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017-05-10 20:18尹丽丽
速读·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审美性人文性

尹丽丽

摘 要:唐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其中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璀璨的明珠,唐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小学唐诗教学在中学课堂面临困境,所以唐诗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唐诗教学;经典性;人文性;审美性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唐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所以唐诗教学也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今的唐诗教学却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师生缺乏情感交流与互动

古人云诗言志,诗词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教师能不能以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是一堂诗词鉴赏课是否成功的标志。但是我们唐诗教学的课堂现阶段大部分仍以教师的解读为主,大量存在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老师讲,学生听。日复一日,堂堂如此。老师费劲,学生厌倦,课堂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课堂上的一切失败和混乱的根源,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忘却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的舞台。”师生互动合作的融洽氛围,生生互动合作自主轻松,是检验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诗词课堂应是心灵碰撞的课堂,应是激情洋溢的课堂。教师以情动生,学生以情论诗,师生互动交流,才会实现优质课堂。

二、课堂缺乏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缺乏会导致失败的课堂,那何为教学艺术?笔者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彰显教师个性展现教师智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它的具体表现为,教师遵循教学原则和美育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体现教师独特个性的教学活动。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可千篇一律。不少老师备课依赖教参,上课依赖多媒体,作业依赖参考答案。教学缺乏教学艺术,教学方式落后。教学重文本翻译轻师生朗读,重视分析手法轻意境感受。唐诗教学最常见的流程就是:作者简介、字词分析、思想内容分析。不分诗人不分作品都采用这种方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即便这种方式再好也耐不住机械重复,更不消说这种方式本身就有不足。如果诗词课堂只能这般,学生心中尚存的对诗歌朦胧的追求都会被抹杀掉。有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唐诗教学的意义,把唐诗教学当成文言文课来上,然而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阅读经验不丰富,鉴赏水平尚未达到自学的程度,仅仅只是按照文言文的讲解思路来讲解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解读诗词内容和情感。例如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如果教师不做任何阅读指导,仅靠一些文言知识的讲解,这对目前缺乏人生经验的中学生而言着实太难。学生或许能感受出花月之美,但如何能感受出作者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叹,如何感受出大唐时代之音的回响呢?

而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唐诗的教学的理论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必须钻研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作为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唐诗宋词在精神的熏陶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需要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其次,唐诗教学的理论研究,能够推动并指导诗词教学。对于古典诗词而言,只有研究透它们的理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其意蕴,展现在学生面前。

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创造性的教学思路;要善于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唐诗教学要凸显经典性

唐诗浩如烟海,诗人群星璀璨,唐诗达到我国古代文学难以企及的高峰,唐代真正属于诗的时代,是歌者的时代,从帝王到平民,从闺中少妇到沙场男儿,从风流飘逸的文人雅士到街市垄亩的贩夫走卒,无不具有歌吟的天赋。唐诗名家名作林立,为历代人民所喜爱,从上层到市井,从老妪到儿童,从士子到田夫都能或多或少地吟诵。因此,唐诗超越时代的经典性和耳熟能详的大众化为我们唐诗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文化基础。

在唐诗教学中,要讲出唐诗的博大精深、熠熠风采,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和亮点。在对唐诗做概貌式或全景式描述的同时,可重点讲经典作家作品。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时期各有特色,初唐可讲“四杰”和陈子昂的作品,盛唐可讲王维、孟浩然、高岑、李白、杜甫的作品,中唐可讲元白、韩柳、李贺的作品,晚唐可讲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的作品。要重点系统性地对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深挖细品,讲出深度,让学生全面而又深刻理解唐诗的精神魅力和美学意蕴。

四、唐诗教学要凸显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唐诗文字绚烂、意蕴深厚,洋溢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精神、气质、品格、感情和高尚的意趣,是在唐诗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唐诗经典华章为依托,重点揭示、发掘包蕴于诗歌中的激动人心的民族思想、文化内质及其现代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品味唐诗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经过100多年的开疆拓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上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唐代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所表现出来的主题,诸如忧国忧民、匡时济世、针砭时弊、关心民瘼、抨击暴虐、抵御外侮、力除腐败、崇尚廉明、反对守旧、要求变革、追求富强康乐、向往和平幸福、力戒因循苟安、坚持自强不息、热爱真理、赞扬正直善良的品德、歌颂祖国的名山勝水、抒发纯真的乡情亲情友情、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捐躯报国、舍生取义等,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历史沉淀出来的古代优秀的文化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以此对中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唐诗教学要处处彰显唐诗的人文精神关怀,充分挖掘唐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激化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唐诗教学要凸显审美性

唐诗是我国古代最有价值的艺术形式之一。唐诗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可以调动起人们的鉴赏欲望,而鉴赏中的想象、记忆、联想、思维、情感等众多心理能力的运用,则提升人的审美意识.人具有人生审美意识,就要确证和实现自身意义及个性的最高生命追求,懂得艺术而精致的生活.这种意识在唐诗中有着深切的体现.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让人看到空山深林傍晚时的幽静景色,领略大自然的绚烂美丽如画景色。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风满地石乱走”诗句中,边疆大漠的雪夜风吼、飞沙走石却成为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美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更是让人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唐代的酒杯装满了淋漓酣畅的唐代精神,唐代的明月映照出宁静澄澈的诗人心灵;大漠边关,葡萄美酒,醉卧沙场,把一天迷蒙的风雪幻化成千树万树的梨花;山野田园,绿树村边,把酒桑麻徜徉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诗意境界中。唐诗是我国古代最精美的艺术样式之一,内容丰厚,形式优美,蕴涵深刻哲理,有着无穷的阐释力和感染力。在唐诗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作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唐诗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含蓄美,能诱发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意象的整体意象,让学生随着朗诵进入诗境,领悟诗歌意蕴,调动自身的联想与想象,融入自身感受,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契合与感应,有助于中学生审美意象的产生。

唐诗教学对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识层面上讲,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实用层面上讲,它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审视和体验,因此,唐诗教学的改革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唐诗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古典诗词演讲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4]袁行霈.古典诗词的情趣的陶冶[J].中国大学教学,1996.2.

[5]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猜你喜欢
审美性人文性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美学视角下的春节联欢晚会浅析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