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电子类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探索

2017-04-14 05:59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世界 2017年21期
关键词:师范类电子信息差距

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向 玲

师范类院校电子类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探索

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向 玲

由于师范类院校里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其他重点理工科工科专业相比发展明显存在着许多差距,比如自身影响带来的生源差距,师资差距,硬件设施差距,教学模式差距,考核方式差距等等.社会对电子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十分大,所以师范类院校为了培养适应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发展本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缩小现在存在的差距是十分必须与迫切的.

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竞争力

作为普通师范类院校,电子类专业与重点理工科大学开设的电子类专业相比存在差距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为了人才培养,学院、学校发展,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为社会输送人才,采取一些强有力举措来改革传统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以提高竞争力是非常必须的.笔者主要以一个学生的视角通过自身在师范类院校学习了两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平常感受以及与身边在重点理工科大学学习与我一类专业的同学的交流了解,阐述了地方普通师范类院校与一些重点理工科大学之间的差距,以及该怎样克服这些差距,提高普通师范类院校在各高校中的电子专业的竞争力,让学校的电子类专业更好的发展.

一、差距分析

(一)自身存在的差距

普通师范类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与重点理工科大学内的电子类专业相比其自身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生源,知名度,硬件设施等等.这些差距是本身存在的,一时也是难以改变,但是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许多学生对这个专业毫无了解,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一部分同学会选择转专业,留下来的学生也不一定都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且毕业生最终也很少从事与电子类专业相关的工作.造成这些问题有学生的原因,当然也有学院自身的原因.这些问题都会对这个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好影响,也反映出学院需要进行不断的思索与革新来改善这些制约学院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问题.然而对于重点理工科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很大程度上不存在这些问题,它们本身生源好,师资好,知名度高,学习电子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因为感兴趣才会慕名填报.对于这些本身自然而然的差距我们很难缩小,但只要慢慢通过努力革新,这些问题自然也会减轻.

(二)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存在的不足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要求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们动手和实践能力.如今的地方师范院校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老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低,与老师的互动少,老师不知道学生的水,而且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互相完成教与学的任务的关系.可想而知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多低,而且同学们普遍反映不知道怎么学以致用.作为工科专业只学习书本上固定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发展,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了的前提下,学习还是只停留在课本上必然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创造性思维.

除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足,对实验教学模式的革新同样迫切.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要求这些电子类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学校还应重视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以笔者的了解,现今电子类专业的实践和实验课程还是理论学习课程的附属品,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占的比重相对较轻,这就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背道而驰了,而且这样的模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就实验内容而言,学生们做的实验大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在了解了实验器材使用方法的前提下不需要学生去怎样思考,照着实验指导书做,最后得出结论就行.例如学生们在完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中,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实验都是按着电路原理图连接好实物图,验证实验结果是否与原理相符就行了,而且有时由于器材的老旧就算学生们连接的电路是正确的也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以笔者了解,这时候反而还降低了学生们对实验课程的兴趣.这些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基本器材的使用,也可以培养一定的兴趣.但是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重太大,本来实验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导致实验课程缺少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然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实验更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也更能给学生们带来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沉浸在电子世界.还比如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学生做的实验也是按着实验教材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做,这些不需要怎样思考,在会使用器材的前提下是可以做出来的,这些实验的存在肯定合理,但是高频电子线路的实验都做这些似乎不易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实验内容是做一个收音机呢?虽然在教师眼里可能是个很简单的实验,而且收音机也是很老旧的东西,但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做个收音机,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了,这样学生是不是更有成就感,是不是更容易对自己专业感兴趣?

(三)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

考核模式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考核方式与标准,如今学校普遍采取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和平时作业(15%),实验(15%),期末理论考试成绩(70%);由其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仍然主要是检验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对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的考擦,只是其中附属的小部分,或者说几乎不能体现.然而重点理工科大学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模式已经不仅仅只是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他们除了看重基本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同样非常看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所以除了传统的考试模式,还要求学生在学完一门专业课程后完成一个课程设计,这个课程设计当然也属于对学生考核中的一部分.

二、提升竞争力的探索

比起重点理工科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范类院校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来就很薄弱,若对学生的授课模式、实践实验模式以及专业学习水平的考核方式不革新,就不利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类人才的需要,这会使得师范类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不具备竞争力.不利于学生学好电子信息类专业,不利于电子类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师范类院校里的电子类专业发展.在其他不可控制差距存在的形势下,改善这些可控的因素以此来提高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增强学生对电子专业的兴趣

对于新入学的学生, 首先要让学生深刻的认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个怎样的专业,了解学了这个专业可以干什么,尽量避免让学生觉得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学起来很吃力的专业,以免引起学生的畏惧心理,导致学生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能学好这个专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带学生实地考察电子产业,让学生感受到电子世界的神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方式,这样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电子专业,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会比讲座带来更好的效果.

加大对开放实验室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新入学的学生都知道这个开放实验室在哪,可以在里面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进实验室探索,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几位学生是认认真真吸收了的,导致课堂效率低.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应该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可以每一段时间内选取一周某节课的前10-20分钟,通过引入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科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老师进行总结,指出实现这项技术需要什么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加强实践锻炼

现在的地方师范类院校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模式主要还是以课程附属的实验为主,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实践锻炼,而且这类实验很多时候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应该给实验分配更多的学时,除了完成普通的课内实验还应分配出时间完成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电子信息学院应开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完成老师给定的众多题目中的一个,要求学生设计电路然后利用仿真软件仿真,再去买元器件进行焊接实物制作,最后调试实物,要求能实现题目要求的功能.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基础的理论知识哪些地方掌握不足,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完善考核模式

制度决定行为.考核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好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有个好的学习行为.改变原有的理论考试与实验课程分值比例,以及改变实践课程没有单独学分的现状.将实验课程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课内实验就是不进行单独的学分设置,实验考核成绩是附属在这门课程整体考核中的.课外实验就是要进行单独的学分设置.课内实验的内容主要是我们做的传统的验证性类实验,另外包括课程设计(学生选取教师给定的众多的实验内容中的一个完成);课外实验主要包括自主设计性实验.考核模式大体如下:平时考核占20%,其中出勤率(5%),课堂表现(5%),作业完成情况(10%);课内实验占30%,其中普通实验(10%),课程设计(20%);考试成绩占30%.课外实验设置一个学分,采取学生自愿选择修取与否的方式,但修与不修会影响学生的评优评奖.制度制定好后,老师学生都应该严格执行,这样才会有效果,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才会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地方师范类院校的电子类专业应正确面对自身与重点理工科大学的差距,采取积极的措施,革新不足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还应该多向有名的电子类专业学府学习,汲取经验,完善自身,只有不断变革与创新,才会进步,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会形成一套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优秀、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冉明华.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179.

[2]陆胜,李宁.高校电子工程专业教育与信息化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6):10-12.

[3]李树涛,章兢,黎福海,雷友诚.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4):77-79.

猜你喜欢
师范类电子信息差距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