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的构建

2017-04-11 09:55王道云朱西林
社科纵横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梦大国战略

王道云 朱西林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 安徽合肥 230000)

“中国梦”视阈下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的构建

王道云 朱西林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 安徽合肥 230000)

“中国梦”暗含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站在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新形势,“负责任大国”这一中国国际角色定位昭示着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并承载着对外解读“中国梦”,营造国际环境实现“中国梦”和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中国梦 负责任大国 国际角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1]这一我们称之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代表中国人民向是世界宣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和纲领。这一梦想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不仅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更折射着暗含至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会晤奥巴马后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习主席对“中国梦”世界内涵的这一阐释让世界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的梦,中国梦梦通世界。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因此,在“中国梦”视阈下探究中国崛起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的构建,对于进一步明晰中国梦的国际内涵和世界意义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历史承载与新中国国际角色的嬗变

对于一个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的国家而言,为自己明确一个国际角色不仅具有国家标签的效应,而且可以为内政外交确立明晰的操作指南。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其角色定位就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即用美国的价值标准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统一起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而“中国梦”所蕴涵的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的提出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厚重和重大的时代责任。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在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里饱受欺凌和奴役,但中国人民并未就此沉沦屈服,而是孜孜以求国家的独立富强、民族的团结振兴、人民的富裕幸福。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经过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奋斗,当代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3]。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把中国带入到世界舞台中央,也对中国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国际角色提出了迫切要求,以承载对外解读“中国梦”,营造有利国际环境助力“中国梦”实现和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从总的趋势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与国际体系经历了一个从负向认同到正向认同的过程。与之相适应,中国的国际角色也从国际体系外挑战型、革命性的国家,逐步转变成为认同并主动融入现存国际体系、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现状性的国家[4]。

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合法”承认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在此之前,中国的国际角色是一个具有明显革命性的体系外国家。即使是置身于联合国的整个70年代,除了事关自身国家利益,中国真正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国际事务是非常有限的。1979年,国内政治进程的根本性改变引发了中国一场“身份政治革命”——从一个体系外的政治革命性大国转变为维护体系稳定的经济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作为体系挑战者的身份,而当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战争是可以避免的”的战略判断时,中国已正式完成了从国际体系挑战者向国际体系参与者的转变,在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了正向的角色认同;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更是大大加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在认同方面的基础,双方进入了良性互动与正向认同的良性循环轨道。[5]

二、负责任大国:“中国梦”指引下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中国强化自身大国责任意识的重要契机。面对东南亚周边国家在国际游资攻击下货币大幅贬值、经济严重衰退的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在自身承受巨大压力的境况下,没有袖手旁观,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高度负责地宣布:“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同时收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区间,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金融支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迅速树立起来。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加入WTO和提出战略机遇期为契机呈现历史性变化。中国全面参与到全球和地区几乎所有国际组织之中。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把握住发展机遇,赢得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迅速跃升,迅速成长为具有地区性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有意识地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努力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推动新兴市场国家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和投票权,积极支持金砖国家银行建立,帮助欧洲摆脱欧元危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无论是“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判断,还是在国际关系发展中提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思想,乃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角色的构建牢牢聚焦“负责任”大国,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同时,肩负为国家和全人类争取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体系的重要历史使命。从这一意义而言,当代中国在“中国梦”指引下,正日益明确责任定位,以更加理性的责任承担,确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

“负责任”是一个具有明显道德涵义的概念。尽管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界定这一概念的统一标准,但就普遍意义来说,“负责任”是指担负责任,尽到应尽的职责。“负责任大国”则可概括为:一是对自己负责,把自己的事办好,保证本国安全稳定、繁荣发展;二是对世界负责,积极倡导先进的政治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兼顾各方利益。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内外兼修”。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负责任大国角色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理解:第一,就中国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首先定位于“自我发展”大国。由于成为负责任大国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具备承担国际责任的“硬权力”和“软权力”,因此中国必须通过自我发展获得这些必须的实力。第二,就新兴发展中国大国而言,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应该定位于“自我约束”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身权力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未来权力行使方式的担忧。中国提出做负责任大国,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宣布“自我约束”意图,也是为了保障“自我发展”的顺利进行。第三,就全球治理的方案提供国而言,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应该定位于“自主承担”大国。这既表现在中国“主动”承担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责任,如防核扩散、对外援助、协助处理国际热点问题等方面积极努力,也表现在中国“自主”按照自身关于国际责任的独立见解,坚持国际正义,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等。

以上认知一方面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恢弘气度和庄严承诺,亦与“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的“中国梦”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及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世界扁平化和全球联动的国际形势新特征,做出新判断的结果,即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日益深入,以及随全球化而来的跨国界问题的泛滥,国家利益将同全人类共同利益并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全人类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关注,成为制约一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重要因素;同样,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成为负责任大国对外关系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定位。这样,坚持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统一,更加成为中国国家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梦”指引下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构建的价值

在一定历史时期,国际社会存在一些特定的趋势,一国若能认清并顺应这一大势,就能对其战略政策起到正面作用。而“中国梦”的提出既是中国参与国际发展议程,推进全球性问题解决,维护国际和平稳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础保证,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彰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价值。

(一)“中国梦”指引下负责任大国角色是当代中国制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指导纲领

“中国梦”指引下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构建是基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迅速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的趋势下,如何以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国际环境与秩序以及全面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为目标,为实现国家发展设计具体的可操作路径,而提出的具有明确性、统领性、全局性、目标性、中长期性的外交话语。首先就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看,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挑战。“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定位要求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基础上,善于在国际地缘战略博弈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在国际事务上输送正能量,创造未来发展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既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又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更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其次为维护发展环境和发展利益,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亚太特别是周边地区不断投入巨大资源来拓展战略空间。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展已发生历史性变化,在与世界深度互动中,中国已从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或边缘,成为国际体系的贡献者和建设者。中国已开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式”的公共产品,但从长期来看,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仍要在更高层面上资本、规范、价值等内容上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

(二)“中国梦”指引下负责任大国角色是对中国外交传统的坚守和传承

大国崛起不仅仅需要长远的战略,还需要将战略具体化,从而在夯实国家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外部国际社会的理解。中国的国家大战略需要以中国的安全、繁荣和强大为根本价值取向,既符合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道路选择,又反映中国的战略思想传统。实际上,当代中国的主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干涉内政等外交传统既是中国外交伦理的坚守,也是中国外交的现实所需,需要加以传承。与此同时,积极有所作为,做负责任大国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大势所趋。因此“中国梦”指引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必须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中国提供一个有操作性的战略指导。

(二)“中国梦”指引下负责任大国角色是对当下中国外交理念的挑战与革新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普遍担忧会带来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模式道路方面的挑战。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对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的呼吁,特别是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在权力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权力战略重视吸引而少强制,重视防御而少塑造。考虑到中国权力资源的逐步强化以及中国国际利益的延伸,负责任大国要求中国未来在秉持权力对外防御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权力的对外塑造功能。从这一意义而言,“中国梦”指引下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定位首先要求中国在寻求世界和地区的领导地位进程中不依靠各种强制力量手段,尤其是军事强制手段的运用追求规范、规则的强行出口,而主要依靠国内发展的“外溢”作用,对外“引力”的运用,外交理念和智慧的创新展现。其次,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定位更承载着打破西方传统的“大而必霸”的崛起路径,彰显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通过对现有国际机制的和平改良开创一条与国际社会和谐相处的崛起新路。最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真正从应对型战略向规划型战略转变,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实现自我的崛起,并结合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及条件的变化,在对外交往中建立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3-24.

[2]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EB].新华网,2013年6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 08/c_11092643.htm.

[3]习近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A].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人民出版社,2014(6).

[4]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1.

[5]夏建平.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78-184.

D820

A

1007-9106(2017)02-0113-04

王道云(1974—),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外交;朱西林(1987—),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思政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中国梦大国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战略
战略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