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重在教出“趣”意

2017-04-15 07:55吴金华建瓯第一中学福建南平353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师

吴金华(建瓯第一中学,福建南平353100)

对联教学重在教出“趣”意

吴金华
(建瓯第一中学,福建南平353100)

对联教学要积极引领学生进入对联学习的“趣”境。要教出对联的趣味,激发学生对联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趣学对联知识,欣赏对联,诵读对联,创作对联等方法进行有趣地授课,在多方面的引领中,注重熏陶感染,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对联的趣意,加强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唤起对联探究创作的欲望。从而由对联学习延展到全面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对联教学;激发兴趣;熏陶感染

对联教学,若只针对考点,传授相关知识,做相应训练,那还真干瘪苍白,索然无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效的知识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够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2]高中语文必修1教参(人教版)对对联教学明确提出建议,教师要教出趣味。学生感受到了有趣,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对联的世界是一座语言的百花园,那里鲜花盛开,蜂鸣蝶舞,美不胜收,才能真正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究欲望,学海泛舟。从而在对联的“趣”学中,在对联的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领学生趣学知识,感受对联的丰富多样

知识课往往单调枯燥,学生易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倘若能注重趣意,以趣味为着力点,进行有趣地传授对联知识,原本无生机的课堂变为“趣”堂。有趣的课堂情境,就会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习就易事半功倍。因此传授对联知识要注重有趣。教无定法,教法可以灵活多样。如可以从丰富性着手,按两个问题展开“对联知识丰富吗?”“若丰富,丰富在哪里?”学生会懂的,让学生介绍;学生不懂的,教师尽可能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来讲解。当然,也可以图文并茂进行知识的传授。总之,学生参与越多,往往也就越有兴趣。从而让学生了解对联的丰富多样,掌握对联的含义、对联的历史、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对联的要求、对联的禁忌等。也可以说些对联趣事,介绍些经典对联,介绍些趣味对联。在对联的知识传授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对联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深厚的意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联知识的介绍,其实也就是一次思维旅行。从而,达到既传授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一箭双雕。

二、引领学生欣赏对联,感受对联富含的趣意

对联就像一朵朵花儿,灿烂地盛开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以其精巧别致的外形,引人注目。通过引领欣赏,既感受对联的形式美的妙趣,更深入领会前人智慧。如可以引领学生欣赏对联的形式美,欣赏无情对、回文对、拆字对、隐字联、谜语联、戏答联、数字联、顶针联、集句联、联边联、玻璃对等。教师若能将对联的形式之美展现给学生,引领学生进入形式美的境界,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更能感受到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感受前人的言语情怀。

也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对联叠字音韵美的“趣”境。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对仗、平仄方面要求严格。对联以其工整的对仗、协调的平仄、和谐的音调,为人所喜闻乐见,尤其是叠字韵律更让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3]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领悟感受欣赏这种叠字韵律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趣”从中来,在“趣”中体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从而吸收对联文化的营养,陶冶性情,提升高雅情趣,提高审美境界,深化热爱语言的感情。

还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对联哲理“趣”境。周汝昌曾有这样评价:“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是一种升华,他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艳富的启迪。”这句话道出了对联虽然字数不多,但具含蓄的内涵,深邃的哲理,读之耐人寻味,余音缭绕。对联用语精炼,形象生动,哲理蕴含其中。把学生引入意蕴丰富的理趣之中,学生往往意犹未尽。如欣赏寿诞联,春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感知体悟对联语言的精炼,内含的丰富。教师若能引领学生进入对联理趣之境,那学生的理解、审美、品位都将更上一层楼,修养性情,陶冶情操,功到自然成,学生也将会认为对联学习乃赏心之乐事。

三、加强学生诵读对联,增强“趣”的感悟

诵读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读出声来”。笔者以为除此还应该读而成诵,做到能背诵。诵读往往会激发潜能,启迪智慧,增强趣味。诵读的同时,就是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也是在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想深度。对联作为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支,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淘洗,流传至今的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往往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经典对联读诵,让学生不断地与对联文本进行交流碰撞,感悟对联的语言美、韵律美、意蕴美、思想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如诵读“弃燕雀小志,作鸿鹄高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感受儒家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诵读“放怀于天地外,得气于山水间”“闲为水竹云山清,静得风花雪月权”等感受道家的遁世思想。还可以诵读“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等佛教的审美与禅意。总之,诵读对联就是要求择经典对联而读。读其气、读其味、读其神,才会读有味。因此,诵读,就是在感悟文本,就是在领悟丰厚的思想内涵,既是言语积累,更是美的熏陶,智的启迪。诵读是增加对联学习趣味的重要一步,能让学生把对联美的感悟和深刻思想的启迪,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值得实践。

四、引领学生创作对联,感受“趣”学的喜悦

记住了“趣”学对联,更不要忘记进一步引领学生进入创作的“趣”境,创作是对对联学习的巩固、升华。学生一旦进入对联创作的“趣”境,才会进一步去探究对联的遣词造句、音韵对仗、思想内容等,才会真正自觉与经典的对联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师生或学生之间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切磋,加深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热爱语文、热爱传统文化,达到修身养性,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开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将应试那一套照搬,否则,学生容易被困难吓倒,望之怯步。这样教师原先所为将付诸东流。最好的办法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结构对对开始,做些贴近学生的练习,如网络流传的小段,张三喜欢小丽,他向不同意他们交往的小丽妈妈说:“我是‘真情,真意,真男人’”,小丽妈生气反击:“没车,没房,没商量”。联语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趣意横生。教师可以由此让学生抛开此境,就该上联“真情,真意,真男人”,让学生自由对下联,学生比较容易对出“假话,假心,假女生”;“不三,不四,不正经”等,暂不刻意追求答案有多妙,重在学生有兴趣对答即可,重在鼓励。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上联,学生互相对,营造一种良好的对联创作氛围。语文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率先做些要求,由结构要求、词性要求,上升为对仗要求、主题要求等,也可以出些较难的上联或下联,让学生自由对。由此逐渐让学生明白,对联要对得好,除必备的知识之外,还得多阅读,多观察,多实践,多感悟,还得有较强的语言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能寥寥数语,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如此这般,在循序渐进中带领学生进入对联的百花园,感受对联的鸟语花香,进而锤炼语言,追求表达创新和思维创新。从而带领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对联进行分析鉴赏,感悟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审美感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对联的学习与创作,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适当传授知识,注重方向引领,勿过多越俎代庖,留空间给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去收获成功的喜悦。这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智慧”。[4]如果能通过多方面引领学生进入对联学习的“趣”境,在熏陶感染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受到启迪,激发学习兴趣,由对联学习延展到整个语文学习,感受语言的艺术美,提升审美境界,调动其持久的学习主动性,那对联教学岂不就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佚名.经典对联必学课[EB/OL].2012(12)ht tp://www. bixueke.com/dui l ian/j ingdian/.

[4]张利.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对联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