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飘扬》与《一无所有》之比较

2017-04-12 11:48刘建国
三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崔健迪伦鲍勃

刘建国

(三亚学院 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风中飘扬》与《一无所有》之比较

刘建国

(三亚学院 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一无所有》和《风中飘扬》分别是中美两国摇滚之父崔健和鲍勃·迪伦的代表作、成名作,也是他们在20多岁时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之作。故这两首歌必然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两部佳作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可以从时代背景、个人视角、文化背景、信仰价值以及文本主题等不同角度分析这两首歌的不同以及相异的成因。

《一无所有》;《风中飘扬》;相同;差异

一、序言

《风中飘扬》(Blowin’in the Wind)是美国民歌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2004年在《滚石》杂志的500首伟大歌曲表中位列第4位。原作者是被公认为民歌王子的鲍勃·迪伦,也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将该奖项颁予一位音乐家,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唱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这首歌也是被称为“美国摇滚之父”的他所有创作歌曲中最优秀、最出名的一首。作为一首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扬》提出了有关自由、战争、和平、偏见、尊严等一系列问题。此歌曲80年代初风靡中国大陆,不久就迎来了崔健的《一无所有》。了解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也是迪伦的信仰与文化)的人可以看出其实这是一首有关奴役与自由的灵歌。鲍勃·迪伦于1962年对于此歌曲的评论是:

“关于这首歌我没有什么可说的,除了一点,那就是: 答案在风中飘扬。答案不在书里,也不在电影里或者电视节目或者讨论会里。啊,它是在风中——在风中飘扬。许多嬉皮士告诉我答案就在那里,但我不相信他们。我说答案在风中,就像一张报纸一样,它得掉下来。问题是:当它掉下来的时候,没有人把它捡起来。因此,知道答案的人不多,然后,它就飞走了。我要说,那些个最大的罪犯就是那些人,他们看见而且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转过头去。我才21岁,但我知道有很多这样的人。”

当然,考虑到作者的犹太人背景,此歌词的灵感有一部分很可能来自旧约《以西结书》12章1-2节:“人子阿,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们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

此诗的结构有三段,每一段后是重复(chorus)。韵脚落在第二、第四、第六行。目前汉语译本有很多,但许多翻译不明原文,产生歧义,而且不注重音韵节奏。可见译事非易事也。本文作者试译如下: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

才被你尊称为一个人

一只白鸽要飞多少海

才能在沙滩上入梦辰

炮弹要炸飞多少次

才能够被禁止到永恒

答案啊,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大山要屹立多少年

才能够被冲到海里头

有些人要存活多少年

才能够允许有自由

一个人几度头回首

假装不用眼来瞅

答案啊,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那片天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

才能够听见人哭喊

总共要死掉多少人

才让人知道太多人已命断

答案啊,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无所有》是一首1986年的摇滚歌曲,由崔健演唱。它被广泛认为是崔健最知名且最重要的作品,而且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歌曲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摇滚乐的开山之作。它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唱出了几代人的心声,具有革命性的文学以及社会意义。歌词内容是主人公在向一位嘲笑自己一无所有的女孩诉说自己的追求和彷徨,反映了80年代中国青年的“失落感和迷失感”。“一无所有”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文革后新一代人的物质贫苦,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状况。

这正如高晓松先生所写的那样:“1986年5月9日,那一代年轻人的热血第一次被崔健点燃。崔健那时刚刚25岁,从那么单薄的身体里喊出了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一无所有》。对于听着革命歌曲、晚会歌曲、边疆民族歌曲长大的那一代人来说,这首歌可以说是振聋发聩。从这首歌中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激昂的声音, 第一次歌唱自己、歌唱时代,第一次感觉到了摇滚乐的魅力。”

我曾经问个不休 你何时跟我走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我要给你我的追求 还有我的自由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噢……你何时跟我走

脚下这地在走 身边那水在流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为何你总笑个没够 为何我总要追求

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 一无所有

噢……你何时跟我走

告诉你我等了很久 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

我要抓起你的双手 你这就跟我走

这时你的手在颤抖 这时你的泪在流

莫非你是在告诉我 你爱我一无所有

噢……你何时跟我走

二、歌曲作者及相似之处

(一)中美摇滚之父,作品都具有时代性

崔健(1961年8月2日——),生于北京的朝鲜族家庭,中国摇滚乐歌手、词曲家、导演、演员、编剧,代表作为《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和《一块红布》,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1984年,崔健成立七合板乐队,出版首张专辑《浪子归》。1989年2月崔健创作并完成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1991年10月其独立完成的电视音乐片《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在美国荣获MTV“观众最喜爱的亚洲歌手”及“全球十大青年艺术家”称号。1995年,崔健带着专辑《红旗下的蛋》到美国旧金山、波士顿和纽约举办巡回演出。2014年10月17日崔健执导的故事片电影《蓝色骨头》在内地上映。崔健先后获得了台湾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百佳唱片奖、台湾双白金唱片奖和台湾双白金唱片奖。

鲍勃·迪伦(1941年5月24日——),美国摇滚乐歌手、词作家,美国摇滚之父,影响美国以及世界的通俗音乐和大众文化达50年之久。鲍勃·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家庭。他自幼喜爱音乐,60年代初,他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歌唱生涯。其著名作品都记录了六、七十年代社会的反叛和不安、厌战与迷茫。摇滚乐这种令年轻人狂热的音乐形式在鲍勃.迪伦的手里增加了表现宗教、死亡、爱情、政治等问题的内涵。他的作品使人们意识到摇滚乐和诗歌、小说一样是直率的、个性的、有生命力的。《风中飘荡》成了美国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的主题曲。所写的歌曲旋律简洁优美、歌词质朴而富有哲理,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政治的见解,因而被人们誉为出色的诗人、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2008年普利策特别提到了鲍勃.迪伦对大众音乐和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及他的诗歌所具有的特别的力量。2012年五月,鲍勃·迪伦被奥巴马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萧伯纳后的既获得奥斯卡奖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人。

(二)都具有反叛精神的革命性歌手和诗人

崔健和迪伦二人都是天才,且精力旺盛,长途旅行,粉丝众多。这两首歌曲的歌词都是自由诗体,富有创意。音乐体裁也都是摇滚,都是作者在20多岁的青年时代所创造,写作的风格又都是现实主义。两位作者都关注社会, 同情民众的苦难,而且都是以追问的方式来寻求人生的答案。鲍勃·迪伦作为“希望的年代与愤怒的日子”和60年代的文化标志,他的名字与反越战联系在一起,与格林威治村的叛逆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与摇滚、与反文化联系在一起,更是与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联系在一起,当几十万美国人向华盛顿进军时,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他们唱的歌就是《风中飘扬》。崔健作为文化反叛者的反叛意识,就是崔健通过摇滚乐这种利于揭示社会弊端和表达自我精神的“叛逆性”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无所有》以反叛的精神来唱出他们内心中普遍的心声,表现出那一代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自我的苦闷与渴望,引起了那个时代青年人也包括笔者在内的共鸣。

三、相异之处

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个人气质的差异,以及信仰和文化、国家与民族不同,这两位诗人产生了诸多的相异之处。以下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时代背景不同

战争vs贫穷:1957年越战爆发,美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向越南战场,结果造成了惨重的伤亡。于是美国社会内部掀起了一股反战热潮。与此同时,民歌也在全美各地校园流行起来,许多年青人利用创作民歌表达人民的呼声。这首歌因为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因而迅速风靡全世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的摇滚音乐在中国大陆逐渐流行起来。中国政府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改革。许多学生和商人出国后,将西方的流行音乐带了回来。中国一些歌手开始表演流行的西方摇滚歌曲。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社会和政府都很快摒弃了极左的思潮,所促进的经济政策也有了更多的自由经济取向。许多中国大陆的青少年和学生觉得政府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对之感到幻灭。由于经济上的快速变化和官场上的腐败,许多人认为自己既没有机遇,也没有个人自由。这就是1986年《一无所有》出现时的历史背景。

(二)视角不同

中国视角与国际视角(national vs international):刚刚开放的中国和世界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的中心,当时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向世界开放不久,这时,人们虽然处于蒙昧的状态,但是,人们已经告别了闭关锁国的文革时代,各行各业都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都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但是,大多数青年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依然贫苦。他们纵然有理想和追求,对爱情也心存美好的梦想,然而,贫困成了他们追求的拦阻。这时,崔健的《一无所有》发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抒发了时代青年的内心的追求与彷徨。一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家都借着《一无所有》来抒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此独特的中国视角不同,迪伦生长在世界的中心——美国。此时的美国深陷在越战之中不能自拔,国内的反战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青年学者爱好和平,追求自由,表现出极大地叛逆精神。与此同时,美国的民权运动几乎达到了高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视角下,迪伦写出了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风中飘扬》。

(三)文化背景与信仰价值以及意义不同

《一无所有》与《风中飘扬》在信仰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天性与灵性的差异,或者说是世俗的人文主义与犹太——基督信仰之间的差异。属血气的不明白属灵的事,而属灵的人却能看透万事。崔健虽然天赋甚高,然他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音乐造诣和文学天性。崔健写《一无所有》的那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应该是启蒙性的人文主义或个人主义。《一无所有》当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正是反映了被解放了的天性的生命力量。而迪伦从小所受的信仰就是他们古老的犹太教。犹太教信仰的对象是独一的耶和华上帝。可是,后来迪伦却改信了基督耶稣,皈依了基督教信仰。与人文主义和物质主义不同,犹太基督教注重的是个人的灵性和服务他人的志趣以及对罪恶的暴露和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所以,灵性会超越天性,大我会超越小我,迪伦歌中所表现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比《一无所有》要宽广许多。其生命力量自然也就比天性的生命力量要刚强许多。因此,《风中飘扬》所释放的意义与价值就理所当然超越了《一无所有》的意义和价值。

(四)内容不同

两首歌的区别体现在小我与大我、本我与超我、利己与利他、个人爱情与人类命运, 个人自由与人类自由,也就是宽广与狭窄的区别。当然,这种比较不是简单的好坏与高低,只是不同而已。

两首歌都以发问的方式开始。崔健说过要想真正了解他,只有去听他的歌,他要说的话都在他的歌里。现在,我们来看他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一无所有》。作品以“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开始,主要的聚焦在“我和你”的关系以及“你对我极度贫困的嘲笑”。虽然展现了爱情的悖论和冲突,但却没有脱离卿卿我我。而《风中飘扬》却以“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被你尊称为一个人?一只白鸽要飞多少片海,才能在沙滩上入梦辰?炮弹要炸飞多少次,才能够被禁止到永恒?”发问。显然,作者站在较高的位置来看待他人,他所关注的乃是人类的尊严、劳苦以及他们的战争与和平。《一无所有》只有提问,没有回答。而《风中飘扬》却提供了答案,虽然“答案只是在风中飘荡”。紧接着,《一无所有》继续强调“我的追求和我的自由”,重点依然是“我的满足”,尽管说的是“我要给予”。而《风中飘扬》却继续追问偏见、自由、虚假和罪恶,尽管答案还是在风中飘荡。《一无所有》的歌唱者为了爱情会坚持不懈的追求,因为他坚信自己不会永远“一无所有”,他笃信不疑他有一天会发达,然后他的爱就会跟他走。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就摊牌了,而且要任性地抓住他的爱的手,强迫她来跟他走。他的手在抖,泪也在流,说明他们之间“曾今拥有”,不然就不会如此矛盾和忧愁。最后,他还是在问“你何时更我走”,并且希望她马上“跟他走”。总之,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幸福,虽然也是抒发了众人的心声,因为穷酸的青年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美好的爱情。而《风中飘扬》的结尾却达到了关注人类命运的高潮。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那片天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

才能够听见人哭喊

总共要死掉多少人

才让人知道太多人已命断

《一无所有》的歌者眼睛盯着看的是他的爱,而《风中飘扬》的歌者却是仰望苍天,然后要人关注他人的苦难,最后他恨恶死亡和罪恶,强烈呼吁人类的和平事业。

四、结论

由于两首歌的作者不同,其时代背景不一样,也存在着作者信仰的差别从而导致视角不同,文化价值相左,因此,最终的结果也不同。造成了超一流作品(地区获奖)与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级)之间的差别。在中国,读懂或听懂崔健的人应该不少,但读懂和听懂迪伦的人恐怕不多。正如许多的读者都知道莎士比亚或看过他的《威尼斯商人》,但真正明白此剧的寥寥无几。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认为迪伦是最棒的诗人,“虽然他作为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憾动人心。”总之,《一无所有》与《风中飘扬》不仅代表了时代的不同以及崔健和迪伦的个人差别,同时也说明了地区与世界的差异。当然,本文作者只是就这两首歌尝试着对比,至于两位歌曲以后的发展,则不在拙文的讨论范围了。

[1] Michael, Gray. The Bob Dylan Encyclopedia.Continuum Intl Pub Group, 2006.

[2]——.The Bob Dylan Encyclopedia. Continuum Intl Pub Group, 2006.

[3] 林静. 摇滚歌手崔健歌词的文学解析[J]. 北方音乐:2016,(16): 22.

[4] 高晓松. 那年的崔健和我们的《一无所有》[J]. 视野: 2015,(12): 14-15.

[5] 林静. 摇滚歌手崔健歌词的文学解析 北方音乐:2016 ,(16): 22.

[6] 许旸. 诗意在风中飘,文学边界再度改写. 文汇报,2016,(10):14.

J605

A

(2017)01-106-05

2017-03-12

刘建国(1965-)男,湖南沅陵人,副教授,西南大学硕士,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和美国中西大学,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圣经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崔健迪伦鲍勃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Analysis of non-uniform hetero-gate-dielectric dual-material control gate TFET for suppressing ambipolar nature and improving radio-frequency performance∗
你好,我是鲍勃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三十年后,死不回头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他,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