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过程中的高一历史教学对策

2017-04-15 07:55蔡江淮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方式历史

蔡江淮(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100)

初高中衔接过程中的高一历史教学对策

蔡江淮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100)

应对日益突出的历史初高中衔接问题,教师在高一年历史教学应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点,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和需求,做好衔接,进行自主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以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高一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对策

由于初中学生受“历史是副科”观念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加上初中历史学科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很难”: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者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起伏较大。因此,相当多的高一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信心不足,一见历史就怕。因此高一年的教学中,应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

一、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点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1]这就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对初高中历史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据此,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历史教研组利用暑假举行几次研讨会,初高中教师认真对比分析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异同,特别是根据学校高一年新生的生源素质和当前全国卷高考的要求,逐一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点,比如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思维的衔接等。

以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为例。首先是为什么要衔接?因为初中历史教材是按通史的体例编排,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模块加专题”的体例编排;不同的编排体例,加上初中学生对通史时间的掌握往往比较差,这就导致他们对高中历史教材难以适应,觉得乱、难。其次是怎么衔接?高中历史老师要指导学生,将初中学过的通史时间及各阶段的划分梳理一遍,师生一起将各时段的阶段特征进行归纳小结(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较好地衔接,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

二、根据高一新生的学情和需求,做好初高中教学方式的衔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笔者对高一学生进行关于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做好初高中教学方式的衔接。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一方面,从学生反映来看,教师在历史教学方式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62.6%的学生认为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自己讲得多,学生较少参与”,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不够生动、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2.2%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较为沉闷”,因此,有35.8%学生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超过80%学生欢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45%的学生在关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的问题上选择“如果没有人督促,不会主动学习”、75.6%的学生在关于“历史课课前预习”的问题上选择“从不预习或者很少预习”,61.2%的学生在关于“课堂上面对老师提问”的问题上选择“不愿独立思考,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就行”,81.4%的学生在“复习迎考”的问题上选择“课后几乎不复习、考前搞突击、死记硬背”。由此可见,大多数高一年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上存在着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较差等特点。

根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学生实际学情和需求,笔者主动做好初高中教学方式的衔接:一方面是教师的“教”,主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和教学需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2]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坚持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参与活动”“课后及时复习和反思”“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

三、进行自主高效课堂改革,促进初高中教学多方面有效衔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2年以来,学校进行自主高效课堂改革实践,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在班级构建学习小组的基础上,以导学案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有利于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多方面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笔者根据学校自主高效课堂改革的需要,有意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如历史科代表、学习小组长、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各是什么,各类学生之间要怎样配合,如何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等,都要一一进行指导、明确到位。当然,进行培训时一定要有耐心、要多加鼓励,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是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如“课前预习案”环节,就是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完成,课前由各个小组长检查、科代表汇总上报教师;再如“课堂探究案”“拓展延伸”环节,则是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个人往往难以单独完成,由各小组长组织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

2.用好导学案,促进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编写导学案时,笔者有意将那些初中已经学过的,需要初高中衔接的历史知识点放在“课前预习案”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衔接。以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专题为例,关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过程,大部分在初中已经学过,就不再重复讲,而是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初中所学进行回忆,填写“课前预习案”中的几个填空题,课堂上教师只进行核对即可,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完成了初高中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3.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衔接

高一学生,智力发育趋于定型,思维敏捷,而且大多乐于思考、敢于表现。根据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征,在高一年历史教学中,笔者在导学案设置“课堂探究案”“拓展延伸”等环节,将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历史学科思维。

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为例,设置的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有三个:(1)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何异同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3)哪些因素促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讨论及补充、确定主要发言人。在发言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引导、鼓励和点评。

通过参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个人也逐渐形成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衔接,也符合当前全国卷高考对学生提出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史兴趣的有效衔接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如果能将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无疑将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

笔者在高一年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在任教班级进行《闽南地方民俗研究》的课题研究。按照班级的学习小组,每组负责研究闽南民俗中的一个子课题,如方言、姓氏、传统节日、建筑、小吃等,让他们查找资料,研究由来、发展脉络及现状,各组要去采访老人、寻找老物品及老照片等,做成课件,轮流展示。这一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他们自行分工协作,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课堂时间讨论、整合材料。最后的研究成果展示课,最是热闹,各组展示他们精彩纷呈的课件,负责研究小吃的小组,甚至带来了本地的特色小吃,让师生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比如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及途径、如何判断史料的真伪等。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2]德吉卓嘎.浅议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5).

[3]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1(3).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初高中教学方式历史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新历史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