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世界

2017-05-08 14:09张璇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4期

张璇

摘要:萨宾娜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的女主角,书中展现出了萨宾娜性格中的倔强、追求独立、不受压制的一面,在萨宾娜的早期活动中,作者更倾向于将萨宾娜塑造成一个背叛的、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也是萨宾娜性格中非常宝贵的特质。本文通过对萨宾娜如何追求“轻”的个性体验,到无法逃离的萨宾娜内心世界独白,最后对萨宾娜个性的总结。

关键词:萨宾娜;女性独立;轻与重

自由选择坚强勇敢的直面生活,才有可能渡过生活中的难关。从萨宾娜面镇定、冷静、勇敢能够看出萨宾娜性格中的积极性。萨宾娜的性格中是有着非常多的积极因素的,萨宾娜表现了普通女子所不具备的坚强与刚毅,这也是萨宾娜性格中的轻与重的共存体现。

一、追求“轻”的萨宾娜

萨宾娜是一个个性反叛、追求生命体验,追求自由被压制的“轻”。萨比娜的个性来源于她的成长经历、爱情体验和生活带给她的思想感受。文章对萨宾娜经历的描写并不是依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准确把握萨宾娜的性格背叛是由于她早期的对“专横的音乐统治”的反感。由于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在同一所大学,每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广播喇叭中一直放着音乐,虽然旋律欢快,但是对于萨宾娜来说,就是一个噩梦,无论在卫生间还是在被窝里,无处躲藏的音乐从耳中进入大脑,挥之不去[1]。搅扰着萨宾娜的安宁。

萨宾娜的两次背叛,第一次是利用婚姻背叛了她的亲生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清教徒,对立体派的画非常憎恨,禁止她在花季年龄,在青春情感懵懂的年纪与同学谈恋爱,那年她十四岁。第二次背叛是在美术学院。我们把这次背叛比喻“第二个父亲”,当时还是美术学院的萨宾娜,创作灵感被现实主义禁锢,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艺术流派的作品,只能制作共产主义领袖的肖像。她热衷于毕加索的作品,追求艺术流派创作,但社会这个父亲和清教徒的亲生父亲一样埋藏他对自由艺术的追求。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人崩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压抑越强烈,越激起对未知领域的研究,萨宾娜对自由的渴望越发强烈。背叛意味着冲破世俗观念,进入未知领域。萨宾娜选择了与二流演员结婚,这段婚姻并不为两位父亲接受,只因为世人对那人的评价是怪汉子。以婚姻为标志,开始了她生活的背叛路程。

作为一名有着自由思想的艺术工作者,萨宾娜的背叛个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拒绝观看与生活,她认为拒绝等于生活,生活等于拒绝。她拒绝上街游行示威,在她眼里,上街游行也是一种一致性的秩序,她反对一切秩序,认为反对秩序就是保证了自己自由的精神追求。她拒绝软弱,也拒绝强大。弗兰茨对她的爱,在她眼里犹如鸡肋一般,没有精神的契合没有自我的存在,这使她及其反感。托马斯对她的爱过于强势,甚至略带暴力令她无所事所,更无法接受。她拒绝了一切,在她心里一切都可以放弃,都是异己的存在,是可以被抛弃的禁锢。她追求的是一种永远自由,不受压抑的“轻”。

二、无法逃离重负的萨宾娜

在错误的价值观感知下,萨宾纳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发激进与亢奋。背叛在冲破世俗制度下,又给萨宾纳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不断诱惑她继续向前走,继续背离原有的生活轨迹[2]。每一次的背叛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釋放与解脱,是罪恶的同时也是胜利。背叛带来的神秘感和刺激让她在自己思想的引导下不断向前走着,甚至为了背叛而背叛,成为萨宾娜的生活追求——从此,她走向了生活的极端。

虽然她追求背叛,逐渐走向极端,但是萨宾娜却又是讨厌极端的。她深深的明白,极端主义是一种临近破坏性的边缘形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在艺术道路上,极端主义带来的激情和诱惑都是一种走向死亡的追求。因此,在它的内心中充满了矛盾和孤单,不停的问自己:“就这样一直背叛到了尽头又能怎样呢?”一个人可以背叛自己的父母、丈夫、国家、信仰、爱情,但如果人失去了这些,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还与什么可以再背叛的东西呢?萨宾娜的背叛来源于社会和家庭压抑的重转为不断反问自己的空虚的轻,这种空虚的毫无目的的轻又转为自己思想意识的一种羁绊的重。她处在一个十字交叉路口,既无法选择接受世俗的婚姻,也无法逃离这段痛快的关系。作为凡人的萨宾娜也不能媚俗,她也渴望着异性的爱,也有女人世俗的渴望,并在生理上渴望着性爱的追求与刺激。内心充满着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渴望性爱带来的快乐和自由,另一方面内心同样受着责任的谴责和私情曝光的恐惧[3]。在私情降温后,她还会渴望家庭的温馨。

为了逃离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她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城市,最后到了美国。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她没有家园,也体验不到真正的爱情。她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无休止的背叛让她越来越孤独。

萨宾娜也要自己柔软的一面,小说中最后部分写到,当她怀念起过去的家乡,幻想温馨的画面时,不止一次潸然泪下。有的学者把这种感情成为乡愁,但乡愁是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种怀念情绪。当这样美好的情绪与萨宾娜的背叛交织与一体时,好比将贞洁与放荡放在一起。让人不禁怀疑她的乡愁是够真实。笔者认为,这种换年的情绪是源于空虚的心灵寄托没有了存放的位置。当萨宾娜到了美国以后,看到了墓碑上死者的名字,乡愁更浓,将她拽入对弗兰茨的怀念中,还念那种曾经在他眼中看来是漫不经心的对待,怀念那平静温馨的一幕幕。她想到,当她有一天离开世界,要将骨灰洒向空中,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三、从昆德拉角度剖析萨宾娜性格形成因素

昆德拉哲思对生命的追求通过小说中主人公萨宾娜的描写而释放,从萨宾娜的的人物性格塑造上体现昆德拉“轻与重”的辩证观念。在萨宾娜的生活中常常伴有焦虑的情绪,也常常体现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4]。萨宾娜这种担忧与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萨宾娜内心当中的期待与欲望得不到释放有关系。在结婚之前,萨宾娜接受过艺术教育,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特征的文艺女性,她对婚姻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渴望,萨宾娜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内心中的孤独,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萨宾娜常常面对着自己的孤独而感到莫名的伤感。也正是这种原因,萨宾娜原生家庭中的压抑情绪无处释放。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城市,不断的背叛,却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

萨宾娜在婚后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同时由于别人对萨宾娜的冷漠与攻击,使萨宾娜变成一个孤独的、忧郁的、敏感的女人,萨宾娜潜意识里的背叛精神不断释放,在面对强权社会的种种压迫,萨宾娜既不能选择逃离也不愿接受,这也正是萨宾娜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最后,萨宾娜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并通过酒精的作用缓解内心的压抑与矛盾心理。一方面本我并没有战胜超我,因此萨宾娜并没有获得过快乐,另一方面超我也并没有超越过本我使萨宾娜安于现状,因此在这种矛盾纠结中萨宾娜的人物性格塑造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四、结论

综上说述,萨宾娜看起来独立、背叛的性格隐藏着“轻与重”的媚俗法则。昆德拉对于萨宾娜的描写是自己内心的呐喊。

参考文献:

[1]郭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世界——昆德拉笔下两个女性探寻自我存在的人生体验[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77-79.

[2]黄璐.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探究——以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J].戏剧之家,2014,09:381-382.

[3]杨靖.“他者”的意识重建——《倾城之恋》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世界观的演变历程[J].名作欣赏,2016,32:50-51+133.

[4]舒美芹.女性视角下的存在之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