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的文化力量

2017-05-11 05:58
当代陕西 2017年4期
关键词:陕西文化

◎文/华 新(本刊记者)

追赶超越的文化力量

◎文/华 新(本刊记者)

延安宝塔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

2月3日,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以及刘小燕、梁桂、徐新荣、王永康、姜锋等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体调研了碑林文化街区和黄帝陵文化景区规划建设。

在春节收假后的第一天,省委书记带队、7位省级领导一起参加——这个特殊的时间安排和少见的调研阵容,彰显了省委对推动文化自信的坚定态度。

在当天的调研座谈中,娄勤俭一如既往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陕西担当。他从守护黄帝陵和碑林等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谈起,要求全省要站在“秦岭之巅”看陕西,放眼全球和全国审视我省的文化优势,用好独特文化资源、打造独有文化品牌,突出传统符号,用好现代元素,做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为坚定文化自信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要求陕西“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省委、省政府精心布局谋篇,切实运笔泼墨,率先制定文化自信实施意见,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加速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接连举办国家级和国际性艺术盛会,决心在文化自信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主动站位

众所周知,陕西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决定性作用,一直有中华历史文化“心脏”、中国传统文化“故乡”、中华文明“根系”等多种比喻。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丰厚。半坡人的刀耕火种、西周的礼乐文化、大秦帝国的国家制度、汉唐盛世的文明远播、宋代的关学思想等,都在陕西发生、建立和传播,陕西文化脉络里彰显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的精神追求和丰赡深邃的哲学思想。

陕西红色文化成熟厚重。全省保存着2000多处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存,特别是延安宝塔山、杨家岭、西安事变纪念馆、照金革命根据地等,它们是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这一中国革命的圣地,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铸就了中国革命光照千秋的精神标识,至今仍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陕西地域文化交相辉映。西岳华山之险峻,太白山杜鹃之绚丽,黄河湿地之秀美,汉水流域之宛转,毛乌素沙漠之辽远,尽显陕西山河地理的色彩斑斓,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鲜明的地域文化。陕西文化集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南国水乡文化于一体,兼中国南北文化于一身,灵秀的陕南楚巫文化、醇厚的关中儒家文化、壮美的陕北高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完美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

正是站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自信”,要求陕西“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他说:“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总书记还要求,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远古历史、上千年建都史和伟大革命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省委立足优势,主动站位,决心在文化自信上登上高地、站到潮头。2016年10月,省委正式提出:“努力使陕西坚定文化自信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陕西文化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陕西在文化自信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目标定位,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同。去年,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形成的《文化陕西宣言》说:“这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重托,更是文化的担当。”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勇于担当

在国家战略中,陕西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使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扎实”之一,就是“扎实加强文化建设”。

肩负重任,陕西不断强化文化担当。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文化自信工作的部署和推进,省委书记娄勤俭频繁进行专题调研,分别与文艺界、新闻界、理论界座谈,反复就陕西文化自信的责任、目标和路径统一思想,提出思路。他一再强调:“陕西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勇挑重担、有所作为,为坚定文化自信作出陕西应有贡献。”

历经6个多月的调研、论证、修改,2016年10月,省委正式出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见》,提出了“走在全国前列”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据省委宣传部领导介绍,这个《意见》,是全国第一份专门关于文化自信的文件,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意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抓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找文化自信根脉,深入挖掘利用陕西丰厚的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提升文化对外影响力,努力使陕西坚定文化自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与《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见》配套,我省去年还密集出台繁荣发展文艺《实施意见》、“十三五”时期陕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最近,加快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也即将出台。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奋力作为

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后稷教民稼穑,到杨凌农科城新物种的诞生;从传说中的“轩辕造车”,到今天风驰电掣的“长安号”……

陕西文化,富含的自我传承和不断超越精神,正持续释放激励效应。

近年来,我省围绕“追赶超越”,狠抓“五个扎实”,在各个方面力争上游,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实现大步跨越。其中,生机勃勃的陕西文化事业,超越自我,抢占高点,加速陕西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为发展增添软实力,更为追赶超越凝神聚力。

——文化升级提振赶超信心。两年来,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再度彰显陕西的红色基因,激励陕西走好今天追赶超越的“长征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办,全国优秀艺术创作成果在陕西汇聚交流,用艺术启迪民心、凝聚正气;央视春节晚会(西安分会场)、元宵晚会(西安分会场)和中秋晚会,向世界展示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陕西新形象;“国风·秦韵”“繁荣秦腔”等文艺工程,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魅力。

——产业转型深化发展内涵。去年,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做大数量、提高质量、扩充增量,加快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了文化产业从“投资型向效能型、泛文化向专业化、集聚向集群、社会效益突出向双效统一”的转型升级。特别是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扩展,文化创意的兴起,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直接起到了文化为民、文化富民的作用。

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712亿元,在GDP占比提 高 到 3.7%;完成投 资1464.15亿元,同比增长55.1%,拉动陕西投资增长2.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功能日益显现。

——文艺繁荣讲好“陕西故事”。我省文艺界“瞄准文化新高地,攀登艺术新高峰”。去年,话剧《白鹿原》《麻醉师》,舞剧《丝绸之路》,秦腔《家园》,花鼓戏《带灯》,杂技剧《文成公主》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大型党史纪录片《重生》、电视剧《长征大会师》、电影《遵义会议》等作品在央视及全国院线推出。贾平凹的《极花》等5部作品在《人民文学》等重点刊物发表,陈彦的《装台》荣登“中国好书”榜首,《魂:延安精神的力量与时代价值》等列入中宣部、中组部推荐阅读书目。65种图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12种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分列全国第五、第四,其中红色主题出版数量居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全年电视剧备案45部、1663集,生产总量16部、651集,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陕西影视”逐步成为影视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惠民文化凝聚百姓心劲。近两年,我省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先后为13626个农家书屋进行图书补充更新,政府购买有线电视23万户。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270座,约每14万人一座,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两年间,陕西好戏连台。据统计,全年有500多台高品质演出在陕举行,观演人次达到60多万人,突破历史记录。除了丝路艺术节、丝路电影节、中国艺术节等国家级文化活动外,西安国际音乐节、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夏令营、陕西舞蹈荷花奖大赛等各种带有惠民性质的文艺活动接连上演,在丰富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陕西现代、时尚的风采。

可以说,活力四射的陕西文化事业,正在为陕西添加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实力,为陕西注入追赶超越的动力和动能。

(责任编辑 曹惠聪)

猜你喜欢
陕西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陕菜翻“盘”——舌尖上的陕西已经“炒热”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