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17-05-10 21:24谭秀琼
南北桥 2017年8期
关键词:知识储备

谭秀琼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必然要求,只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和智慧水平,完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动质疑 问题难度 表征问题 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83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更加深入,对学生的形式思维能力有了具体要求,学生是否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到今后的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要求增强学生的主动质疑和问题探究意识,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较高的学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走出传统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发展综合素养。笔者认为,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数学课堂上的问题基本都是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学生只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问题解决,没有主动参与意识,不会提出问题,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学生自觉找到问题,产生好奇心,愿意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这是能力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意识呢?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提出问题。一方面,情境的设置要生动形象,不能是问题的直接呈现,而是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独立发觉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情境尽可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与生活联系越密切越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质疑需求。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成熟,已經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优势,使情境符合学生的阶段水平。例如,在学习概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抽奖的情境,一开始以简单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黑箱子中有黑色球3个,黄色球3个,白色球三个,小红随机从黑箱子中拿出一个球,拿到黑色球的概率是多少?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质疑,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转换问题,拿到黄色球的概率是多少?可见,情境的设置对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发展有较大帮助。第二,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要求教师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受其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影响,教师如果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就会激发激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甚至质疑教师的答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师注意问题难度的设置

只有难度适宜的问题才有助于学生高效完成任务,解决难题,获得成就感,产生自信心,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学习受挫,对问题解决产生排斥心理,就不利于后续的问题解决。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距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教师不能总是以中间学生的水平为教学依据,设计问题,这样后面的学生和先进生都无法得到合适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层次性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水平的学生都顺利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获得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对于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学生一般都能熟练掌握,但是在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教师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面向后进生的基础题型就是定理的直接运用,不需要条件的转换,但是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要设置较高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面对挑战,满足学生的问题解决需求。例如,可以设置综合类题型,在求证全等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前的学习基础,利用平行直线的定理进行条件转化,以此达到问题解决。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数学课上的问题一般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具有完整的问题给定信息,和结果状态,也能够明确其中的障碍,可以通过定理或者原理、规律找到合适准确的问题解决方法和途径,我们准确表征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是把问题的条件项和初始状态进行转化,以另一种形式灵活呈现问题,使问题得到简化或者更加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典型示范,直接展示问题表征的方法。例如,关于路程问题,很多学生都很头疼,相遇后者追赶问题在脑海中进行表征和想象很容易混乱,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图,把复杂的路程问题简化为线段,以箭头表示方向,有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表征过程进行指导,还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专门练习,或者画草图,或者学生创新表征方法,都能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思路的外化,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快速发展。

四、学生的知识储备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问题解决实际上就是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之后,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知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没有知识做铺垫,学生不仅无法正确理解问题,而且也不能发现问题的障碍,更别提运用理论来推理论证。第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对知识进行检查和复习,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一些概念和定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和辨析,例如,关于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直线是平行线,前提条件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扎实,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差错。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稳固的知识联系,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不难发现,初中数学知识是一个大的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三角形全等需要运用到三角形的定理和平行线的一些性质,因此要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必须善于融会贯通,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变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对概念的把握。变式就是关于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使部分无关特征进行变化,使学生能够发现概念的本质性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更加从容。例如,关于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三线交点会有三个不同的点,但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外面,学生在画高线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差错,不利于知识的稳固,教师要提供不同的钝角三角形变式,训练学生对高线概念的掌握,再通过和中线、角平分线的对比,增强知识的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要考虑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在扎实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技巧和方法。

猜你喜欢
知识储备
探索高校翻译写作学教学
提升记者新闻敏感度的方法探讨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读后续写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