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研究

2017-04-13 18:04张林熹
关键词:口译英语

张林熹

摘 要:本文探讨了动态系统理论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动态系统理论多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对口译教学方面鲜有涉足。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口译系统动态、复杂的发展轨迹,口译能力的非线性发展特点,口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口译;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27-03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最初多用于数学领域,近年来则成为应用语言学界的最新发展状态。这一趋势将语言或语言学习者自身视为一个充满无数变量的动态系统。如同城市纷繁复杂的交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语言或语言学习者系统中各变量会随着时间发生不可预计的变化,各变量之间的互动让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无限可能。同时,大的系统内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同时不断与外界事物发生能量交换。系统的全面联结性(complete interconnectedness)是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此外,系统的非线性发展(non-linearity)、系统的吸引状态(attractor state)以及系统的初始状态与个体差异(initial state and variation)也是该理论的重要概念。过去几年中,国内学者对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二语习得方面,如郑咏滟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对二语词汇发展(2011)、学习者个体差异(2013)、自由产出词汇历时发展(2015)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红、王克非则通过动态系统理论阐释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和发展模式(2014)。本文拟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口译教学研究中,以该理论的四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详细梳理口译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瓶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动态系统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近十几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口译教学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发展迅速,成果颇丰。由吉尔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和巴黎释意学派理论衍伸出的厦门大学口译教学模式和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口译教学模式主导了中国口译教学的发展。然而,口译教学仍存在瓶颈,口译课程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如今,口译课堂及教材中常见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旨在循序渐进地介绍口譯活动中可切实应用的技能[1]。但由于口译课时严重不足且班级人数过多等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度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口译实践和练习;在点评时过度强调译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表现。这些都导致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甚至是一年的口译学习后仍对口译认知模糊,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口译任务。

Larsen-Freeman[2]最早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由输入引导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倒退、停滞,甚至跳跃式前进的动态系统行为。口译学习作为语言学习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符合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描述特征。口译系统的全面联结性,口译能力的非线性发展,口译学习过程中的吸引状态以及口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都是直接影响口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此背景下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口译教学,既符合口译教学现状也符合口译学习者的发展轨迹。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更多地从口译学习者的视角来分析、调整口译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二、动态系统理论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口译系统的全面联结性

在动态系统理论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系统的全面联结性无疑处于最首要的位置。作为其他三个特征的前提,系统的全面联结性强调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或变量构成且每个子系统或变量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对构成该系统的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进一步来说,某个变量的细微变化不仅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甚至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变化[3]。在许多复杂系统中,系统未来的发展结果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而这并非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而是因为相互联系的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随之发生改变,整个系统永远处于恒动之中。

仲伟合教授曾经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个板块组成:KI=KL+EK+S(P+AP),其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 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板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板块);S(P+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即技能板块[4]。按此归类,口译系统即是一个包含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三个子系统的复杂动态系统。其中三个板块所代表的子系统又是由多重变量构成的。因此,口译系统的良好发展有赖于其子系统的良好发展及各子系统间的正向迁移作用。从教学层面来说,教师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技能讲解,而应该预留一部分时间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帮助学生积累广泛的百科知识。当然,从目前情况来看,同时做到以上几点并非易事。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每周仅有2学时左右的口译教学安排,且口译课程设置一般为第6、7学期。在紧凑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只能专注于以笔记法为核心的技能讲解,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加之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正是学生复习考研,准备专八或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且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口译方面工作的打算,因此上课不够投入,下课也不会主动练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口译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依赖短短1—2学期的教学。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口译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的联系。正如前文所言,口译系统的良好发展有赖于其子系统的良好发展及各子系统间的正向迁移作用。口译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自然也离不开包括听力、笔译、跨文化交际等在内的基础课程的良好效果。口译教师可以与相关课程教师充分沟通,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做到环环相扣,相互支持。比如在听力课程中增加短时记忆训练、语音辨识训练、有笔记训练和无笔记训练等内容,为后续口译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再比如笔译课程中也可以适当加入口译特征,比如点评时突出信息传递的完整性;训练时增添常见口译题材等。只有当口译子系统涉及的相关课程与口译课程能有效地衔接与配合,各子系统有目的、有序地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口译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二)口译能力的非线性发展与吸引状态

如上文所言,变化(variation)是动态系统的本质,各子系统自身的变化加之各子系统间的复杂互动,使整个动态系统呈一种不稳定状态(flux), 无论是增长还是消减都是不可预测的,这也直接导致了系统的非线性发展特征。从口译系统的发展来看,口译能力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呈恒定的正比关系。可能在学期开始,学生投入很大热情却收效甚微;反而在学期中,进入笔记法的学习后,口译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此后却又遭遇平原阶段,口译能力停滞不前。这种能力发展停滞现象也被称为“石化”(fossilization),系统内不同变量相互制约,导致系统通过自我重组(self-organization)进入 “吸引状态”(attractor state)。正如马儿只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奔跑:小跑或疾驰,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奔跑方式显然并不存在[5]。“小跑”和“疾驰”便是系统的两种变量,两者相互制约,将系统引入吸引状态,呈现一种动态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吸引状态仅是表面暂时的停滞,并不代表系统发展的终结。一旦有新的变量加入或某一变量发生突变,都可能成为推动系统发展的一股力量。此时,吸引状态便不攻自破。系统发展的吸引状态与非线性特征互为因果,皆属于系统发展的必然。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能力发展的起伏,引导学生走出吸引状态,向能力发展的新阶段发展。

在口译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度崇拜笔记法和参考译文,训练重心发生偏移,导致口译能力发展受阻。筆记法是口译课堂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很多学生却对笔记法的认知过于偏激,甚至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以至于口译练习中听到的每一点信息,甚至每一个单词都要在纸上清楚地记录下来。而这一举动极大地影响了口译训练的效果:学生忽视了短时记忆训练而完全依赖笔记,但又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应用大量符号,以致精力分散,复述或口译时长时间停顿,逻辑混乱,信息丢失情况严重。此时,笔记非但不能协助口译反而起了反作用。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合理介入,引导学生将脑记与笔记结合起来,适当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无笔记训练。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笔记进行口译,课堂上可以选两名中等水平的学生上台现场记笔记,教师则及时对笔记进行分析和点评,指出哪些地方该记,哪些地方不该记,如何运用空间感体现信息的逻辑等,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笔记系统。

造成口译能力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许多教师将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的评价标准混为一谈。译文质量可以说是笔译能力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口译有其特殊性。在满足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后,更重要的不是译文质量而是译员的表现,具体来说,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如何灵活、沉着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何巧妙地进行语言结构重组都是衡量口译能力的要素。目前,大多数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译文质量,或者口语发音,却忽略了学生的整体表现。导致学生只重视参考译文的用词和语言结构,却永远不知道自己与一名合格译员的真正差距在哪里。所以在口译课程后期,学生觉得自己的口译能力停滞不前,即使积累了不少新的表达和句型也无法有效运用到口译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或录视频的手段将口译过程进行回放。有的学生在口译过程中长时间停顿,自己却不以为意;有的学生习惯性地重复同一个信息点;还有的学生经常一句话说到一半又回头重新组织;等等。这些问题通过回放的方式都能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细节点评,不但要注意译文质量,更要强调信息传递的整体效果。以上是对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口译能力发展吸引状态的几点建议。

(三)初始状态与个体差异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外界环境与内部资源互动的过程,系统发展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的发展。因此,系统发展的路径和结果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口译学习者可以被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动态子系统(dynamic sub-system),并且自身包含一系列互相作用的动态子系统(dynamic sub-sub system)。每时每刻,不同层级的系统与系统间、系统与外部环境间都进行着能量交换。有时,某一能量交换产生的一小股力量却能够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而更强大的力量反而对系统影响较小。系统初始状态的不同与能量交换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体系统的差异成为必然。

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个体的初始能力不同,即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必然引起系统发展的差异。每个学习者所经历的吸引状态都可能由不同原因造成。为了满足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在学期的前中后期分别贯穿一定量的“翻转课堂”教学。“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

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6]。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发现不同个体面临的不同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翻转课堂”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不适合贯穿于口译教学的始终。我们应该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不忽略核心技能的讲解与练习,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将动态系统理论与口译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动态系统理论能够较为全面地诠释口译学习者各子能力间的互动以及各子能力与外界环境间的互动,并能从多维度体现口译能力发展的复杂性与动态性。该系统的基本概念使我们认识到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基础课程间的互动与联系,口译能力发展的非线性特点,口译能力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吸引状态以及口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鉴于此,将动态系统理论运用于口译教学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并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口译的教与学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的初始状态以及各内部变量与外部参数间的互动对口译能力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与创新,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口译系统的发展特点。

动态系统理论虽然为口译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维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过少且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将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起来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报,2007,(3).

[2]Larsen-Freeman.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

tics,1997,(2).

[3][5]de Bot,K,W.Lowie & M.Verspoor.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7,(1).

[4]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

译,2003,(4).

[6]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

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口译英语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