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采薇》为例浅谈阅读教学的“入”与“出”

2017-04-11 03:58黄虹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采薇生命意识阅读教学

黄虹琳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阅读教学应该将立足教材和拓展延伸有机结合起来。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教材是“例子”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对阅读的有效指导。本文试以《采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融入文本”与“超越文本”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再创造提供可能。

[关键词] 阅读教学;融入文本;超出文本;生命意识;回归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首要重点和难点,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广发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给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那么,在具体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能融入文本、体验角色,又能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本文以《采薇》的教学为例试析。

一、融入文本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有专家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入”,肯定要用“读”来“入”,从语言“入”。读作品是融入文本的开始。读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从作品中接受语言信息,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画面、情境都一一展现,把自己带进文本的情境中去,很好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诗经》中的《采薇》一诗,反映的是古代士兵连年征战,迁戍未定,不遑启居,更不知归家何日的巨痛与深愁。其所抒发的“忧心孔疚”的情感可谓淋漓尽致。

初读诗歌,学生可感受到全诗悲哀的感情基调,再读可感受戍卒思家难归的深切痛苦。就诗的前三节,学生基本能够从朗读中品味出戍卒思归之情。那么这种痛苦是怎样体现的?要怎样读出才能融入情感中去呢?这首诗巧用叠词的方法,所以,在教授这首诗时,要重点指导叠章重唱的诵读。“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忧心烈烈”等,无不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及思归不能归的痛苦。反复诵读后,还可发现:这个戍卒思家而不能归的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王事靡盬”,抵御外侮,征役没个休止啊。而从“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又可读出军旅生活的劳苦。

这是诗的前三节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可读出戍卒思家难归之痛,思家难归之因,及对军旅生活劳苦之怨。

在读中,学生很明显能感觉到文章的第四、第五节已不再续写戍卒的思归之情,那么写的又是什么呢?细读“戎车既驾”,“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可见,这里讲述的内容已转入到追述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而第六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讲述的内容又有改变,讲述的是戍卒归途的悲伤痛苦之情。

这是文章的整个内容,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快速抓到的,在整体上把握了这个戍卒的基本情感。

2.在品字析词中解读。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说《采薇》的前三节抒发的是戍卒思家难归之痛,那么这个思归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程度上有什么改变没有?从哪里可看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歲莫”、“岁阳”都是指一年又到了一年终了,极言时间的飞逝。思归的心情从怨恨到“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思归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的。同时,文章前三节还用了“起兴”的手法,除了说生活之苦、戍役艰辛,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到枝叶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喻示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戍卒的心情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思归程度一步步增强。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些句子很容易被认为是厌战的体现,所以很多人解读这首诗时,认为全诗表达的情感不外乎两种,一是思归的痛苦,二是极度厌战,渴望和平。而光读到这两层情感是不够的。

“维常之华”,“君子之车”,“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一月三捷”,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士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无不流露出身为军人的自豪感。驾车战马的高大健壮更表现出将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和每战必胜的信念。所以主人公并非只有厌战的情绪,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归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对于生命无望的恐惧,好像生与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颗跳动着的保家卫国,垂名后世的勃勃之心。而且《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既然是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采薇》只是抒发一种厌战之情的话,是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的。

《采薇》的“入”文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的“入”,不仅要“入文”,而且还要“入情”。这样的融入文本才不会显得空洞、浮泛。

二、超出文本

融入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阅读教学只注重“入”,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在“入”的前提下,还要追求“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转换思维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采薇》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早,但其中已体现出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人一旦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唉与喜、痛苦与欢乐等等人生的滋味。”[1]

《采薇》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旷远荒凉的戍边,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防的戍卒,在旷日持久的艰苦戍边生活中,对于家乡的渴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担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从这些心灵的呼唤中,从这些刻骨铭心的乡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独、忧伤和焦虑,他们渴望故乡那安全、舒适的港湾。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生命的根,然而他们却无法归去。“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悲哀、他们的无助。戍卒们已经预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无望,他们痛苦不堪,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个人只是一叶无浆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这种对于生命的无助和绝望的强烈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与担忧。

“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则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2]这里所说的“道”即指道德准则。在战争中,将士为国捐躯,被视为“重于泰山”,是死得其所,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采薇》篇中,戍卒虽然思乡深切,渴望回到自己生命的摇篮,让生命有个归宿,但是当面临战争,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他们便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戍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这正是当时人们道德之上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在永恒的时光前,每个生命个体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他汇于人类生命的河流中后,便会显示出无比的力量与永恒的价值。

战争终于结束了,长期征战的士卒也最终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诗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期的戍边生活已经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使他对于生命的苦难有了切身的认识。“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只是一条漫长的归程之路,更是一条慢慢无尽的人生旅途,这条路充满无穷无尽的独孤与悲苦,而何时是一个尽头?

所以《采薇》,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戍卒从思乡恋家的悲苦到保家卫国的悲壮再到返家途中的悲傷,它更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对于生命的归宿、价值以及苦难的关怀和感悟。

三、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需要超出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及时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获得积累,确保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3]

在学习完后把课文拿起来读一读,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唤醒、来触动学生的情思,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之,“融入文本 超出文本 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A].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杨继盛.杨中敃公遗笔[A].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 吴永军.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1).

猜你喜欢
采薇生命意识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隐形男友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采薇”意象释疑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