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工会之四 三大国际与世界工会组织的历史演变(下)

2017-04-26 21:18豫秦
中国工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共产国际列宁

■豫秦

解读工会之四 三大国际与世界工会组织的历史演变(下)

■豫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斗争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极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受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高举列宁旗帜,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陆续建立,在欧洲掀起工人运动新潮,反对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压迫的民族迅猛觉醒,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两股运动互相呼应,使世界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各国无产阶级在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日益认识到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积极意义。在列宁领导下,国际无产阶级组织——第三国际成立。1919年3月,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标志着第三国际,也即共产国际正式成立。列宁在大会演讲上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等进行了彻底批判。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告世界各国工人书》《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决议。在组织方面,成立执行委员会作为国际的领导组织,季诺维也夫当选执委会主席。第三国际除管理国际自身的事务外,还有权对各支部相关工作进行决议和修改。

共产国际成立后,即在列宁领导下对当时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左”倾思潮进行批判,强调工人运动进行时要争取群众的大多数,要采取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的策略进行斗争。国际对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积极进行指导和援助,促进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高潮。特别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革命中,给与了重要帮助。列宁去世后,共产国际中“左”倾错误日益严重,在指导各国进行革命时也出现忽略实际的教条主义问题,并在事实上逐渐背离列宁所提出的统一战线主张,这也对各国革命起到不利影响。直至1935年,面对法西斯主义即将点燃的世界大战局面,共产国际七大才对“左”的错误进行纠正,强调以反法西斯运动为目标,建立统一战线。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国际也在1943年6月10日宣告解散。

共产国际成立后,除积极支持东西方革命运动外,对工人组织的建设与运行也非常重视。针对各国工人组织的发展,列宁首先强调要摆脱第二国际错误思想的影响,要加强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针对工会运动中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左”的错误,他专门进行批判纠正。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他更是进一步批评当时德国等“左派”认为的“共产党人不仅不需要而且不容许在黄色的、社会沙文主义的、妥协的、列金派的、反革命的职工会内进行工作”的策略空话连篇,是“根本错误”。基于俄国经验,他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与职工会的关系,即“党在自己的工作中,直接依靠职工会”。因而共产党人不应该拒绝在当时的反动工会内工作。列宁肯定了职工会组织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意义,其是无产阶级从散漫无力到初步阶级联合的过渡。因而“职工会现在还是,并且将来在一个长久期间内还会是一种必要的“共产主义学校”以及无产者实现自己专政的预备学校”,还是经济管理职能最终转到劳动者所必须的团体。在无产阶级朝向最高联合——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时候,职工会的反动色彩必然暴露,且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害怕、躲避等是愚蠢做法,更不能退出工会,拒绝在工会中工作。“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一定要到那里去工作”,训练、启发和教育工人阶级,吸引工人阶级到无产阶级政党这一方面。共产国际在历次会议中也极为重视各国工会组织建设,提出“工会是一个比党更为广泛、更具群众性、更具普遍性的组织。并且就同党的关系来说,它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外围组织的作用”。因而号召各国建立革命工会,发挥工会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使工会变成革命无产阶级的真正堡垒”。

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各国工会组织迅速发展,并加强彼此联系与支援。如苏联工会组织从建立到发展开始,紧密贯彻列宁关于工会组织的思想,使工会在国内成为苏联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支柱、工人阶级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革命工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如苏联工会受邀参加英国职工大会组织赫尔大会,与英国职工大会组建英俄工会委员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互相支援彼此间的工作。法国总工会以工人阶级利益为核心进行斗争,更是在法共领导下,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很多法属殖民地建立工会组织。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在法共领导下,在“人民阵线”基础上,于1936年实现工会基层组织的合并,统一法国总工会及统一总工会,建立法国总工会。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下,国内各工人组织联合,于1934年建立全国工人统一联合会组织。工会组织发展迅速。意大利总工会在法西斯专政下被迫停止工作,但在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建立地下总工会组织积极领导工人运动。

为了促进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工会及工运的发展,1920年7月,在莫斯科,由各国革命工会组织参加组成的工会国际委员会宣告成立。次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来自43个国家、地区的革命工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国际革命工会的国际性组织——红色工会国际(亦称赤色职工国际)正式成立。大会选举成立执行委员会,苏联工会领导人担任该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了《红色工会国际章程》等决议,决定与共产国际联系与合作,促进各国革命工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从赤色职工国际的筹建与创立,中国共产党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伊始,就宣布加入该组织。红色工会国际成立后,一方面与“阿姆斯特丹国际”对抗,促进各国工会与改良主义斗争,另一方面制定通过多个决议,指导各国按产业组建工会组织,加强无产阶级工人组织的建立,促进各地区工人运动进行。在红色国际影响下,伴随着革命的无产阶级工会组织在各国的发展,国际工人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并积极加入红色工会国际。如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即宣布加入红色工会国际。意大利地下总工会于1929年并加入红色工会国际。在拉丁美洲地区,各国工会受红色工会影响,组织成立拉丁美洲工团联盟(即拉丁美洲劳工联合会),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发挥作用。1930年代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参加红色工会国际的各国革命工会组织积极与本国其他工会组织联系,建立统一的工会运动,对抗法西斯主义。1938年,红色工会国际召开执委会,宣告解散。

与革命的国际工人组织相对应的,这一时期,西方各国改良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改良工会也加强了国际联合。1919 年7月,来自14个国家的工会代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大会,成立了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也称国际工会联合会。加入这一组织的各国工会组织在本国即奉行与资产阶级合作的主张,在一战期间就为本国资产阶级服务。他们宣扬工会中立或不问政治,反对工人罢工等斗争手段,强调所谓仲裁,组建与运行黄色工会。因而该国际工人组织建立后,被称为阿姆斯特丹黄色工会国际,是一个由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拼凑起来的组织。如其著名领袖托马斯就曾是第二国际的主席。该组织奉行所谓工会中立主义,使工会组织积极为各国资产阶级服务。同时,该国际组织重视发挥国联下属国际劳工局的作用。该组织主要为英法两国所掌控,在法西斯主义蔓延时期,继续奉行分裂工人运动的策略。其对工人的欺骗性及背叛性,使得越来越多工人不再信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组织不再活动,并于1945年12月正式解散。与其同时,另外一个国际工人组织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其也是由奉行改良主义的政党组建,成员主要为伯尔尼国际和第二半国际。1923 年5月,该组织与德国召开大会宣告成立,通过所谓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章程,奉行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的思想。二战爆发后停止活动。

工人国际组织的建立对于工人阶级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工人组织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三会一组织”格局。“三会”即世界工会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和世界劳工联合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统一战线思路下,各国工人阶级就积极加强国际性团结合作,反对法西斯。1945年2月,二战胜利前夕,苏联工会即牵头,在英国伦敦组织召开了世界工会代表会议。当时40多个国家的工会组织都派员参加。国民政府也派出中国劳动协会参加了这次盛会。大会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讨论关于世界各国工会的联合问题,决定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组建一个不分种族、宗教信仰、政治主张的统一的世界工会组织,同时组织了世界工会会议委员会负责世界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同年9月——10月,二战胜利后,世界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宣布世界工联建立。这次会议是工人阶级产生至当时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会议,中国劳协及解放区工会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世界工联章程,选举产生了世界工联领导机构,明确了世界工联的任务,意义重大。

受冷战格局影响,参加世界工联的国家内部矛盾斗争较多。到了1949年1月,英美国家工会组织退出世界工联,建立了另外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自由工联。其于11月28日在伦敦举行“自由世界劳工会议”,12月7日正是宣布组织成立。这一组织奉行改良主义,实行劳资合作,在西方社会影响很大。第三个国际工人组织即是世界劳工联合会,简称世界劳联。该组织从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发展而来,1920年6月19日成立于荷兰海牙。2006年10月31日,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和世界劳工联合会同时宣布解散,11月1日成立国际工会联盟。该组织总部设于维也纳。“一组织”为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建立,初为国联的一个机构。联合国建立后,国际劳工组织与其建立联系,成为专门负责劳工事务的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下设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及国际劳工局,从劳动立法等多方面促进劳工发展。中国是世界工会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共产国际列宁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拉美有多少“列宁”?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
最后的岁月
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