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对策建议

2017-04-26 00:04方大春王海晨
对外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机理人才培养

方大春++王海晨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通过总结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软化、生产方式变革、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通识教育基础上推进专业教育,学科融合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面向产业链设置专业群,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跨学科融合;机理;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40-0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1]。温晓慧等(2012)指出高校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和最优匹配[2]。吴文清等(2013)认为地方高校更要主动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3]。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两种明显趋势,产业结构变化新特征要求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一、产业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间边界愈趋模糊,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致使产业间边界模糊[4]。产业融合不仅表现为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渗透,更多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第三产业向农业融合,出现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同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丰富多方面知识。“互联网+”农业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与产品经营模式。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产生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服务和相关的外部服务。内部服务包括产品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等;外部服务包括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技术支持和维护等。由此,相关服务也需要企业具备大量专业技术和市场经营等技能兼备的人才。产业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内产品技术融合的增多与加速,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的交叉运用与创新、团队协作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5]。

二、产业结构软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各产业间建立起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内在关系,日本学者天田地龙一郎将此现象定义为产业结构软化,实质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投入,增加脑力劳动和知识投入[6]。产业结构软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服务化”,表现为第三产业(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经济服务化表现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经济服务化首先是产业结构服务化,其次是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最后是服务型经济的形成。特别是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是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和服务创新。它使企业的收入来源从有形的产品拓展到无形的服务,它延伸了制造业的价值链,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反映了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生产型产业服务化也就是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通过深度合作,使制造企业能够进一步涉足工业设计、制造、维护、营销、培训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因此,制造业服务化要求员工既懂生产制造、又懂商务知识,既精通制造技术、又熟悉服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

三、生产方式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到了工业40时代。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突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催生出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的价值网络,重组产业链分工。“工业40”将促进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变革,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生产模式,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工业40时代,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工业30自动化生产模式而言,工业40智能化生产模式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员工将从简单执行操作转化为更为复杂集成处理上,而且在一线生产的员工对产品的判断和马上作决策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第一线接触生产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的人要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对员工的组织、沟通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业40时代,企业一是需要交叉人才,这类人才通晓机械工程等传统工程学科以及信息、计算学科相关知识,成为企业的 “数字一机械”工程师;二是需要数据科学家,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统计、数据工程、模式识别与学习、先进计算、不确定性建模、数据管理以及可视化等;三是需要用户界面专家,在人机互动的工业设计领域,用户界面专家能够根据产出目标,高效整合所需投入的最低硬件和软件资源,或者最小化机器设备的购置,并实现目标。这些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了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若想更好地发展工业40,在人才培养上需打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

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在企业推出一种新产品后,即使其他经营策略不改变,开始也能卖得很火,但随着仿制品的迅速出现,新产品的销售便会下降。为了创新成果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企业可采取融合创新的方式。融合创新是对熊彼特“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与传统创新相比,融合创新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创新,在时间上更加关注创新效果以及竞争力的持续性,并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创新公司20强第2名的3M公司,其创新模式就是典型的融合创新,目前仍保持较强竞争力。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但实施创新驱动不能对人才资源生拉硬引,不仅需要多层次、系统化链接配套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具有协同能力,能够驾驭“政产学研资介”战略合作的复合型人才。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是保增長的新引擎。

五、高校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通识教育基础上推进专业教育

“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高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各专业之间应彼此相互渗透,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推进专业教育,并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培养适应“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科融合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

科学逐渐分化为精细的专门学科,往往会导致对自然界难以抽象综合,难以真正认识自然现象内在的联系[8]。现代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大都产生于交叉或跨学科领域,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必须通过交叉或跨学科来培养。当下,综合性大学汇聚不同学科专家学者,更适宜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9]。

(三)面向产业链设置专业群

产业发展需要完整产业链的推动,产业链的各个节点涵盖各类相关专业,因此,高校应面向相关产业链的构成和发展来进行专业设置,增强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陈书全,韩科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45-51.

[2]温晓慧,丁三青.论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基于产业结构动态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186-189.

[3]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清華大学教育研究,2013(1):104-109.

[4]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2):80-83.

[5]罗如柏,何海生,曹从军.面向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17-21.

[6]吕志胜,金雪涛,程静薇.从中美比较看我国产业结构软化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1(28):44-51,76.

[7]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学,2005(1):58-60.

[8]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56-59.

(责任编辑:乔虹刘茜)

猜你喜欢
机理人才培养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雾霾机理之问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球形ADN的吸湿机理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