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2017-04-14 00:25王璨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概论应用型理论

王璨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新媒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王璨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新媒体概论》课程主要讲授新媒体业态及其传播、发展规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过去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文章针对该教学问题从实践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两方面展开探索和讨论:理念层面,人才培养需要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变,应用型大学改革带动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理论课程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新媒体运营和产品经理模拟训练两种实践训练模式,阐述实际教学中两种实践训练模式的实训过程以及考核情况。

新媒体概论;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新媒体概论》是一门着重讲授新媒体业态及其传播、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初涉专业领域,认知传媒行业的课程。目前全国各个新闻传播院校均将《新媒体概论》作为专业课程,尤其是网络新媒体专业,通常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新媒体概论》,为初入校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专业入门知识与资讯。

一、《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作为一门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概念+定义”或“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讲授以上内容均以教材知识为主,辅以案例说明,学生对于新媒体实践的认知缺乏体验感受,所掌握的知识也是纸上谈兵,难以指导实践生产。

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均以理论讲授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掌握新闻传播一般发展规律和基础理论,考核方式多以闭卷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能力,尤其理论课程中实践学时所占比重更是寥寥无几。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新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72学时,实践课程仅占8学时,比例小于15%。新闻传播学科毕业的学生往往在媒体就业后,深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眼中脱节,缺乏指导作用。新闻传播学科理论教学,重记忆、轻实践,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弊病。

(二)教学强调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和兴趣培养。《新媒体概论》授课学时一般在50学时左右,包含新媒体概念、特点和类型,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受众,新媒体经营,新媒体产业,媒介融合等6至7个章节内容。课堂上常见“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开卷或闭卷的考核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专业知识,面对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往往会对专业领域望而却步,失去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今互联网时代,一切瞬息万变,《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也应该紧贴时代脉搏,求新求变,原本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当下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均尝试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可以向应用型探索转变,仍然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无法实现建立应用型大学的愿景。

因此在《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寻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点,既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新媒体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待于我们广大的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

二、《新媒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及目标探讨

(一)时代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今是人人上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WIFI被新一代网民戏称为马斯洛人类需求金字塔下新的最基本需求,有数据统计国人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在4~5个小时左右。人们每天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比古人一辈子所获取的信息更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思想层出不穷,过去单一学科、单一知识结构已经无法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而“跨界”“融合”成为人们讨论的热词。以媒体行业举例,曾经的纸媒、广播电视媒体均被称为传统媒体,面临着不改革就即将被淘汰的尴尬局面,甚至21世纪初大行其道的门户网站新闻也被多次整合改版。像BBC这样世界知名老牌传媒巨头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建立新媒体、融合新闻模式,按照新媒体新闻需求整合重构原有部门机构。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巨变下,对于从业者带来更多挑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各行各业都需求紧俏。

(二)应用型大学教学转型的需要。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中国大学现按型分类可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几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绥化学院为例,2004年从绥化师范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近年来响应国家建设应用型大学号召,本着培养适应21世纪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积极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型。这一过程势必涉及到全校各个院系机关单位,以及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考核等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方式鼓励开卷、作品以及过程考核等灵活的注重学生能力评价的形式,加强学生就业技能培养。目前已经建成地方综合应用型大学并且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就业学生纷纷反馈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其受益良多。

(三)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定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本身相对存在,过去高校以研究、教学型为主,高校教师首先也是学者、是研究者,因此在教学中大多重理论,而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教师最缺乏的也是实践经验及技能,因此造成中国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学生往往进入社会后需要再接受培训,往往认为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无用。这种观点虽然并不正确,但大学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亦是需要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除了需要加强单独的实践教学时间,原有的理论课程也需要改革,增添一部分实践教学时间。实践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概念、学理上有所认知,继而跟上的实践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再认识并亲身体验,总结经验,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付诸实践检验,不仅帮助理解理论知识点,同时促进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谓一劳多得,受益良多。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是基础,不可忽视,同时还需要联系实际,辅导学生实践,这对于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也需要在这个变革中,不断自我提升,向复合型、多专型教师转型。

三、《新媒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及考核探索

(一)新媒体运营实践。新媒体运营是指维护、经营、管理新媒体的产品或新媒体平台。在当下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必需工具,企事业单位、媒体也纷纷利用社会化媒体作为宣传、营销、客服的平台,从而催生出新媒体运营这一职位需求。新媒体运营是一种复合工作,往往要根据企业要求、用户需求、新媒体产品的定位以及运营平台功能与特点来制定运营策略,工作内容包括从多媒体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维护、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因此要求从业者具备多种技能同时熟悉新媒体领域的综合型人才。目前该岗位人才需求量大,但同时对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在校的网络新媒体学生、亦或参与实习的传媒学子,大部分都会接触或者参与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工作。笔者作为教师也曾经去相关企业和媒体挂职锻炼,参与微信、微博运营工作。

在《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中,无论是讲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还是新媒体经营管理,亦或者理解新媒体相关理念,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均可以融入到新媒体运营工作中理解强化。新媒体运营目前可以选择在微信、微博、贴吧、空间、今日头条、网易自媒体、各类直播平台及播客平台等互联网平台上尝试。

以微信为例,开课初期以项目形式将任务告知学生,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团队,讨论确定运营微信公众账号的主题及内容,提交运营策划案。这一过程学生势必以策划者的角度重新关注并思考每天阅读的公众账号内容,并且在确定运营主题后集中关注并分析与目标主题相关的公众账号,可以有目的地研究和分析新媒体产品。

实践课堂上,学生团队互相分享运营策划方案,一方面避免主题雷同重复,一方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宣传能力,同时教师加以指导。一年级学生往往缺乏市场意识、用户意识,此时可结合新媒体“需要”理论,指导学生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公众号定位,培养互联网“用户决定一切”思维方式。

下一阶段即进入正式运营时期,结合课堂讲授的新媒体概念、特征,新媒体应用和新媒体用户等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继续新媒体运营实践训练。运营实践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新媒体概念和特征;作为运营者更为熟悉微信平台这一新媒体应用产品;学习新媒体用户相关理论知识后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公众账号平台,搜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特征,从而策划涨粉活动,继而完成公众账号的推广活动。学期期末每个运营团队根据本学期的运营情况结合微信平台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撰写运营总结报告,全方位总结运营过程以及优势和问题,强化学生对于新媒体产品的认知深度,激发学生反思实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这样的考核方式摆脱理论背诵的僵化思维模式,没有统一标准答案,且学生们面对一个学期的努力成果,充满成就感,乐意反思和总结,积极完成考核过程。成绩的评定也不取决于这一份总结报告,而是根据学生团队一学期的运营过程综合考量,真正做到过程考核,项目考核,成绩评定公允可信,能够有力证明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此看来,整个新媒体运营实践过程不仅密切配合理论知识学习,同时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指导实际运营实践,同时运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认知,此外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策划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新媒体素养。

(二)产品经理模拟训练。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简称为PM)是指,在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主要负责产品的需求分析、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一般来说,产品经理是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按时完成和发布的专职管理人员,他的任务包括倾听用户需求;定义、规划和设计产品功能;制定复杂决策,保证开发队伍顺利开展工作及跟踪错误等。

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需求量巨大,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职位对于公司、团队、产品、市场都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但该职位却是入门容易精通难,需要经验和长期实践锻炼才能独当一面。

在《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新媒体领域形形色色的产品和服务。所谓新媒体的媒介素养即是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树立产品经理意识,逐渐形成产品经理思维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相应产品经理模拟训练环节,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新媒体产品,经过独立研究探索形成对于该产品的较为完善的认知和体验。同时新媒体应用、新媒体产品等相关理论知识能够相应指导这一实践环节。在课堂或课余实践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彼此汇报发布该新媒体产品,如同该产品的产品经理一般推广和介绍产品,并且接受其他的同学的问询。教师最后进行点评,也可参与提问,引导和把握产品发布会的进程。该环节以学生的产品发布内容以及发布过程作为考核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品经理模拟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以产品经理自居,树立产品经理意识,培养产品经理思维方式,从产品经理角度来思考、分析互联网产品,可以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尽快帮助学生了解熟悉新媒体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之后的一系列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结语

本文提出的两种基于《新媒体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网络新媒体专业领域的理论课程,例如《网络传播概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营销》等。《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时更新变化,实践教学模式并不仅限于以上两种,未来在一线教学工作中还有待专业教师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1]周海英.《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5).

[2]李佩佩.《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方式初探[J].试听教育连线,2016(8).

[3]郭赫男.新闻理论的课堂及其实践教学探究[J].新闻教育,2009(3).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642

A

2095-0438(2017)09-0115-03

2017-04-11

王璨(1985-),女,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教师,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产品与用户体验交互出版物创作。

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网络新媒体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研究”(JS20140011)的阶段性成果;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微课’时代应用教学实践反思——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JP20140071)成果。

猜你喜欢
概论应用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