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波:面对不同的花木,就像看见不同的人

2017-04-26 05:53秦芳武佳佳
十几岁 2017年2期
关键词:万物学会植物

文/秦芳 武佳佳

曹萍波:面对不同的花木,就像看见不同的人

文/秦芳 武佳佳

作家档案:

曹萍波,湖南益阳人,电视台记者,90后作家,出版有采访集《时间的模样》,植物随笔集《万物赠我浓情蜜意》。

曹萍波。

曹萍波,90后女记者,给植物写了两年“情书”。在她的笔下,再不起眼的花草,也能变得风姿绰约,性情各异。

2016年8月起,她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植物随笔专栏“物候志”,数万读者像追剧般一篇不落地找来读。公众号上,每篇的阅读量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多万。读者留言:

“每一篇都能让人在喧嚣的城市中体会到自然的温情。”

“是我每周最期待的文章。读它们,似回到故乡,又似回到已经回不去的童年。”

知名主持人汪涵更是赞叹,“萍波这满纸花香药气的文字,是可以视可以嚼可以读可以‘疗俗病’的良方。”

1月初,这些写给植物的“情书”,集结成《万物赠我浓情蜜意》一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为何如此钟情于植物?在她的文字之旅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月初,《十几岁》编辑部对曹萍波进行了专访,走进了她的“一花、一木、一世界”。

对植物的爱,让我过上有季节感的生活

在为植物写“情书”之前,曹萍波笔下刻画的一直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那时,她刚进入湖南广播电视台工作,是一位电视记者。因为工作缘故,常常外出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人和事。在她的镜头下,人们或高兴、或忧伤、或哭泣,而她亦一道陪着镜头中的人物经历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工作经验,练就了她的感知力和表达力。2015年初,她出版了采访集《时间的模样》。

历经人间故事后,曹萍波将她的视线转向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她用在职业锻炼中的形成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去感知自然,去描绘她眼中的万物。于是,在她的笔下,这些原本并不起眼的草木与我们的人世相互纠缠,蕴藏了无数的故事。而在与植物的“温情”互动中,曹萍波也感受到了植物的回馈,她说,对植物的爱,让她过上了一种有季节感的生活。

何谓季节感?曹萍波曾写到过:“季节感,听起来宏大,其实细碎而幽微,那种到了端午,就去漫山遍野地寻菖蒲艾草,然后在家里薰苍术和白芷;一到深秋就想起来要赏红叶,酿桂花清酒;皑皑白雪时闻香即知蜡梅开,南天竹浆果也该红透;待到春江水暖,也会惦念迎春玉兰要开了;能够知道合欢的叶子傍晚要闭合,而紫茉莉却是傍晚才旖旎而开;清晨牵牛花盛放,香味也会达到一天中的巅峰。总之就是能够知时,而后动。”

从曹萍波的讲述和文字中,我们看见了她眼中的植物的温情与厚义。

用力而细致,活着才有趣

写了那么多花木,曹萍波认为,木芙蓉与她最为相像。曾经有人这样对她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一朵一朵开得硕大如美人面的花,它丰富,富有层次感,不俗气,总让我无端地想起你,我觉得它们就是你。”

曹萍波的微信名叫“手工小姐”,在她看来,电视、文学、各种兴趣无不是手工活。“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是她的处世哲学,并且奉行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工作时认真工作,而生活中,她活得用心而细致。她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与工作为伴,但现在,她更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停下来,多出去走走,去亲近自然。

“以前看一部日本电影,《小森林》,从东京都市回到乡下的女孩市子,终于过上了每天对着寂静的山岭田地和母亲留下旧木屋的日子。她把自己所有精力投入到种菜除草,劈柴烧火和洗衣做饭中,每天的烦恼具体而确定。我真是特别喜欢影片里,市子那种非常用力,又非常细致的生活态度,仿佛每一次浇花耕种都像面对一次不确定的人生,每一次烹饪都是一场漫长的仪式。觉得只有这样,活着才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才能让她笔下的万物饱含着浓情蜜意。

《万物赠我浓情蜜意》。

对话曹萍波

Q&A

Q:在一篇关于你的报道中,你说“我读中学的时候就特别坚定地知道将来我要做记者,只是没想到做了电视记者”,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确立一个坚定的理想或者目标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你是如何从小树立这个目标的呢?

A:我从小到大,语文在任何一个班上好像没拿过第二,因为作文好。所以很小的时候就想当记者,年轻的时候想做新闻,进入媒体行业,可能自身的热情和正义感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吧。不过,对于文字的坚持倒是一如既往的,而且我是属于那种“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并且一定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的人”。

Q:舆论普遍认为,大部分中学生并不明确自己的定位,对未来充满迷茫。能否从你的亲身经历中给这些孩子一些建议?

A:我在中学时代之所以能明确目标,可能得益于喜欢读书吧,喜欢读然后喜欢写。这么多年之后,回看中学时代,我觉得在天真烂漫的年纪里,最应尽情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之所在,然后尽早树立目标,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比考试考个好成绩更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走入社会以后,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东西。

Q:文学在现在这个以商业为主流的社会里已经渐渐陨落了,网上也总有这样的段子:有人说自己是文艺青年的时候,大多都会回一句“你骂谁呢?”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呢?

A:别人说我是文艺青年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开玩笑:“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但这也仅仅是玩笑啦。你得把一件事做到特别好,才会发现,原来别人那么说,可能是真的在夸你。或者退一步,哪怕不是夸,有足够底气的人应该是不惧怕周遭环境影响的。

Q:文章写不好困扰着不少学生,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A:我觉得没有捷径,就是要多阅读、多练笔、多接近自然,然后就是学会沟通、学会发现美、学会快乐。这最后一点听起来很玄乎,但很重要,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跟风,陷入一些伤春悲秋的小情绪里,那其实挺消耗人的。所以学会快乐,学会从细枝末节里找到美学,这是一种强大的生存能力。

Q:在你的文学之路上,读书占据重要位置。能否谈一下你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中学时代,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习惯?

A:我从初中读寄宿起,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所以每天早上六点到八点这段时间,会读一读床头书。至于说偏好,没有很刻意,我总觉得读书就像遇人,全看心情和机缘,都是随看随扔,不会刻意去找什么特定的类型读。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好制定阅读计划。比如这一年我要读完什么,再细化到每个月每一周,没有计划的话,时间很容易白白荒废掉。

猜你喜欢
万物学会植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学会分享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