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殡仪馆的温度与情怀

2017-04-20 05:38赵函
中国民政 2017年5期
关键词:馆内殡仪馆丹青

◎ 本刊记者 赵函

兰州市殡仪馆的温度与情怀

◎ 本刊记者 赵函

兰州市殡仪馆一角

2月21日,兰州又下了一场雪。雪后不久,天气仍有些阴沉,路边残留着积雪,被车轮碾过留下几道黑色的痕迹。车子行驶在去往兰州市殡仪馆的路上,开出热闹的市区后,车子向山上驶去,不断的颠簸让记者本就有些忐忑的心情更添了几丝紧张。转过几个弯路,兰州市殡仪馆出现在眼前,雪后的兰州市殡仪馆更像是一个山庄,与想象中的景象差别很大。

由于是下午,来守灵的遗属并不多,宽敞的院子里只停了几辆轿车,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在院子里扫雪。馆内仿古形制的主体建筑群十分抢眼,还有露天的放生公园以及为遗属提供三餐和休憩去处的茶餐厅……不同功能区之间还有充足的空间留白,这些与记者印象中殡仪馆固有的逼仄、压抑的形象相去甚远。不仅外观条件与记者心中的“殡仪馆印象”大相径庭,馆内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也让人感到动力满满。

在兰州市殡仪馆内,逝者被称为“远行者”,而殡葬工作人员则是“送行人”。在这里,从馆长到每一名一线工作者都在努力着,努力把兰州市殡仪馆从简单的丧葬场所转变为“记录者”,把“远行者”的生活痕迹和每个人对生命保有的敬意都留在这里。他们的内心都有这样一个理念:来到这个世界,是一次幸福的诞生,离开这个世界,是一次华丽的远行;我们将携手共同,为每位远行人送行。这是兰州市殡仪馆带有温度的“殡葬情怀”——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殡葬,一个很崇高的事业:把自己活出精气神,社会就会尊重你

由于我国对丧葬观念保留的传统态度,殡葬业往往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特殊行业,殡葬从业人员在正常社交、自我认可方面往往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兰州市殡仪馆里,工作人员大多年轻并生机勃勃、对工作充满干劲,热情并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岗位职责。

守灵堂的工作人员白文奇,大家都叫他小白。小白人如其名,长相白净,说话温和,初见记者时腼腆地一笑,但一介绍起自己的工作,语调不自觉地就提高起来,言谈话语间都透露出业务的熟练,语气还带着那么点自豪感。

宣传科的梁伟科长说,“以前馆内气氛也比较沉闷,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在正常社交生活中因为自己职业的关系有些不自信,顾虑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太愿意与旁人握手、亲近。但从2015年,一切都开始改变了。”

2015年是一个节点,一个改变的节点。“殡葬是个很崇高的事业,你把自己活出一个精气神,社会就会尊重你”,这是馆长杨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兰州市殡仪馆在2015年确立了“六讲”标准,要求馆内工作人员行事为人紧紧围绕殡葬服务为中心,讲政治、讲学习、讲责任、讲规矩、讲团结。2016年,兰州市殡仪馆又从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等方面对工作行事做出“八个贯穿”的要求,用“六讲”规范言行,以“八个贯穿”为引领,争做德才兼备的殡仪工作者。

“我们馆内要求的这种德才兼备,是希望全体员工都做到坦荡、有涵养、有底蕴、有品德,男员工要有绅士风度,女员工也应该有淑女品格。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做有才有德的殡仪工作者。”办公楼走廊里贴着醒目的“六讲”,梁科长骄傲地说,“通过这两年的努力,我们单位从一个闭塞的单位,到现在我们一个科室四个人可以代表整个单位以及民政系统组织策划整台文艺演出,殡仪馆在全市民政系统内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殡仪馆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缅怀逝者,也应该激励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遗属应当如此,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更应该有这样的觉悟,这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兰州市殡仪馆创造了很多条件,让工作人员可以获得更多提升:将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确定为活动日,增加工作人员的自主学习时间;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制定文明用语规范手册,开展礼仪服务培训,提升全体人员的服务水平;在综合服务楼东侧修建馆训,增强工作人员的集体认同感……

吴欣仪在馆里已经工作了四年半,是宣传科的“老人”了。说起这几年馆里的变化,欣仪感触很深,“这两年我们馆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建设方面,人文素质的提高对我们工作有太多有利的地方。就我个人而言,‘六讲’提出之后,我的进步就挺大,从学习、看书,然后演讲,包括一些文艺汇演,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锻炼自己,个人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认为在单位工作只要业务好就可以,现在觉得不是这样,只有自身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实现在工作上的有质有量。”

馆内男员工彬彬有礼,女员工落落大方,待人接物热心、细致;馆内的提示语温馨且详细,所写流程及注意事项一目了然;馆内气氛肃穆但并不压抑。我想,这就是每个工作人员把“精气神”提起来,展现出对岗位的热爱、对集体的认可,将“小我”的言行与单位“大我”的形象紧密结合,将要求落到实处,不断自我要求、不断自我提升的结果。

这世界,他来过:留下一个物件,留下一棵树

兰州市殡仪馆正在建设两项新工程,一项是名为“丹青苑”的百姓纪念馆,一项是以“树葬”为主题的人文森林公园,这是改革祭奠方式的一次新尝试。

“丹青苑”取“丹青”一词,源于文天祥《正气歌》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蕴含着青史留名之意。这种祭奠方式在国内并不多见,在北方地区更是前所未闻。

“最初是如何产生丹青苑这个想法的呢?”

“我是个比较关注细节的人,每天早上都会去院子里转一转。有一天早上遇见了一位遗属,拿了很多去世老父亲的遗物想要祭奠,这与现有的骨灰祭奠和鲜花祭奠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方式。人不在了,最能寄托家人情感的可能就是遗物。回去了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不在馆里提供专门的区域让老百姓进行这种遗物祭奠呢?”杨文馆长回答说,“于是,我们就开始着手做,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细节。”

“虽然现在丹青苑还并未完工投入使用,但前来咨询的已达到一百多位。”梁科长补充说道。

丹青苑提供的服务包括寄存逝者遗物、撰写家谱、留存影像资料、制作人生感悟随笔册等,一改过去殡仪馆单纯存放骨灰的单一祭奠形式,从多角度、多层面为百姓提供多样化的追思方式,把精神祭奠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达到了让逝者体面、让生者慰藉、让文明彰显的效果。

对于祭奠方式的创新探索,兰州市殡仪馆还在清明节的相关活动上动了很多脑筋。特别推出有“鲜花换纸钱”“红丝带忆故人”、时空信箱、放生祈福等主题祭奠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的祭祀习惯,倡导绿色、生态的祭奠方式。

“树葬”的方式是兰州市殡仪馆正在建设中的另一探索。建立人文森林公园,推行节地安葬方式,这是响应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积极尝试。它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建立人文森林公园,为百姓提供一个让远行亲人骨灰长留的固定场所。按照设计方案,百姓认领一棵树木,就可以将这棵树木及所附面积不等的土地确定为永久性的家族祭奠场所,由殡仪馆工作人员与逝者家属一起,将逝者的骨灰盒深埋至认领的树下,家属可以在培育树木的过程中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与追思。杨馆长告诉记者,“这跟现在的墓地不一样,现在的公墓,一般四代以后就变成了石头山,而我们的这个‘树葬’是不立碑的,埋下去的骨灰盒也会降解,亲属想要在他购买的这棵树附近安个长椅或者石桌,也是可以的。我们就是想让家属在思念故人的时候通过亲手栽种、培育一棵小树去寄托感情。”

猜你喜欢
馆内殡仪馆丹青
岳阳楼记
水墨丹青一世情
去殡仪馆
水墨丹青
魂锁殡仪馆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笔墨丹青绘中原
逛图书馆
丹青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