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杏坛杯”看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机制

2017-04-13 23:10鲁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3期

鲁静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笔者结合“杏坛杯”展评活动中的语文课,从三个方面对“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机制进行探讨:下沉机制,激发学习动力;上浮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生长机制,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益。

【关键词】展评活动 让学习真正发生 有效机制

一、缘起篇:关注“学习真正发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冷静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提问,个别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点头;老师发号施令,学生唯命是从;老师监督惩罚,学生心服口服。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背后隐藏着的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低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细细品味“杏坛杯”句容赛区一节节风格迥异的语文课,感悟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机制。

二、实践篇:“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机制

(一)下沉机制,激活学习动力

走进课堂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我们的课堂学习应从学生实际的原点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所谓下沉机制,就是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原点。

思考一:下沉到语境中——刘冰《奇妙的内心世界》

刘校长为我们示范的是一节作文课,在课的开始,他选择了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分享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一边赏读,一边引发学生思考:故事着重是从哪个方面来写鳄鱼和牙医之间的事情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师: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表现他们内心世界中的“怕”的呢?(注意观察画面,赏析中逐步归纳板书:心中念想、动作神情)

师:他们彼此都很害怕对方,但却并不知道对方也很害怕自己,人的内心世界真奇妙啊!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一组故事去探索“奇妙的内心世界”。

刘校长一边赏读绘本,一边带领着学生们猜心理、猜语言,从学生现有的语境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思考二:下沉到生活经验中——朱海燕《木兰从军》

如何降低学生对木兰的陌生感?朱海燕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木兰如何女扮男装,如何做男子所能做的事情,以及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让其从军的情景都进行了大量的补白和想象。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地发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他们有所收获。

思考三:下沉到前认识中——沈春媚《九色鹿》

沈校长执教《九色鹿》前,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份学习单,其中有一项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配上合适的图画。在她看来,找准学生的起点很重要,她的课堂,学生不再是零起点。

(二)上浮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如果说下沉机制解决了学习从原点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那么,上浮机制就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1.上浮机制能提升认知水平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名作,许多教师都喜欢选择这篇课文来教学。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到底该教会学生什么呢?蔡刚枝老师就带着我们的学生走进了这座特别的园子。

师:出示: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

出示:当我——时,祖父在笑;当我——时,祖父在笑;当我——时,祖父还在笑。

师:在笑中,你看出了什么?又藏着什么?(祖父对我深深的爱)

师:(朗读)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种菜,我也种菜;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作者反反复复地說这几件事,有意思吗?作者反复强调什么?(爱)

师: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滋润着,课文哪里用了这种手法?

师:反复强调的是什么?(自由)

师:作者没有说祖父,也没有说自己,寄情于景,这叫借物喻人。

在这节课上,蔡老师没有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萧红惨淡的一生,也没有只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认识——快乐、自由,而是带着学生们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萧红独特的文学功底,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

2.上浮机制能从吸收、接受到表现、创新

刘冰老师在《奇妙的内心世界》这节作文课上,出示了第二本绘本《鸭子骑车记》。

师:接下来,老师要与大家分享一则有趣的故事。不过,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内容,而是可以主动地创编这则故事——《鸭子骑车记》。

师:观察这幅画面,你能发现这只鸭子和母牛各自会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师:这次遇到了猫,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进行观察对比,你又能感受到它们各自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同样的一只鸭子,在不同的动物面前,它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同样,每一个动物看到它,内心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通过阅读绘本,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逐渐掌握了揣摩内心的方法。于是,刘老师布置了这样的练笔:

对照大屏幕上的三幅画面(分别是鸭子遇到猫、狗、马的画面),选择其中的一幅,配上一段文字,让读者看了你的文字,就能更好地把握它们丰富而奇妙的内心世界。

此时,学生们已经从绘本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当他们运用自己的积累,进行人物内心的练笔时,可谓得心应手。

3.上浮机制能促使学生读书、思考和体验

方惠燕老师执教的《池上》,就促使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

出示:哇,荷塘里____。呃,怎样才能不被人发现呢?有了,____哟,那边有个大莲蓬____。呀,什么声响?____哦,____嗯,莲蓬采了不少了____。

在这节课上,方老师不仅解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童年,更是学以致用,用想象说话,为了完成说话,学生又一次回到古诗中,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体验,完成这样的练习。让整节语文课都浸润语文味。

(三)生长机制,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长。特级教师孟晓东提出了“为生长而教”的教学主张。纵观“杏坛杯”展评活动中的八节语文课,不难发现,语文课还具有内在的生长机制:

1.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过程不是平面的移动,而是螺旋上升的递进过程。教学中,教师们关注学情,从学生掌握的原点开始组织学习,接着,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最后形成语文的素养,达到言为心声。

2.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八节课都关注了学生价值取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学生知识和灵性“生长”的地方。关注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