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复调艺术

2017-04-26 08:06谷晗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
关键词:复调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

谷晗

摘 要: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复调”,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艺术探索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她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则充分体现了复调书写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S.A.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授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就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的“复调”这一独特的写作方式的探究,不仅可以促进文学写作新形式的发展,而且使得文学艺术新思维新视角的探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阿列克谢耶维奇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为她建立国际声誉的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中,可以看到鲜明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式复调书写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物设置:千万个人说一件事,破碎的完整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已出版的全部作品中,所记述的主要是战争、灾难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或者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亲历的不普通的历史事件。千万个人说一件事——丰富的写作素材要求组织者(即作者)能够合理地设置每一个或每一群人,使他们发出的声音有序且有力,形成“多声部”的复调,看似破碎纷繁、互不关联,实则叠加构建成为一首完整的旋律。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每一部作品只记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作品中没有作者本人视野内对于这件事的环境描写或情感判断,只有千万个彼此陌生的被采访人对于自己所经历的同一件事所带来的苦痛记忆的平淡讲述。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一书为例,书中一共记录了98位讲述人的亲身经历(97位姓名完整者和1位无名氏)。一部作品的素材之丰富,是以往所有复调作品所不具备的。这98位讲述人每一位在讲述的故事中均使用第一人称。众所周知,第一人称——“我”有着便于抒发情感、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增加文章真实性和故事曲折性的好处。阿列克谢耶维奇书中的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人物形象多而有序,每一个“我”形成相对独立又能够叠加的复调织体,使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正是得益于人物设置中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人物设置中巧妙结合“复调”艺术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破碎的完整”。

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一书中,如果把切尔诺贝利核难比喻成一首完整的曲子,则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记录的各种人的发声均因其独特性和相对完整性形成了合奏出这支曲子的“复调”。这“复调”是各种各样身份的被采访人对同一历史事实的不同记忆的叠加组合:作品的人物设置中,各种各样身份的被采访人因其所處地区、所担当角色、所经历过的核难过程、所形成并讲述的情感体验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发声曲调,这些曲调就是一个个或长或短,相互平行着的复调织体,它们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首完整的“复调”作品。这些曲调虽相互独立,却均不完整,没有作者的收集、整理、叩击、粘合,它们只能是一段段痛苦难忘的记忆,是单声调,因为作者在人物设置上巧妙的使用了复调艺术,将一段段破碎的记忆粘合成能够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对于切尔诺贝利核难带给普通人巨大伤害的完整印象的作品。书中<人民的声音>这一篇目中的人物设置就是作者使用“复调”艺术的典型,这短短几页内容的讲述者多达17人,这些人生活的地区不同、互不相识,身份或职业也有9种之多,切尔诺贝利核难的经历对他们个人来说只是属于自我的一段记忆,但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却在人物设置环节将他们从众多的声音中挑选出来,集结为一篇,反应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声音。这样“破碎的完整”无疑是作者在人物设置上运用“复调”艺术的巨大成功。

二、主题安排:多声部交织,主次分明

在整部作品的内容均由被采访者的讲述组成时,作者的艺术视觉、思想状态、情感倾向是不存在还是隐而不露?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创作中的作者时说,镜子般的反映固然是消极的、机械的,可是“真正的艺术家不可能是这样的;在绘画中也罢,在短篇小说中也罢,在音乐作品中也罢,必然会见到他(指作者)自己;它是不由自主地被反映出来的,甚至违背自己的意志,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发展水平而显露出来”。那么,在没有对话、没有议论、没有抒情的情况下,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主观情感倾向是怎样显露的呢?答案就是“主题”。

主题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灵魂。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每一部在国内已出版作品目录中均可见或长或短、或直白或隐晦的主题或标题。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中可以看出,每一个主题都是作者思考后的表达,各个主题之间相互独立。如果仍然将书中记录的切尔诺贝利核难比喻成一首完整的曲子,那么与在人物设置上运用的简单的复调织体叠加不同,作者在主题安排上运用的复调艺术更为自由。主题与主题之间由“死亡之地”与“活人的土地”两个平行低声部逐渐交织,转变为突出“出人意料的哀伤”这一高声部,在转变的过程中,辅调复调与主调复调相结合。

这样主次分明的“多声部”复调艺术特征,在主题与该主题下的标题、标题与该标题下的小标题这样的从属关系中显得尤为明显。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死亡还是爱情》中“士兵合唱曲”这一标题为例,这篇是此书中少数带有小标题的篇目中的一篇,其小标题独特之处在于没有文字,是无言的,用“***”这样的符号来替代。“***”式的小标题在“士兵合唱曲”这一标题下一共有17个,它们每个都相同,但每个小标题下的故事不同、感受不同。“***”的数量与文前士兵名字的个数相等,通过作者的标注可以看出,这些士兵原本有各不相同的职位或军衔,但他们的都是核难后现场的“处理者”,对同一时空下直面的科技灾难,他们有不同的切身感受,所以发出的声音(讲述的内容)带有他们自我独特的声部定位(创伤体验)。通过“***”小标题的联系,他们出现在同一大标题下,以各自不同的创伤体验还原核难现场的画面,这些创伤体验难免交织,在作者的主观选择片段的推动下,转变为突出“士兵合唱曲”这一主调(标题)。以此类推,作者标题的安排是为了突出主题、主题的安排是为了突出全书的主旨与情怀。

三、语言设计:“叙事人的讲述体”,“第一人称叙述”

“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家将口头语言转化为极具个人风格的书面语言才能创作出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以“多声部”为显著特征的复调书写更是如此。

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中,阿列克谢耶维奇主要通过主题将众多被采访人的自述有选择地真实辑录在一起,对同一标题下的采访内容在语言结构上回环往复的精心安排,形成语言设计中以“叙事人的讲述体”和“第一人称叙述”为主要特征的复调艺术。“叙事人的讲述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巴赫金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总结,他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分为三种类型:一、直接指述自己对象的语言;二、客体的语言;三、包容他人话语的语言(双声语)。第三类型 “包容他人的语言”中又包括单一指向的双声语、不同指向的双声语、折射出来的他人语言三种分类,“叙事人的讲述体”和“第一人称叙述”正是对单一指向的双声语的细化。“叙事人的讲述体”就是作者在作品的语言设计中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隐晦地渗透在叙事人的语言中,这种渗透并不影响叙事人直接表述事物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叙事人自己的思想走向。但追溯其根本,叙事人的语言是作者的创作设计,这就决定着叙事人的语言在保持着自身的情调和语气的同时,整个的思想走向带上了预设、虚拟、假定的性质。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的语言设计并不是“叙事人的讲述体”的简单嵌套,而是在其中加入了“复调”艺术,真实的叙事人的思想走向和带有预设性质的作家本人的思想走向相互独立、相互交织,使读者对于叙事人语言中表露的情感体验印象深刻。与“叙述人的讲述体”有相似之处,“第一人称叙述”在叙述者以自我为主体叙述的语言中,有些语言会融合作者的叙事或间接表达作者的情绪。

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一书的语言设计中,“叙事人的讲述体”和“第一人称叙述”这两类复调艺术特征应用明显:<孤单的人声>中的讲述人作为第一时间到达切尔诺贝利核难现场救援(以为只是简单灭火没做任何防范措施)的已故消防员的遗孀,向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讲述了丈夫在受到辐射后至死亡前的几天里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以及他们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那天晚上我开始呕吐,我怀了六个月的身孕,很不舒服。那晚我梦见他在梦里叫我:‘露德米拉!小露!……他的皮肤黏在我手上……都是我的回忆,我的爱。……我们和他们两家很要好。爆炸前一天,大家在消防局合拍了一张照片,……那是另一种生活的最后一天。我们都好快乐!……我从墓园回来,马上打电话到护理站问:‘他怎么样?‘他十五分钟前死了……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露德米拉!小露!……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感觉骨头晃来晃去,仿佛已经和身体分离。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从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我用绷带包着手,伸进他的嘴里,拿出那些东西。我没办法讲这些事,觉得好难熬。都是我的回忆,我的爱。……”叙事人全程都以“第一人称”讲述事件经过,表达了思念、喜悦、伤心、愤怒等一系列情绪。作为读者能够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这些情绪,离不开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语言设计。在每句话的句式设计中,简短直白的口语化断句是符合叙事人在讲述时的语气状态的,在叙事人直接表述事物的过程中,她的思想走向是由时间线索引导的,是独立于作者的。在全篇的语言设计中,回环重复的相同句式、叙事过程中夹杂的一句抒情、由痛苦现实至快乐回忆的陡然转折……间接表达了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无奈、同情和对勇气与爱情的赞美等情感,文章首尾回环重复的语言设计也使全篇的思想走向有着作者精巧构思的痕迹,是独立于叙事人的。两种思想走向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形成有血有肉的文字,组成一曲完美的复调。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在“复调书写”的形式外衣下,包裹着值得探究的精神内涵——作品内容的相对真实和作品中隱而不露的女性视角下细腻的情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阿列克谢耶维奇能将视角凝视在发生在苏联地区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上,看见普通人尤其是女人和孩子的苦难,跟她所特有的女性身份下细腻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对孩子和女人这样弱势群体的生存命运的关注、对普通人苦难的同情、对没有苦难的安宁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的企盼……这样深切的人文关怀使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在“复调”艺术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2][白俄罗斯]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方祖芳,郭成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

猜你喜欢
复调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宗教音乐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阿列克谢耶维奇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Е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ДИНАМИКИСИЛРЕЗАНИЯПРИ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МФРЕЗЕРОВАНИИС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РАЗРЫВНЫХФҮНК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