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译研究
——以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2017-04-13 11:08陆维玲刘淑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报告

陆维玲,刘淑珍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5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译研究
——以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陆维玲,刘淑珍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51)

本文首先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了近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了两项翻译原则。

生态翻译学;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外瞩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既是上年度政府工作之总结,又是下年度经济发展规划之蓝图,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开放的中国也要走向世界,凸显出对外翻译的重要性。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信息含量极大,一方面政治新词迭出,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这一前沿翻译理论指导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是广大学者和译者研究的热点。

一、生态翻译学

1.生态翻译学的发展

胡庚申曾在其2004年出版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明确提出:“生态翻译研究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生态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整体性研究,译者要积极主动的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否则会被翻译界所淘汰。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其自身独特、意义深远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趋势,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亦是如此。就世界而言,生态翻译学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产物。自1960年始,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随着生态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不可避免的开始逐步关注环境和生态平衡。随后,生态理念被引入到各个领域,促使翻译者采用一种生态视角和方法进行翻译。生态翻译学理论2001年在国外起步,随后在中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以“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生态学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一是生态翻译学和自然生态学在很大程度是以类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的,但是却忽视了核心的内容,譬如连贯性、相似性等;二是对于翻译、语言、文化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有关研究尚且还不足。

2.生态翻译学的内容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它强调一种动态的平衡;展示了生态的美感;强调翻译的聚落以及呼吁翻译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也就是说,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它高度强调了不同生态体系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同一生态体系之间的整体性,主体和客体通过互动从而实现了动态平衡。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美学的因素和原则,譬如押韵、整齐等要在微观和宏观上得以展现。翻译聚落中,包含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元素。翻译者在读者、出版商、作者以及赞助商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态翻译学在中国是由学者胡庚申率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有较为广阔的范围,它包含着源文本、语言以及目标语言等。最近这几年,生态翻译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含义,它不仅是由相关的文本、翻译社区、文化语境,而且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共同组成的。胡庚申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和选择,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最终目标的选择文本。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周期性变化。

二、《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及其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对前一年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和建树做出总结,并部署和制定下一年的工作任务。足以见得,《政府工作报告》的影响力十分之大,对其进行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颁发的,通常是在3月。它主要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等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稿,需要进行分析,通过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的多次修订才能决定的最终版本。它是由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最后提交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政治协商会议获得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对前一年政府所取得的成就和建树做出总结,并部署和制定下一年的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是由国家政府发表的政治性文件,用词必须恰当和规范;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涉及许多专业领域如经济学、物理学、技术、哲学、医学等,因此术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频繁出现新词汇。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迅速传播,然后频繁和广泛使用于社会之中,其中的许多术语也是中国所特有的。

2.《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是由高级、专业的译者来翻译的,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确保翻译的精确性,有时候,还会请教国外的专家学者。《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翻译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差异性,还要将文化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中文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以及具备了不同的语言学特色,中文句子是由某些逻辑关系所连接而成的,而不是像英语句子一样,依靠连接词连接而成,英语采用了更多的句子结构和连接词,通过连词和介词来实现句子的逻辑。另外,“任何语言有其生长的文化语境才能得以生存”,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一整套的语言标准”必须被考虑,尤其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难免会出现政治术语,需要译者充分考虑其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的方式来研究翻译,或者说从生态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它是由生态理念来塑造的。翻译的生态范式与它的基本原则、三维变换、翻译生态学以及翻译的“适应与选择”等都帮助我们去定义生态翻译学这个核心。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循环。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依然要参照生态翻译学这一关键核心。下文笔者阐述了译者的“适应”以及“选择”,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和笔者自身的翻译经验,提出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

1.译者的适应

通常来讲,译者不仅需要适应文本语言学方面,还要适应文本的非语言学方面。译者需要适应的首要因素便是语言学因素,语言学是英语翻译活动的根基,因此,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处理好语言学的差异。然而,语言学的交流需要通过恰当赐予的选择来表达作者本身的原始意思,因此,译者适应语言学因素意味着要去适应目标语和文本语的意义。语言意义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我们重点适应形式的意义、言外之意、社会文化的意义。

(1)形式的意义

根据刘宓庆,形式意义是指信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的,它通常表现为语音、词的结构特点。更具体地说,它是交流中的节奏、字模式、形态、句式以及语法和修辞。两种语言系统中的语言规则和词结构不同。在翻译中,源文本的形式必须要和作者表达的意思相互一致。英译讲究形合,而汉译讲究意合。因此,考虑到英语的语言学特征,汉译英的过程中,结构转换是必要的。在进行《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适应政治文本翻译中文本的语言形式,汉语中的隐性连贯性被转化为英语的显性连贯性,英语形式的对等或相应的实现是通过译者对目标语的适应来实现的。

(2)言外之意

人类使用语言交流,其是一个单一的言语行为,而不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的拼凑行为,是沟通的基本方式。主旨理解的关键是把握住言外之意,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因此,译者需要适应的言语行为来实现言语力的对等。只有依靠这种方式,翻译工作才能从目标语读者和听者得到相同的反应。对言外之力的适应同样是适用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译者必须适应英文的言外之力,这就是他们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单词,达到政治宣传的目标。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繁的“以人为本”,该用法最初出现于中国古典书籍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因此,“以人为本”被翻译为 “common people are the must of empire”这是根据其原始意义来翻译,但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则翻译以下比较合适,“he party and government value its people and put people’s well being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3)社会文化的意义

中西国家在地理、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等方面上存在的差异,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思想体系。对同一素材理解的偏离影响了翻译的效果,正如韩礼德所说:“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我们无法企图摆脱源语言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将其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一直以来是人类共同的目标。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的译者要意识到报告本身属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更要适应目标文化。英汉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同一件事的解释中出现偏差,它要求译者不仅要传递源语言的思想,更要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需求。

2.译者的选择

《政府工作报告》展现了翻译的流畅。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元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出选择。奈达曾提到 “译者要参与成千上万的选择和安排,来适应另一种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编辑和出版商,和最后一个读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是多维的,所谓的的维度,主要是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是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译者的方法和策略。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两项原则

(1)平衡和和谐

平衡和和谐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一大基本原则,它主要适用于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平衡和和谐。《政府工作报告》的译者应该保护和转移我国生态环境交流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并且能够确保英文版本在三维转换中能够“幸存和生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语言学的分类与文化、交流是完全不一样的。译者应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在这个过程中,三维变换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参考的。

(2)多维集成

多维集成是第二大基本原则,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忠实,还是对目标语读者的满足,都不被视为翻译的优先标准,而是在翻译文本中的适当程度的适应,选择和整合。因此,由译者创造的文本可以生存和生活在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的交际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融合是多维度适应的增加,主要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双方,以及考虑翻译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的自适应选择。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发现,好的译文在选择和适应的整合上处理的都比较得当。

结语:

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质量在我国对外宣传和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地英文读者对我国政治形势、大政方针和基本国策的理解以“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要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口, 探究政府工作报告新的翻译方法,让政府工作报告更好的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徐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多维转换”[J].怀化学院学报,2014,12:99-100.

[4]曾宪迪.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2:6-9.

[5]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04:1-6.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in the Last Ten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LU Weiling,LIU Shuzhen
(Anhu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Hefei Anhui 230051)

In this paper,on th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y overview,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nd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and further from th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two basic principles are put forward.

ecological translation;government work report;English translation;basic principles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5-0160-04

陆维玲(1974-),女,安徽肥东人,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SK2016A0251)。

编辑:董刚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报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报告
报告
报告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