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适度教学”的视角看名师课堂

2017-04-15 07:55刘学文泉港区圭峰中学福建泉州36280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名师笔者教学内容

刘学文(泉港区圭峰中学,福建泉州362802)

以“适度教学”的视角看名师课堂

刘学文
(泉港区圭峰中学,福建泉州362802)

名师课堂是研究“适度教学”的重要平台。名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准选择,有效避免了过度教学、浮浅教学和冗余教学;名师对教学视角的合宜切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兴趣,活跃思维,举一反三。名师的循循善诱促使师生互动的有效展开,使教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中,准确把握学情,随时随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节奏,使课堂靠近“适度”的轨道。名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使课堂教学适度而又具有深度和高度。

适度教学;名师课堂;教学视角;教学主导;教学方法

适度教学是相对于过度教学和浮浅教学而言,它要求教师“适度”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节奏等,实施简约、灵动、轻松、到位的教学,努力避免出现过度教学、浮浅教学和冗余教学。[1]然而,这个“度”的把握正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尽量靠近“适度”的轨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适逢泉港区教育局举办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提升研修班,组织教师前往山东济南参加“第八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名师课堂正是笔者学习、研究“适度教学”的重要平台。

一、教学内容的精准选择、教学视角的合宜切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包含笔者自己)的课堂经常是传统式教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循规蹈矩,面面俱到,唯恐误人子弟。甚至有小部分教师完全照搬教参讲解、名师教学设计,基本没有考虑到学情。1994年笔者在安溪实习时,指导教师介绍自己教《故乡》用了七个课时,当时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指导教师怎么这么厉害,笔者备好一节课三十分钟就上完了。后来才明白,指导教师的课逐段逐句分析,面面俱到,费时费力又低效,属于过度教学、冗余教学。[2]如果这些教学内容必须两三节课就完成呢?未免会流于肤浅,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结果学生可能什么都没学到。这属于浮浅教学。[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但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学生。“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教师需要留有余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名师善于捕捉一个合宜的切入口,精准选择并聚焦一个教学要点,深入挖掘,不断追问。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词语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理解“风流人物”周瑜,感悟词人苏轼的思想感情;王岱教《雷雨》以“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的“纠结”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理解剧本中的人际关系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孙鸿飞教《伟大的悲剧》以关键词句为切入口,长文短教,以现场感震撼人心的音乐,引导学生读、说、写、辩,理解英雄的高尚品质;程翔教《窗》以小说中的虚构为切入口,不断追问,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理解虚构的写作意图和表现人性的写作手法……

如果笔者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许会“介绍背景”“注音释义”“理解词意”“感悟情感”“朗读背诵”等。而韩军超凡脱俗,“只取一瓢饮”,抓住“风流人物”“乱石”“惊涛”“千堆雪”“周郎”“小乔”“初嫁”等词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和鉴赏。“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周郎”与“周瑜”的比较,“江山如画”的陪衬,以及“小乔”与“郎”的互衬,更凸显了周瑜年少有为、气质儒雅、文武双全的形象特征,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教学内容的精准选择不会使课堂显得过于臃肿或单薄,教学视角的合宜切入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这些都能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4]

二、教学主导的循循善诱、师生互动的有效展开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总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这样,教师最终几乎放弃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只能唱单口相声,语文课也就继续沉闷着。为什么?因为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的压力,不允许让时间消耗在非教师讲解上;因为教师教学解读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不当;因为教师的亲和力不到家,激趣导思的技巧不到家。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课堂若失去了这三种互动,或者互动不充分,往往会使课堂教学陷于盲目,以至于过度或肤浅。那么,名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名师往往借助朗读、对话、辩论、探究、写作等多种形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力求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对话,并力求发言人次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

千万不要单纯地等待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因为课堂一开始学生往往比较拘谨,名师也经常直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只是不同的是,名师能在课堂进行当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举手发言。而一旦学生的发言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个别学生发言的次数就多了,教师就把发言的机会给予其他的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亲和力至关重要,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而教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和鼓励、恰到好处的幽默与风趣,以及语文才情的自然流露,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轻松和谐与自然,感受到上这样的课就是舒服,所以学生乐意与教师一起享受课堂。程翔的课轻松、和谐、自然,语言幽默风趣,驾驭课堂挥洒自如。笔者想,这是一个懂得享受的语文教师,他把上课当作是一种享受,这是上课的至高境界。王君是“青春语文”的首倡者,她的课的确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能走近学生,满面笑容,俯下身姿,或者手搭着学生的背,与学生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语气亲切温和,以表扬鼓励为主,赞美的语言变化多姿,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这种教学姿态,这种说话语气,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腼腆心理,有助于师生互动的有效展开。

教学主导的循循善诱促使师生互动的有效展开,教师能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中,准确把握学情的脉搏,随时随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靠近“适度”的轨道。

三、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深入落实

如上所述,“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名师以文本中的一二要点为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让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深入、透彻。形态简单,内容简约,教法灵动,内涵丰富,[5]而这离不开名师对学习主体的有效指导与训练。

王君教《看云识天气》,选择“说明条理特别明晰”这一角度,分别从“宏观看全篇骨架”“中观识段落铺展”“近观析层次构造”“微观鉴句内逻辑”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篇章结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更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写好片段。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王君主要用了两种方法来激趣和训练:一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大陆、香港、台湾明星为例,二是在每方面末尾编了一首易学易记的小诗。如教学“中观识段落铺展”部分,教师让学生说明周迅的成长经历,用“当”“接着”“最后”“从未来发展来看”等词语、短语,把“小鲜肉”“花瓶”“实力派演员”“老戏骨”等词语串连成一个小片段;最后总结方法:横式展开是并列,纵式前行看发展,纵横交错变化美,小小段落有颜值。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和训练,迎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考、发言兴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特点就是准确把握学情,适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运用比较法、陪衬法来凸显周瑜的形象特征。如“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周郎”与“周瑜”的比较,令人耳目一新;以“江山如画”“小乔初嫁”来陪衬“风流人物”“周郎”,使人物形象突然高大起来。但韩军不仅仅满足于达成这个教学效果,而是仍然以词语为切入口,通过句子比较、词语后置,引导学生理解“词之情绪是感奋还是感伤”。“怀才不遇的感慨”是感伤,“建功立业的壮志”是感奋,那么到底是感伤还是感奋?“大江东去”之“去”表遗憾、感伤,“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来”表激昂、感奋;“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浪淘尽”“多少豪杰,一时”,还有“故垒”之“故”、“西边”之“西”,无不是感伤。因此,感奋是表象,感伤是实质。通过这样的指导、探究与赏析,教师帮助学生对词的理解达到了另一个深度和高度。两节课只有两个教学要点——周郎形象和词人情绪,教学对象只是简单的几个词语和句子,教学内容简约却不空洞,而又突破了文本的重难点。授课者的妙艺生花,使课堂教学适度而又具有深度和高度。

专家各有其专长,名师各有其成名的看家本领,但是,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名师的一些东西不能效仿,更不能复制。从“适度教学”出发,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重视学情。笔者在仰望、佩服名师的示范课之余,尚存疑虑——大学教授讲座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不同,前者重在“导学”,后者重在“讲授”。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教授讲座式的课堂教学是不合适的。毫无疑问,黄玉峰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对李白研究透彻。他以诗解诗,以史解诗,以《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为线,以诗歌中的语句为点,拓展开来,引用了大量的李白诗歌,对李白诗歌及其生平、思想、生活进行剖析,观点新颖,语言诙谐,呈现给学生一个精神解放、任性逍遥、独立不依、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然而,笔者窃以为,这是一个大学课堂,是一堂有关李白的古典文学课,或者说是一集有关李白的“百家讲坛”。课堂中教师如走马观花般地展示了李白的大量诗歌,课堂容量极大,对学力较强的学生起着熏陶、启发、开拓视野的作用,而对学力较弱、兴趣不浓的学生却未必有什么教学实效。说实话,不少诗歌笔者也感到很陌生,如果学生在课外没有进一步去探究,课堂上所学到的仅仅是皮毛。再者,作为诗歌鉴赏课,课堂上书声朗朗理所应当,但仅仅书声朗朗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忠实的听众,更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话语权,激发其思维,培养其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就是“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式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文本,无论是文本解读、教材解读,还是教学解读,角度都不少,教师不可能把自己备课中的解读内容完全呈现在课堂中,胡子眉毛一把抓是不明智的。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尤其是学情。“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如果是相对于一节课,一节展示课,笔者不仅不反对,还非常赞赏。如果是针对整个文本,那就要好好斟酌了。王岱教《雷雨》,她取的“一瓢”是“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这一唯一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探讨,进而辐射人物思想性格和社会现实。笔者心里想,两节课仅仅讨论这一个问题,整个文本的教学内容会不会太单薄了?一个问题囊括了选文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社会现实,以及对重难点的深入探讨,会不会因课堂结构太紧凑、逻辑思维太强、教师板书寥寥、课堂笔记难做而使学力较低的学生无法接受?笔者教的是初中生,班级学困生面太广,是不能这样上课的。王君教《看云识天气》,她取的“一瓢”是“说明条理特别明晰”,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并通过有趣的片段写作训练来巩固理解。那么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点的落实呢?如果还有一节课,如果同一单元的课文已有类似的学习与训练,如果学生的学力已不需要重复,那就另当别论了。

注释:

*内文涉及到的各位名师教学,均为2016年11月17日-20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八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的现场展示课。

[1]翁乾明.从“教育智慧”看教学过度[J].福建教育,2013(2).

[2]连晓明.语文阅读教学应防止过度阐释[J].福建教育,2013(2).

[3]郭亚丹.走出浮浅阅读教学的误区[J].福建教育,2013(2).

[4]刘学文.围绕教学重心,合理取舍内容[J].语文建设,2013(5).

[5]翁乾明.打开视野漫谈简约化教学[J].福建教育,2014(4).

(责任编辑:石修银)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研基地专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适度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G15-09)。

猜你喜欢
名师笔者教学内容
老师,别走……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名师简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