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是两岸血脉情感之纽带
——访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福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

2017-04-11 08:45李鲁山
教育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歌仔戏闽南文化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闽南文化是两岸血脉情感之纽带
——访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福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林晓峰在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暨邵江海学术研讨会上致辞

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记者:闽南地区先民们融合吸收本土、异域等多种文明,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请您介绍一下闽南文化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林晓峰:闽南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百越文化、闽地本土文化,也吸收了异域有益文化;既有闽越文化、中原汉文化的基本色彩,又有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特色。从时间维度看,闽南方言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是解读中古文化的一把金钥匙;从空间维度看,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是漳、泉、厦三地,传播的集中地区是台湾,辐射区包括福建省内、潮汕、浙南、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港澳等地区,而且伴随着闽南族群开拓的足迹,延伸至东南亚许多地方,甚至远及欧美,成为海外华族里的重要文化标识。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特征,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慎终追远、崇文重教、重礼尚义等优秀品质,还保有敢拼爱赢、开拓进取、开放兼容、务实逐利等地域文化特色。

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祖籍在漳州、泉州及厦门,台湾的文化与闽南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 研究和传承闽南文化,不仅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而且对于两岸同胞“和合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闽南师大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在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学校基于怎样的考虑?

林晓峰:作为根植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漳州这一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高校,闽南师大从闽南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办学营养和育人资源,同时,注重把握闽南文化的世界性与时代性特点,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主动为人才培养注入闽南文化的优秀品格,形成了鲜明的闽南文化办学特色,这是闽南文化发展的选择,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现有专职人员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该院立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眼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致力于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既是海内外开展闽南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也是海内外唯一一家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

完善闽南文化研究应用人才培养机制

记者:学校在福建省“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林晓峰:目前,学校在福建省“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方面,每年从文学院、历史系、艺术系等五个院系大三学生中选拔30名本科生,学习期限一年。聘请两岸教师联合授课,实行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注重强化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到漳、泉、厦及金门、澎湖、台湾岛内等地开展田野调查,至今编辑出版了9卷学生调研文集,得到了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本科阶段,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是闽南文化教育的核心之一,我们逐步把闽南文化研究成果应用到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中,组织编写出版了《闽南历史文化概说》《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等20余部闽南文化特色教材;开发了林语堂研究、台湾史研究、闽台民俗文化研究、闽南方言研究、闽南民间美术研究等一系列具有闽南文化内涵的本科专业课程,为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弘扬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培养应用型创新文科人才”获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弘扬闽台舞蹈文化传统,创建舞蹈特色课程教材”分别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

2011年以来,学校开设“闽南文化”模块通识课97门(次),涉及闽台民间美术舞蹈、生活闽南语、闽南语诗词吟诵、闽南戏曲欣赏、闽南民间音乐欣赏等内容,选修学生约14238人(次),基本涵盖本科所有专业;文学院从2012年开始举办闽南诗歌节,集教学实践、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于一体;新闻传播学院以闽南文化微电影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获得学界高度认可;2015年,艺术学院教师创作的闽南语歌曲《跳火群》荣获两项金奖。

记者:学校在闽南文化硕士、博士培养深造方面有何特色?

林晓峰: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在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设置了“闽台文化与文学研究”专业方向,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设置了“闽台地方文献整理”专业方向。2012年以后,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自主增设了“闽南民俗与民间文艺”“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下设4个研究方向。

在“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项目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已步入正轨。该项目从2013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聘请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陈庆元教授、林国平教授为兼职博士生导师。截至2016年9月,已连续4年招生,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5人,其中台湾籍学生4人,实现了生源的地区突破,形成两岸青年携手学习研究闽南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和谐互动局面。

闽南文化研究博士人才的培养,依托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宗教学、文化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围绕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闽南方言文化、闽南民间信仰、闽台家族社会与文化等四个培养方向,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由《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导论》《闽台闽南方言文献专题研究》等专业学位课程和《福建文献整理与研究》《闽台家族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闽台文化生态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遵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采用集体协作、个性化、开放式、项目带动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授课与合作指导,政府、高校、民间团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研究型闽南文化专门人才。

我们发挥对台文化区位优势,与成功大学、金门大学、元智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签订合作协议,采用两岸高校“双导师制”,特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汇聚两岸高校专家的力量共同培养。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学校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两岸高层次特色人才培养上是一个创新之举,也是迄今为止两岸唯一的博士层次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项目。

记者:闽南师大在闽南文化保护、提炼、传承中,有何新发现?

林晓峰:闽南文化作为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独特作用,要提升两岸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深化两岸交流合作,需要高层次的闽南文化人才来引领。

两岸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的交流。共识越多、越容易交流,相同的语言文化更容易让心走近。在台湾一些人挤压“国语”“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现实情况下,在“国语”“中华文化”被他们污名化的时候,应大力推广闽南文化,与推广中华文化相配合,强化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关系,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基石、载体,是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是闽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文化台独”也必然通过语言来建构。所以,从两岸交流的视域看,漳泉厦闽南方言不仅肩负着扩大文化交流、构建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础的重任,更肩负着主导闽南文化话语权的重任。

近年来,闽南文化的传承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不过,闽南话的日渐式微、闽南人对传统习俗的日渐疏离以及闽南民间传统艺术传承面临断层等严峻的事实也提醒我们进一步反思,文化的传承亟待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路径,以提升闽南族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重拾文化自信。闽南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代闽南人的一个重要使命。保护、传承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那遍及海内外的闽南族群的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高校,我们在这方面责无旁贷。我们近几年所做的努力也基于此。

>>闽南师大师生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闽南文化是“两岸一家亲”的精神纽带

记者: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您对“两岸一家亲”有怎样的理解?

林晓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两岸一家亲”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层面而言,“两岸一家亲”重在对彼此制度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社会层面而言,“两岸一家亲”重在深入交流与融合。以我的经历来说,我是地地道道的闽南漳州人,十几年前第一次到台湾时发现,台湾社会在很多方面与我生活的闽南地区是一样的,比如生活习俗,我在台湾跟在漳州的感觉完全一样,不存在什么差异,很是亲切。其实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同祖同宗,血脉相连。

文化融合方面,我举一个例子,歌仔戏是闽南地区民众和台湾民众喜爱的戏曲,两地歌仔锣鼓同声、弦管同调、语言同音,几乎如出一辙,为什么呢?原来,台湾歌仔戏传自闽南歌仔(锦歌),传入台湾后,逐渐形成台湾歌仔戏,随着歌仔戏在台湾的盛行,很快回传闽南。乡音乡情,台湾歌仔戏融汇闽南民间音乐和民间歌舞,迅速在闽南扩散,引发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之后经过以邵江海为代表的闽南歌仔戏艺人的改良,创造出“改良杂碎调”,歌仔戏由此以“改良戏”之称在闽南大地获得新生,开创了歌仔戏新天地,又回传台湾。

1948年12月,南靖改良戏班“都马抗建剧团”东渡台湾演出,轰动宝岛,“都马调”即“改良杂碎调”,很快融入台湾歌仔戏,丰富了台湾歌仔戏唱腔,实现了闽台民间戏曲艺术的大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良戏”和“歌仔戏”由于主要流行于龙溪地区芗江一带,定名为“芗剧”。有专家称歌仔戏(芗剧)是“根生芗江畔,花开日月潭”。从漳州锦歌,到台湾歌仔戏,再到闽南改良戏(又称子弟戏)和芗剧,歌仔戏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两岸历史文化的同根同源与融合勾连。

记者:学校在“两岸一家亲”教育中有哪些好的做法?

林晓峰:推动“两岸一家亲”,从文化繁荣发展的视角看待闽南文化教育,我们尤其重视闽南文化核心元素的保护工作。学校通过设立闽南文化研究课题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等渠道,鼓励师生围绕闽南文化文物、闽南涉台文物以及闽南民俗、信仰、宗教、建筑、音乐、舞蹈、武术、体育、剪纸等“非遗”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专业调查,撰写了一批科学严谨的调查报告和可行性强的政策建议,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与有关单位合作在闽南文化集中传播区域相应建立了一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闽南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建成了全国首个全方位介绍闽南文化的特色馆——闽南文化展示馆,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闽南文化主题创意产品,同时承担了《林语堂全集》《漳州海丝文化》《漳台关系丛书》等地方政府相关文化建设工程,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凝结和应用,在“两岸一家亲”的思想教育上,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两岸同胞合胜于分离,爱大于隔阂,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虽隔着一道海峡,但共同传承使用的闽南文化,是我们两岸的文化母体和精神脐带。

坚持理论创新与决策服务

记者:近年学校在闽南文化理论研究、决策服务和学术交流方面有何亮点?

林晓峰:2009年以来,学校注重将闽南文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福建发展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组织申报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个,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及省高校海西专项39个,校级重大、重点项目8个,其他项目23个,经费共计1298.4万元。

截至目前,我校在闽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已组织出版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其中,《台海文献汇刊》(60册)《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和《台湾族谱汇编》(80册)分别于2014年、2016年在北京举行首发式。“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是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项目,因此,在闽南文化的科学研究中,我们格外关注研究的前瞻性与战略性,把研究内容与现实情况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2008年我校成立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2012年建立“全国台联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2014年成立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福建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这些基地的设立,更进一步推动了闽南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及决策服务。

在社会服务方面,承担教育部、福建省委统战部及漳州市的委托课题;从2012年起承担国务院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承担了一批以“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为国家和福建有关部门开展对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平台支撑;承接中国驻菲律宾拉瓦格领事馆委托的爱好闽南文化的菲籍华文师资培训。

在学术交流方面,2012-2016年,学校邀请海内外知名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73人次来我校交流讲学,同时主办或承办了闽南文化交流研究方面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场,如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闽南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为传承创新闽南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歌仔戏闽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播方式改革分析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谁远谁近?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