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2017-04-13 22:59吴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学兴趣

吴昊

摘 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

一、本体论:“兴趣说”

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②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何谓“无迹可求”?“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④汉魏诗歌的词理意兴相互融合的状态,便是“无迹可求”。“在严羽看来,诗歌形象应该是一个浑然的整体,词、理、意、兴各个方面不能独立存在,必须统一在这个整体之中,汇合、融合到‘无迹可求的地步。”⑤

最后,达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这种词理意兴浑然一體的状态。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境界,它隐藏在可感的具象背后,让人们透过可感的画面,去领略其背后无穷的趣味。这种“兴趣”的所得,除了要诗人“吟咏性情”,将个人情感完美融入到表达形式中,还要求读者反复品读,方知其中真味。“

在严羽看来,盛唐诗人在创作中心灵沉浸于被外物所诱发并与外物交融在一起的盎然的美感中,充满着诗的情趣与情致,一任感性吟长咏哦,并不凭借理性知解力。”⑥不凭借理性知解力去感知诗歌,正是严羽所推崇的盛唐兴趣。“兴趣”虽不像具象一样可感,但如何达到这种佳境,在严羽的诗论中还是有迹可循的。

二、方法论:“悟”

具体说来,作为主体的诗人如何“吟咏情性”,像盛唐诸人那样实现创作的“无迹可求”呢?严羽认为需历经“熟识”、“熟参”、“悟”、“妙悟”、“入神”等五个阶段。

(一)“熟识”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⑦“识”是指对诗歌的识别能力,对诗艺术特性的辨别评判能力,即从艺术风格和意境上区别诗歌高下邪正的能力。

具体来说,入门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立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此乃作好诗的第一步,由“识”到“熟识”,对盛唐名家的诗歌反复品读,酝酿于自己胸中,日积月累,自然能够悟入。

(二)“熟参”

“‘参即领会,“熟参”即要对所参之诗,有较深刻的领会。较之于“熟识”,严羽提出的“熟参”,在诗歌的广度上有所扩大。除了汉魏盛唐之诗,还囊括晚唐诸家、本朝苏黄以下诸家等第二义诗人之诗。严羽所谓“熟参”,实则是对“熟识”的一种检验,要求学诗之人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区分诗歌的优劣。

可见,严羽希望通过比较阅读的“熟参”之法,学诗者可以从中悟出诗歌之间的差异所在。

(三)“悟”

从本质上来讲,“悟”与“识”一样,都是对诗歌的感知鉴别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识只是对‘第一义诗歌的初步领会和辨别,‘悟则要求进一步熟读、讽咏、酝酿已久,以至潜移默化,使自身也具有能创作‘第一义诗歌的能力。

悟有渐悟与顿悟之分:渐悟讲究修行的循序渐进,顿悟主张在刹那间达于极至。

严羽论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强调平时的苦勤,又推崇最后的刹那之悟。“悟”的关键还是在学诗者的灵活通透,而非咬文嚼字,“不必太著题,不必多使事;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⑧作诗要先具备“顿悟”的天分,才能经过“渐悟”的修炼,进而达到“妙悟”的境界。

(四)“妙悟”

“妙悟”是一种抽象的审美思维,是在“熟识”和“熟参”的基础上,经过内心的观照和领悟,继而达成的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如果说“悟”是参透了盛唐名家的作诗之道,那么“妙悟”则不仅在诗人的脑海或者内心停留徘徊,还需通过一种非理性逻辑的、审美艺术的方式对生命存在的诗意感受和对诗歌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妙悟”重在“妙”,其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直觉体验,“不仅可以被动直观生命存在的诗意情感,而且还可以主动创造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⑨“妙悟”的境界需慢慢修炼,“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⑩习禅与学诗都需要通过一个博采力索的过程,禅道以“悟”为极境,诗道却不能止于“悟”。

(五)“入神”

此境界乃严羽作诗之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诗人作诗,首要是对生命有审美的艺术体验,而后通过“妙悟”,用审美的艺术形式将这种感悟表达出来。

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个人体验得到完美的融合时,便达到诗歌艺术极致,即“神似”。“诗人进入这种状态后,就会达到主客相融、物我两忘的诗意澄明之境,即‘天人合一的超越境界——‘入神。”11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创作不再是诗人创作而创作,而是呈现一种主体无意识的创作活动。创作对象也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不单是一个客观存在。

毋庸置疑,“严羽‘诗而入神,标志中国诗学体系的观念结构至此完成。‘诗而入神,显示了中国诗歌美学本质的最高实现。”12

确切说来,“入神说”已超越了“兴趣说”和“妙悟说”的范畴,是对于诗“悟”终极目标的抵达,亦可看作是诗歌方法论的终极指向。

三、严羽诗学的影响和局限

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精辟的诗学方法,影响了后世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观念,其中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最为突出。“明、清诗学中,不仅‘格调、‘性灵、‘神韵诸派诗论都从《诗话》中汲取养料,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就连一些独树一帜的重要理论家如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也都借鉴了《诗话》的理论思维经验,予以批判的改造,推陈出新。”13

明清之际诗学提倡复古、格调、韵味等特点,与严羽“诗法盛唐”、“兴趣”、“妙悟”等观点息息相关。这正好说明严羽的《诗话》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充实了后世的诗歌审美文化。

《诗话》力图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诗歌,把诗歌看作是有别于文的体裁独立出来,以藝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纠正学理。但忽略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一味强调复古,而排斥新变的思路也是存在缺陷的。广泛的阅历和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为唐代诗人作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社会的全面勃兴是诗歌的兴盛的契机。宋代的诗歌整体成就虽不及唐,但像苏轼、陆游、杨万里等诗人依旧为后人称道。

严羽推崇的汉魏盛唐之诗,都是“大雅”之作,并非一般百姓可以读懂理解的。宋代则以俗为雅,变雅为俗,把诗歌看作是表达自我的工具,真正做到无所不可入诗。以“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来一概而论宋代诗歌,并不公允。作为宋代最重要的一本文学理论著作,《沧浪诗话》对后世的启示颇深,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钱谦益等人的批判。

钱谦益认为严羽诗法汉魏盛唐的做法,自宋以来,得以纷纷效仿,导致“诗道榛芜”,犹如毒药一般。且《诗话》片面强调诗歌作为审美艺术品的特殊性,割裂了思维和形象,理性与审美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作诗难免会陷入重艺术轻意象的困境。现实生活是文艺创造的源泉,只有紧紧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文艺创作才会枝繁叶茂。若仅凭一条“妙悟”之道去达到优秀诗篇的境界,恐怕大批诗人都难以把握和操作。

如今我们研究《沧浪诗话》更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历史联系,以辩证的批判态度,来反思严羽及《沧浪诗话》为后世提供的经验教训。

注释:

①钟嵘《诗品序》.

②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77:9。

③④严羽(宋),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6,148.

⑤陈伯海.严羽和《沧浪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6.

⑥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11.

⑦⑧严羽宋,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1,119.

⑨程小平.《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90.

⑩钱钟书.谈艺录》[M],.》的诗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91.

1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17.

13陈伯海.严羽和《沧浪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3.

猜你喜欢
诗学兴趣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朝鲜古典诗学的独立品格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当代法国文学批评中的诗学途径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