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彰显魅力

2017-04-13 00:50刘大祥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数学能力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刘大祥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源自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借助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能力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逻辑性相对较强的一门学科,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為了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课前导入、课堂内容和教学应用等多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教师讲授知识时难以全程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也就增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若无法采用适当的方式,为学生挖掘到容易理解、契合实际的教学素材,将学生的兴趣点由课外转回课堂,就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进而拖延了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场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各项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长期以来都是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中,在从前的学习中,我已经带领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图形,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我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作为引导。第一步,我提问学生“同学们,请问有谁知道相机的支架为什么是三角形吗?木工师傅在修理课桌椅时为什么要在直角处钉一个斜放的木条?”第二步,我让学生们自由分成若干个小组,带着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的讨论,一边利用三角板、积木等工具动手搭建,分析三角形可能具有的特性。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并给予学生们高度的赞扬,以肯定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第三步,我再请几位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现象也是三角形稳定性的体现和应用,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独特魅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二、将生活背景与教材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教材中,几何、数列等相关知识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但是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和难以捉摸,小学生在理解上相对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知识点,我认为应当将教材知识与生活背景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透过生活中更为具体、生动、直观的原型或现象,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小学生在刚接触这部分知识时,对于平行线这样的概念,显然具有陌生感,为了避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我在生活场景与数学教材之间系上了一条联通的纽带。比如,栏杆、铁轨、楼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大部分学生平时都没有注意过这些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熟悉的事物,与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在生活背景与理论知识之间建立起坚实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于是,在上课时,我首先使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十几幅包含栏杆、铁轨、楼梯的图片,让学生们试着谈谈其中任意两条铁轨、栏杆和两层阶梯之间呈现怎样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还是相交,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平行线的特点,对于平行线定义的理解也将进一步加深。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在草稿纸上画一画,总结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满足哪几个条件才能判定为平行线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将生活背景与教材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将情景教学融进数学复习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学习除了要在课堂上不断吸收新知识以外,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多次、反复地练习,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合、巩固、强化,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但是,反复练习的过程是相当单调和枯燥的,有时候还会遇上比学习新知识时更艰难的挑战,这无疑很容易消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中,为数学复习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打破僵化呆板的旧式复习模式,带领学生自由地徜徉在富有趣味的数学海洋之中,提高数学复习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授“除法应用题”时,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小明、小军、小红、小丽和小真来到老师家做客,为了招待这些同学,老师拿出了家里珍藏的零食,现在老师手上有一盒糖果,里面装有40粒糖果,请问老师要如何将这盒糖果平均分给这5名同学呢?学生们很快就说道:40÷5=8(粒),我接着问,那么谁来告诉老师,要怎么证明这样分是正确的呢?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反向思维,利用学习过的乘法进行验算:5×8=40(粒)。这种将情境教学融入复习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重视对学生在实践运用能力上的培养,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对学生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且能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有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懂得运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小数点”的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商场”,其中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手上拿着事前准备好的“商品”,并设置了合理的价格,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扮演顾客,手上拿着一定数额的货币,然后让学生自由进行买卖,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小数点的不同,分清价格标示牌上的单位。为此,我还特意把一些价格牌上的小数点标错,如一支钢笔的价格应为120.00元而我写作12.000元,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所摆放的位置是很重要的,稍微偏移一个位置,钢笔的价格就会从120元变为12元,让卖方蒙受巨大的损失。这种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技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深化知识内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为学生寻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将会给予学生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高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是这条路上的开拓者、指路标,应当自觉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能力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