能出去玩。[越]

(2)真的迷{住}了那个时代的全世界的年青人。[泰]

纵观语料库出现“遗漏”的例子,我们发现语义发生虚化的词作结果补语时或者带宾语的动结式中,补语更容易发生遗漏。

B.动词遗漏

大多数的动结式中,核心动词表示结果出现的方式。表达时,学生突出了事件的结果,但遗漏了核心动词。例如:

(3)我不敢把米饭{弄}掉了。[越]

(4)整条路都{挤}满着国内外游客。[泰]

2.冗余

有些句子不需要表达达成或成就义,因此不能使用结果补语。

(5)上帝创造人类时,就把性别分(开·)为男女。[缅]

(6)比如乱扔(掉)烟蒂影响(到)市容。[泰]

“到”、“了”的遗漏与冗余情况较为常见。“到”表示动作行为的结点。如:

(7)在他的推荐下,我得{到}了工作。[缅]

(8)吸烟可以促使你极有可能得(到)癌症[马]

“了”表完整体,与动结式连用,表示对事件完成的陈述,带有完句的功能。学生较早习得“了”,过度泛化造成使用“了”却遗漏了核心动词或结果补语,如(9)。因结果补语与“了”都表示动作的结点,所以也会出现学生使用结果补语,而未使用“了”的情况,如(10)。

(9)有一次我把母亲的镜子打破{了}。[越]

(10)但是我却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

3.误用

A.结果补语误用

(11)三个人都能做定好的结果。[缅]

(12)我的车失去控制撞入一棵大树。(到)[马]

B.动词误用

(13)情侣们到后来还是散开了。(分)[缅]

(14)这无形中减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降)[马]

动词选词错误主要与语义指向,尤其是与动宾搭配不当有关,常使用V或R近似词代替。

C.动结式误用

学生知道某些语境中可以使用动结式,但使用时出现错误。

(15)他就决下心说。(下定决心)[缅]

(16)不过丈夫和得了病的妻子应该做好决心。(下定)[泰]

4.混用

A.状语混用

因汉语补语在其他语言中对应于状语,因此,学生使用时将状语与补语混用。

(17)贴上街一些纸条。(在街上贴)[越]

(18)现在加多了两个人。(多加)[马]

B.否定副词混用

动结式的否定形式主要是“没VR”,可能补语的否定式为“V不R”,学生常用可能补语的否定式来代替动结式的否定式。汉语的两个否定副词极易混用,因此,进一步增加了结果补语否定式与可能补语否定式的习得难度。

(19)父亲没有想象到这座楼有多高—14层!(想不到)[越]

(20)我鼓起勇气,轻轻地向厨房走去看,但什么也看不见。(没看见)[缅]

C.“得”与其他结果补语混用

(21)香烟的尼古丁将吸烟者的牙齿熏得黄色。(成)[马]

(22)就会坏得不可挽救了。(到)[缅]

有时“得”字冗余,造成结果补语变为可能补语。

(23)据此我们可以看{得}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越]

5.乱序

人类认知机制中,动作及其作用对象先组合,再产生结果。因此,动作与对象的组合先于动作与结果的组合。但汉语中V、R组合紧密,“VRO”语序固定,各国学生因受母语影响,而容易出错。

(24)他的爸妈得花很多钱才能救他活。(救活他)[越]

(25)到了读书好后[缅]

除此之外,“V、R”,“V、R、了”之间也容易出现乱序。如:

(26)政府同意了,下定了法律以后,才能实现。(定下了)[泰]

(27)今天我成功了学好汉语。(成功学好了)[泰]

而动词、结果补语、否定副词组合时,常出现“否+动+补”。

(28)绿色食品逐渐增加也不影响到人类。[越]

6.回避

有的学生以使用频率更高的词代替动结式,而造成回避使用,如:

(29)社会不良影响及环境影响,使教育事业有·很大的阻碍。(遇到)[泰]

(30)我们必须持有不抽烟的良好习惯。(养成)[马]

“遗漏”与“回避”使用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如(31)。有时因为上下文语境而遗漏使用动结式如(32)。

(31)吸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越]

(32)你也要克服它,我知道你是能够{做到}的。[马]

四、不同国别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偏误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一)不同国别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偏误的原因

王砚农(1987)指出结果补语使用频率高,外国学习者却很少使用。但基于语料库调查发现,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回避使用动结式的情况较少,误用情况较多。产生偏误的原因如下:

1.与母语负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受人类“动作-结果”认知模式的影响,汉语动结式及其在各语言的对应形式,很大程度上遵守了语言像似性原则,有助于弱化不同语言类型造成的学习难度。但各语言的Aktionsart类型的具体形式存在差异,汉语动结式在其他语言的对应形式有时只用一个词(达成或成就动词),这也就造成学生使用汉语时出现遗漏。缅、越、泰、马来语中动、结、宾的排序与汉语的不同,也给学生带来一定困难。马来语虽为粘着型语言,但语序与虚词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马来学生“到”过度使用,与其母语“V”与“V/A”之间的介词“sampai”有着极大关系。

2.目的语过度泛化造成偏误。不同国别学生对结果补语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如各国“到”的使用频率高,偏误分布较为相似。但缅甸与越南两国学生均未使用“使到”,泰国与马来西亚学生中使用次数分别为9、11次。其中,泰国5次本用作“使”、4次本用作“使得”,马来3次本用作“使”,8次本用作“使得”。这主要由于“得”与“到”混用造成的,在将“使”与表示结点的“到”组合使用过程中,过度生成“使到”。此外,由于有些学生的父母是华人,结果补语使用明显好于其他学生。上文举例有关“了”的使用,从中可知习得的过度泛化容易造成V或者R省略。

3.从上文的偏误实例来看,发生语义虚化的结果补语更容易出现错误,如“读好这个题目以后[泰]”中,将“完”误用作“好”。这主要是因为虚化的词语义抽象、组合灵活,留学生习得难度更大,不易掌握。

4.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易混淆用法的辨析,使得学生常把可能补语与结果补语混用。动结式VR是基础式,带上标记“得”后变为可能式,否定式即用“不”代替“得”,习得难度逐渐增加,如“打倒”—“打得倒”—“打不倒”、“顶住”—“顶得住”—“顶不住”。补语习得难度蕴含关系为“可能补语的否定式>虚化的可能补语>实义的可能补语>虚化的结果补语>实义的结果补语”,即学生掌握了左侧子项时,也基本掌握了右侧的子项。

(二)对外汉语中结果补语的教学策略

1.把握区别性特征,固化形式

对于动作、状态及其结果的表达,汉语动结式完全符合语言的时间像似性原则,语言形式上主要使用VR二字组,由结果补语突出动作的结点。因此,无论学生母语是使用单一谓词,还是使用二字组形式来表达,学习汉语时准确把握“谓词”与“表结点的谓词”前后紧密组合的使用原则即可。

汉语动结式形式固定,无论带宾语,还是加入否定副词,句法形式也较为稳定。从结合紧密度来看,“动、结、宾”组合的紧密度要高于“动、结、否定副词”。针对乱序偏误,无论学生的母语是哪种类型,均进行“VRO”组合的强化训练,实行“典型顺序”策略。在动结式的否定形式教学过程中,强化“没VR”的练习,并增加“V不R”的讲授与区分。强化句法结构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帮助不同语言类型的学习者掌握区别性特征,降低学习难度。

2.注重语块习得,训练语义搭配

中高级水平学习者使用结果补语的情况较好,“很多学习者可能达到了接近目的语的流利程度,但没有达到接近目的语的选词能力。”(Pawley1983)由于大量的动结式词组在词典中查不到,学习者习得难度增加。已往学者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如赵金铭(2016)在总结以往对外汉语结果补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把动补词组作为复合动词看待。我们认为,对于选词能力差的问题,可以通过语块训练来解决。语块习得既可减少母语负迁移,又可避免组合使用时的搭配或语序错误。学习者在把握一个语块的特征后,通过课堂上语块辨认的训练,强化语块感知,增强语块的敏感性。随着学习深入,可以自由生成更多的动结式,也能更加灵活使用。汉语中由动结式复合词到动结式词组,灵活性增强,也充分反映了语块习得到自由组合生成的必要性。如在“把”字句、“被”字句与动结式组合训练时,固化“把/被+名词”组合,突出VR语块组合的紧密性。

除语义虚化的词有更广泛的搭配外,有些可以充当结果补语的词,在语义上对与其相搭配的谓词有很高限制,不能随意组合共现。这主要看,一是V、R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V、R与体词(主、宾语)之间的语义指向关系是否符合母语人语感,即是否符合广义的动宾搭配。语义搭配能力的训练,需要通过语块与语境相结合方可。

3.依托语境,加强句子练习

从上文实例来看,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使用了动结式,但不符合语境。这主要是因结果补语不单与动词组合紧密形成一个语块,在语义上与动词、论元(主语、宾语)也有关系,存在复杂的语义指向。因此,有必要进行动结式使用语境的训练。在词组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句子练习,依托于句子进行语块教学与V、R逐项替换的训练。通过语境,对近义(近似)动结式并对形似的词进行区分,如“改变/改成”等。

从东南亚区域内各国学生结果补语习得的偏误类型来看,共同偏误较多,但各国略有差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均应突出汉语结果补语的区别性特征,并注重谓词与结果补语语义搭配的训练,实行语块与语境训练相结合的策略。总之,从区域类型学的角度审视不同国别学生结果补语习得,有助于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角度把握汉语结果补语的习得特点,有助于跨国别的对外汉语教学深化,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注释:

[1]系HSK作文考题。

[2]因篇幅原因,举例选取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符号说明:“{完}”表示“遗漏”,“(完)”表示“冗余”。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金立鑫:《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王砚农、焦群、庞颙编:《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

赵金铭:《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2期。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Pawley,A.&Syder,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

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Southeast Asia Students in the Acquisition of Result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Based o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WANG Y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 Studies,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 China)

Based o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this paper focuses on composition texts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Burma,Thailand,Vietnam,and Malaysia.Distinctive features of resultative are found through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languages by taking Chinese for reference.By using statistics of resultative,we analyze the error types,find the reasons,and put forward themethod of learning the resultative by lexical chunks and context.Based on the study on geography and multinational students,it figures out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s the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resultative;Southeast Asia;corpus;typology;error

H195

:A

:2221-9056(2017)02-0181-08

10.14095/j.cnki.oce.2017.02.005

2016-09-14

王艳,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与汉语教学。Email:naboshiq@163.com

本研究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第10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初稿曾在“第13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新疆大学,2016)上宣读,承蒙台湾中原大学邓守信等多位专家老师提出意见,深表谢意。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文章若存问题由作者负责。

猜你喜欢
语块补语偏误
科技汉语语块的类型和特征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语块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语块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