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有效运用
——以长汀县第二中学为例

2017-04-15 07:55钟盛意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龙岩366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汀州长汀县校本

钟盛意(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龙岩366300)

地域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有效运用
——以长汀县第二中学为例

钟盛意
(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龙岩366300)

校本课程是学校经过科学评估,为开发学生特长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个性化课程。文章试围绕着校本课程和地域资源两个关键要素,审视本土地域资源的优势,优选课程实施方案,对地域资源合理地开发运用,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来学习、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入一堂,引领学生踏上整合体验、合作探究的旅程,让孩子们有好的体验。

地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运用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本着适应性的原则“量身定做”的一门极具个性的课程。它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独特的特点,遵从二者的个性化特色的观点出发,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经过重新的创造整合,使课程更具有学生、学校等的特点和需求;另外,学校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需求,经过科学的评估,从本地情况出发,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特长,为学生设计出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本文的论述,主要围绕着校本课程和地域资源两个关键要素,笔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更侧重于上述的第二点。每一所学校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点,包括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只要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就必须要关注这些,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出以校为本的课程来,切实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长点。

一、分析情境:审视地域课程资源的优势

广域的地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涵盖了本地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种具有地域典型特征的课题资源。例如笔者所在的长汀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点时事各具特色,都是可供选择的地域性课程资源。

根据校本课程的个性化的特点,从开发到内容都必须以本土特色为基础,充分体验本地文化,发挥出本地区独具的特点或者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本地区域中不同的资源文化。每个城市和地区的地域文化色彩都非常浓郁而且也都会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这正是校本课程需要体现和利用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最熟悉最了解的就是家乡文化,这种伴随他们成长的文化氛围,也让他们更容易融入其中。他们对自己生长的一方热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迫切的想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自己的祖辈是如何成长和生活的,但是,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下,教师们又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这种需求没有几个人能够被满足,很多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学生,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

福建长汀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氛围浓郁,有着丰富的底蕴和积淀。针对这一地方资源特点,教师们不失时机地将这些引入课程资源库,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内容,合理地加以开发应用,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来学习、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

二、定位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教育,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以教育为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和教师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客观的看待当前的教育状况,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个学校,都应该带着问题去确定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方向宗旨。校本课程,对学校来说,是学校特色的一个展示平台,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阐述了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中,个体发展具有复杂性、能动性、历史连续性、变异性与差异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宗旨就是要开发符合学生、学校和地方等各方面的与众不同的课程方案,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长汀县第二中学的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校本课程的中心是创新;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校本课程秉承开放、民主的基调;校本课程高度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需求。长汀县第二中学的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出发。

三、整合实施:踏上整合体验、合作探究的旅程

校本课程具有动态生成性,因此应该是活动化的。校本课程是推动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所以又应该是整合化的。校本课程具有问题性,故而还是合作探究的历程。我们常常说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也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太抽象,所以我们优选课程实施方案,引领学生踏上了整合体验、合作探究的旅程,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入一堂,让孩子们有好的体验。

1.与美术教学结合

汀州古建筑如唐、宋、明、清的古城门,气势恢宏的文庙、雕梁画栋的天后宫、奇特的双阴塔、唐宋古街区、具有中原特色的古民居、依山造势的古城墙……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不仅需要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支临摹、去描绘、去观察,这种描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可能体会到其中的科学原理。实践项目《走近汀州古城墙》获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汀州乡土音乐涵盖丰富,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十番,都成了教师、同学的研究对象。在开展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活动,以培养学生了解、学习、热爱闽西本土音乐,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弘扬传承、普及发展民族音乐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在了解欣赏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开展创造性的学习、表演活动,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质。通过实验促进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掌握较强的对教材进行分析和重组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本土的音乐素材的教学能力。2014年《弦歌古曲唱汀州——走近汀州乡土音乐》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3.与地理教学相结合

宋朝汀州太守陈轩将汀州形象地描述为:“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客家母亲河——汀江像一条飘逸的白练,穿城而过。汀江水力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沿江两岸森林过伐,水土流失加剧,一场对汀江水资源的考察也使同学们获益多多。2012年《汀江水资源考察与研究》《客家母亲河的哀怨与希望》分别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4.与社会实践整合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只有对它高度的关注,才能够了解,才能够看到整个社会的变化,才能够将自己融入其中。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例如,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被誉为“长汀经验”得到推广和赞扬。2015年课题组课题《长汀红壤土及水土流失治理考察与研究》应时而生,同学们运用在全国高校科学营土壤专题营学到的知识,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实验探究,分析获得长汀红壤土的成因、特点及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建议,该项目获得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长汀二中赴南京大学科学营活动小组编写了水土保持校本教材。

5.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把“学生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德育系列主题教育相结合,更是把“学生廉洁教育”与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校本教材《清气满汀州》在充分研究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地人文历史资源,既有汀州历朝历代廉吏名臣的廉明事迹,又有红色苏区领袖伟人的清廉故事,同时又收集众多客家谚语、歌谣、楹联,更有师生创作的心语感悟,内容丰富生动,编排体例明晰,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追踪重构:走向双主体的开发范式

以上是我们整合地域资源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简单的例举,丰硕的成果,都是基于这方土地上的丰富资源,使得校本课程获得更深的根,真正的迁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中,教师们不仅要全程关注教育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开发者的情感体验,充分尊重每一个师生的个性特点,融入浓郁的人文气息。更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进一步了解目标需求,对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完善,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更对现行的校本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把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1]赵丽娜,宁晓芳.关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索[J].文学教育(中),2010(12).

[2]吕成选.立足学生发展开发校本课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3]林忠.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10).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汀州长汀县校本
郭祥正汀州诗一首(书法)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汀州客家祠堂革命薪火相传
汀州知州陈轩的廉政小故事
长汀 龙岩市老促会深入长汀县调研革命基点村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