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7-04-17 09:51孙海珍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解构校本学科

孙海珍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133-02

一、问题与思考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只给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科目设置、课时安排、教材范例。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就不宜太高,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但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教情、学情、校情存在的差异。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方式、体验方式、内化方式等有所不同。不同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也不同。因此,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唯一途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甚至于班本化、人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协同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思路,这为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即校本化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内外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有许多研究成果,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考虑其实践的有效性,那些终究不是适合自己的“校本”。那么,怎么做属于自己的“校本”呢?我们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行动路径。所谓“自上而下”,即国家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要以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框架,只能努力去“填实”,而不是超越或悬虚。那么,课程标准的细致解构便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自下而上”,即基于教情、学情、校情采取的课程校本化行动,包括教材的重组、教育资源的整合等路径。

二、实践与行动

1.明确目标:课标的解构行动

国家课程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都做了纲性概述,字字严谨,句句有度。但从理念到行动、从学段目标到课时目标之间的路到底还有多远,有专家说:还有十万八千里,也有专家说:就在领会间。一、三、五三个年级的三位语文教师的课时目标中,出现了同一目标:学习比喻句,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像这种目标制定不顾年级特点的课标解构“误差”普遍存在。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课与下册第9课中都出现了新部首“走之儿”,前者只要求会认,后者才要求学会写,但仍有教师将“学会写”的目标提到了上册,这是目标的越位。由此,对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解构,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结构目标、年级目标及同一内容的程度目标这一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

(1)课标解构依据

仅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解构教学目标,结果仍会造成模模糊糊一大片。那么,追求目标清晰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包括:知识技能结构树、年段目标、教材习题。知识技能结构树,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建构起的枝状结构树,如若以数与代数为一级指标,其二级指标为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三级指标则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以此为参照解决目标模糊的问题。以年段目标为解构依据,不仅指以课标上的学段目标为依据,还包括基于学情的知识背景调查分析以及学段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特点分析,若分析到位,则会解决目标确定不到位或越位的问题。相对于以上解构依据,教材习题是最便捷的目标确定依据,习题完成的要求是本课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即包含知识的,又包括技能的,还反映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直观地呈现出了学习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

(2)课标解构主体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是课程实施的主干力量,教师应该成为课标解构的主体。课标解构不单是教研工作者的职责,每位教师都要经历课标解构、明确目标的过程,以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学中才能不偏不离、游刃有余。

每个人课标解构的结果,可能会有不同,这是教师个人素养及个体理解的独特性的表现,这也正是课标解构工作的价值所在,这些不同,是造成教学结果不同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团队碰撞法,在“百家争鸣”中,获得教育教学的最终取向。从而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学段目标到课时目标之间的路不在“十万八千里”,只在“领会间”。

2.基于目标:教材的重组行动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它不是学科教学的全部。我们要努力转变“教教材”的思维惯式,把教材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一大载体,只要有利于或可以高效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可以使用,若不利于或只低效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便可以筛选使用、重组使用,甚至大胆舍弃。

(1)单元重组

基于目标的备教材行动要求我们:站得远一点,再远一点,才能灵活驾驭教材。所谓的“远一点,再远一点”,最基本的是站在学科的角度备整个学段的教材、备整个年段的教材、备整个单元的教材、备一课书的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仅靠三篇主体课文的教学有些牵强。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单元第一课《翠鸟》,与本单元第一课《燕子》对比教学,让学生发现两篇课文都描写了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动物的特点和作者观察的仔细。其它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的学习,我们则可以在学习了本单元主体课文《荷花》《珍珠泉》之后,拓展使用选读课文《山城的雾》。此单元重组的教學,使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可模仿的描写方法、观察方法,教师再布置学生去实践、观察、记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除单元重组外,我们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还可以做不同年段教材的重组、不同版本教材的重组、课内外教学资源的重组,我们不必担心同一素材的重复使用,因为基于目标不同年段所挖掘的教学价值是有区别的。

(2)学科重组

有教师认为,学科性质不同,学科之间的教材重组是不合适的。学科性质不同,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向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同一主题(题材、体裁)教学内容重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学习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其中试着加以运用的教学目标达成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准确具体地说明一件事物。那么,我们可以打通学科,借科学文本语言表达精炼、严谨的特点,与科学教材重组。在学生学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还可以介绍火山、地震的形成等,这一实践活动中,语文、科学学科的目标指向完全不同,却是可以互相促进达成的。数学课中的“统计图”可与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生活中的消费”进行题材重组,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生活中的习俗”可与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进行主题重组,诸如此类,学科重组,给教师带来的是同一教学内容里充分的教学价值,给学生带来的是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3.打通时空:教育资源的整合行动

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这又是国家课程优化实施的一大路径。

(1)选课课程

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所任教学科的课程理念,针对全校学生、本年级学生或本班级特定学生群体,可编制选课课程,并组织实施和評价。如语文学科的课本剧表演、演讲与主持、阅读与鉴赏,数学学科的扑克中的数学、几何王国、找规律,英语学科的英语剧表演、英语演讲,科学学科的小制作与小发明、科学阅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新闻袋袋裤、校园观察员,音乐学科的吉它、舞蹈,体育学科的花样跳绳、武术,美术学科的陶艺、插艺等。各选课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自主选择,打破班级或年级界限,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选课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它与日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学生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和强制,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就越强。

(2)实践课程

学校发挥社区课程资源优势,可编制实践活动课程,有力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如若学校地处开发区,周边有许多企业和工厂,不少学生的家长就在这些企业和工厂工作。为充分挖掘其学科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热爱劳动教育、科技进步教育、感恩父母教育的价值,学校选择知名的木业公司、食品公司、轮胎公司等做为学校的实践教育基地。每次实践活动的组织,重在全员参与,重在前期准备,各学科教师针对学生学科知识基础寻找学科运用契机,班主任分析教育基地特点寻找教育主题切入点。学生走出课堂狭小的天地,面向社会,丰富了社会体验,淡化了国家课程“本本化”的思想。

(3)盛典课程

各学科都可以办自己的“盛典”,所谓“盛典”,主要体现在其横向和纵向组织的规模之大。横向指全员参与,不落下任何一个,发展每一个;纵向指准备过程充分,时刻准备着。如:语文学科的“写字节”,每学年举办一次,师生全员参加写字比赛,语文教师注重过程训练,利用语文课及午写时间每次指导不少于10分钟,师生将“提笔即是练字时”做为自己的座右铭;音乐、美术学科将“艺术节”作为学科盛典,每名学生都有自己展示特长的平台,或唱演,或弹唱,或绘画,或雕刻;体育学科的学科盛典则为“阳光体育节”和“达标运动会”,学生、家长、教师全员参与,班级吉尼斯冠军、校园吉尼斯冠军就在盛典日得到刷新……

三、效果与反思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教师成长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呼唤相应的校本教研。学校可从三方面对校本教研进行改进:一是教研形式公开化,各学科组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以海报形式公开,便于接受教研员的随时指导,便于学校对教研活动的监督管理,便于学科组间的互相学习;二是教研内容“接地气”,教研内容不是由学科组长来确定,而是根据共同体的研究需要来确定,如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的研究,这些可通过课前会议做讨论,再如,对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的研究,可设计专门的课中观察量表做分析;三是将“嵌入式培训”作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可实施“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工程”,关注“短板”,引领“长板”,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必将实现教师由内及外的专业化成长。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学生发展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使平面的课程立体化起来,立体化的课程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校本化了的国家课程实施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经历了学习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而且增强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了特长。学生在言行上彬彬有礼,在个性上活泼向上,他们将在学校这所乐园里实现幸福地成长。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规律可言,其规律是要在国家课程规划之下进行,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突出“校本化”,一千所学校就有一千个“校本”,明年的“校本”又不能搬用今年的“校本”,因此,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来说,是一项永远“走在路上”的工程。

猜你喜欢
解构校本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还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超学科”来啦
写于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