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彭湃任海丰县劝学所所长期间的贡献

2017-05-11 07:15郑向东
党史文苑 2017年8期
关键词:彭湃马克思主义

郑向东

[摘要]彭湃在任海丰县劝学所所长期间,邀请了一批早期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到海丰担任各学校校长和教员,有力地推动海丰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彭湃等人移风易俗,举办春节敬老联欢大会,树立新风尚;反对陈规陋习,与顽固派“护墙”运动作斗争;举办“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运用各种机会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使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全县各校开展起来。

[关键词]彭湃 劝学所 马克思主义

1921年5月,彭湃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6月末,他在家乡海丰县城幼石街“马氏少宗”后座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向工农群众宣传社会主义,吸引知识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7月30日,彭湃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亲自撰写了《劳动者同情会的缘起》一文。文章指出:“贫民阶级对于现在教育,早无丝毫享受的机会了!今日的教育,不是图平民福利的教育,乃是专教资本家官僚一班掠夺阶级的教育!”感慨教育与贫民分离如此严重。“教育的缺陷到了这个地方,特组织劳动者同情会,表同情于劳动者”,与劳动者“协力工作,互相扶助,交换智识,以促成教育和贫民相接近,庶社会的革新,有些希望!”[1]p1-2这是彭湃期望改革旧教育制度的宣言,从教育入手,实现社会革命。

民国初年,地方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仍然延续清朝末年的设置。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学校管理事务日益繁重,原来府州县的学官已不能适应新式教育的发展,“劝学所之设,始于直隶学务处,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2]p169。1905年,严修奏请袁世凯在直隶设立劝学所,专管州县教育。1906年,严修升任学部侍郎,参与制定《劝学所章程》,“通行全国,即修呈订原章也”[3]p3358。直隶经验被推向全国,由此劝学所成为府州县的新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1915年12月15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劝学所章程》规定:每县均得设置劝学所,其职能是辅佐县知事办理一县教育行政事宜,设所长一人,劝学员二至四人,在必要时可以设置临时劝学员。劝学所历经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1922年才被教育局所取代,存续了18年。

1921年8月9日,海丰县劝学所所长陈崇岳“以事繁不克兼顾本邑学务,向县署辞职,所中事务由所员陈壮南君代理”[4]。8月12日,海丰县学生联合总会郑志云、陈家修等人到县署请愿,要求任命彭湃为劝学所所长。当时,教育部公布的《劝学所章程》,对劝学所所长的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第四条: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充劝学所所长:一、曾任地方教育事务五年以上者;二、曾任高等小学校校长三年以上者;三、曾在师范学校毕业,任教育职务一年以上者。”[5]p287彭湃刚从日本留学回来,显然不具备任劝学所所长的资格,所以刚当选的海丰第一位民选县长翁桂清借口需要由省教育委员会决定,并要求学联会向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提建议。学联会即电呈陈炯明。

陈炯明是海丰县人。护法运动时期,陈炯明組建援闽粤军,在福建以漳州为中心建立26个县的“闽南护法区”,实行新政,推广社会新建设。陈炯明重视教育,聘请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广州教育家、华南地区社会主义者同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组织[6])领袖梁冰弦主持护法区教育,提出“一乡一校”口号,推行普及教育。1920年8月,陈炯明率援闽粤军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孙中山任命为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1920年12月25日,陈炯明邀请陈独秀出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广东教育,厉行革新。陈独秀向陈炯明提出任教育委员长的三个条件:“一、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二、以广东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充教育经费;三、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之学说作同一趋势。”[7]p109陈炯明皆一一答应。

海丰县是陈炯明的家乡和发祥地,他要建设为模范县,也想革新社会教育。陈炯明亲信林晋亭、马育航遂通知彭湃到广州面见陈炯明。彭湃向这些“要人巨公”宣传社会主义,“镇日里只向人解说社会主义是主张共产不是主张均产,是主张自由恋爱不是主张共妻”[8]p104。陈炯明与时为中共中央局书记、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陈独秀都支持彭湃,所以县长翁桂清就委任彭湃为海丰县劝学所所长。1921年10月1日,彭湃就职。彭湃就职以后,以劝学所为平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树立新风尚,宣传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海丰县教育事业,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海丰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一、聘请进步人士任海丰各学校的校长和教员

彭湃任劝学所所长后,邀请一批有新思想人士到劝学所工作,包括陈魁亚、郑志云、林甦、林晓初(林甦胞兄)、林俊才、周大林等人。聘请黄霖生、黎樾廷、杨嗣震、李春涛、陈卓凡、陈淑娟等进步人士到海丰担纲校长或教员,弃旧图新,锐意改革,有力推动了海丰县的教育事业。“全县学生都有一种蓬蓬勃勃向上的朝气,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全县各校中开展起来。”[9]p155

彭湃聘请黎樾廷任陆安师范学校校长。黎樾廷是广东东莞人,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受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影响,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了五四运动,毕业后回广东,协助陈独秀,与北京大学同学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重新组建广东共产党组织,是早期中共党员。时任广东省教育委员长的陈独秀委派黎樾廷到东莞中学任校长,传播科学民主新思想。1921年底,黎樾廷再次受组织委派赴海陆丰,出任海丰县陆安师范学校校长,协助彭湃开展教育革新运动。

彭湃聘请杨嗣震任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在日本留学期间,杨嗣震与彭湃、李春涛、陈卓凡、彭泽等人合住在一家叫做“松叶馆”的公寓。1920年,他们一起组织进步团体“赤心社”,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研究十月革命问题,听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的演讲。1921年秋回国前,杨嗣震由施存统介绍,加入共产党。杨嗣震任海丰县第一高小校长,还兼教英语课。在学校里,杨嗣震利用周会、朝会对师生们讲话,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组织全校师生举行1922年“五一”节大游行,开展“赤化”宣传活动[10]。

彭湃聘请李春涛任海丰县第一高小教务长兼语文教师,共同实现他们早年的宿愿,从教育入手,促进社会变革。李春涛是广东潮州人,与彭湃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同班同学。李春涛与彭湃、杨嗣震等人一起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建设者同盟”的活动,在中国留学生中发起组织成立“赤心社”,学习俄国十月革命,多次听早稻田大学进步教授川菊荣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专题演讲以及河上肇的讲课。在第一高小任教时,李春涛大刀阔斧地砍去语文课中的陈腐内容,从《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中选取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等人的文章作补充教材,向学生传输进步思想,很受学生的欢迎。李春涛上课十分生动,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把理论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学生听得精神振奋,很多其他班的学生也跑过来听,常常是课堂里坐不下,窗口门边也围聚多人,一直站着听到下课,秩序井然[11]。

彭湃还聘请黄霖生为工读学校校长。黄霖生是广东台山人,与彭湃同时间留学日本。同时还聘请陈淑娟任女子高等小学校长。

彭湃既是劝学所所长,还兼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的教员,负责理科和图画课教学。彭湃利用讲课机会介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宣传革命道理,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革命思想。在上《蝗虫与稻》一课讲到虫对水稻造成的灾害时,彭湃说:“蝗虫就是地主阶级,也就是剥削阶级,稻就是工农群众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稻不能繁茂生长,是遭蝗虫的侵蚀,工农群众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能抬起头来过愉快的生活,是遭到地主阶级直接和间接的剥削所致。我们要使水韬繁茂生长,必须要有杀虫药来扑灭蝗虫的滋生。工农群众和广大劳动人民,要过愉快幸福的生活,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剥削阶级。”彭湃生动巧妙的比喻,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彭湃善于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在一次上图画课,彭湃在黑板作画,只有一划一钩,然后让学生们猜一猜画什么。班里最诙谐的学生林道文回答说:“这是拾猪粪的工具(猪屎耙)。”彭湃说:“不对,不对,这是那贵族资产阶级高等绅士们手上经常拿着、鞭打我们阶级兄弟劳苦大众的‘示特(手杖),拿着这种东西的人,就是我们要打倒的敌人。”他继续画一位老人,胡子很长,又叫同学们猜一猜。同学们说:“这是外国老人。”他说:“不错,他叫什么姓名?”同学们猜不出是谁。他说:“这就是我经常向你们介绍的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接着,他又讲了一段马克思的革命历史[9]p129。彭湃注意把革命宣传喻于教学活动中。有一次,彭湃、郑志云、林道文等人在海城城隍庙的戏台上演白话戏《缩影》,描写旧社会农民在地主阶级压迫剥削下,过着非人的生活,只有起来革命才是出路的故事。控诉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日夜劳苦,也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只有联合起来干革命[9]p157-158。

二、移风易俗,举办敬老联欢大会,树立新风尚

彭湃任劝学所所长(1922年1月3日改为教育局,任局长)时,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在自己的办公室挂着两幅他自己画的像,一幅是马克思,还有一幅是巴枯宁(或者克鲁泡特金)”[9]p124。彭湃能画出非常生动传神的画像,“他经常以毛笔浓墨汁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像,挂在教育局正厅或学校的礼堂,又快又好,惟妙惟肖”[9]p129。

在给学生上课时,彭湃要求学生破除封建礼俗。第一堂课,学生照例起立向他行礼,彭湃马上摆手制止,叫学生们以后不用这种旧礼俗;学生们按旧俗称呼老师叫“先生”,或者称他“彭局长”,彭湃不同意,吩咐学生叫他“湃兄”“湃弟”或“老彭”,最好是“同学”“同志”。彭湃每次上课,“或坐在讲台的脚踏板上,或坐在同学的座位上,与同学打成一片,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亲密无间,同学对他十二分的钦佩和敬仰”[9]p128。

彭湃还从自己做起,破除千年旧俗,树立一代新风。1921年5月,彭湃祖母去世时,因为祖父彭藩是海丰县首富人士,彭湃从日本留学回来,家里已办好一切丧事,丧葬礼俗全都按照既定安排,“功德”做了七天七夜,参加葬礼的人很多,彭家大摆宴席,场面十分热闹。到了11月彭藩去世时,彭湃已任劝学所所长,他不準家人披麻戴孝,只挂乌纱,送殡的人很多,“谢礼时只在林祖祠里开茶会,没有设宴席,对比他祖母逝世时,有天壤之别,一时人言啧啧,彭湃置若罔闻,他大胆独创,破除千年旧俗”[9]p132。

“劝学所”改称“教育局”的那一天,教育局在龙津溪畔莱圩埔举行第二届全县运动会。在筹备过程中,筹委会设置了宣传股、布置股等组织,彭湃亲自负责宣传,第一高等小学体育教师何伯衡负责布置,余汉存和林道文、陈舜仪等人是布置干事。会场设有司令台,周围以杉木搭成几层座楼,规模颇大。参加此次比赛的学生很多,盛极一时。这次运动会提高了海丰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对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新认识[9]p129。

1922年春节,彭湃在教育局举办敬老同乐会,凡年满60岁的老人,不论男女贫富、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人,都请到教育局聚餐联欢,当时有1000多人参加,济济一堂,年龄最大的是96岁的林世香先生。这次敬老联欢大会对推动全社会不分身份、普遍敬老有着倡导意义。

三、反对陈规陋习,与顽固派“护墙”运动作斗争

时任教育局长的彭湃,把封建神产、公产的收入都作为教育经费。当时教育局曾发出通告,面向社会招投承批出租这些公产。有两个靠承批捐税发财致富的捐棍来找彭湃,一个叫黄月,一个叫马定。这个马定,诨号叫“食蛤定”,他们企图找彭湃拉关系攀私情,照顾给他们承租。彭湃办事廉明,不徇私情,十分嫉恶这些靠私办事的人。彭湃叫他们在客厅里坐,他自己走进后屋,把门关上,拿起纸笔,从门缝里把这两个捐棍的丑恶面貌描绘出来,以表示对“走后门”的捐棍的批判[9]p157-158。彭湃这种公正清廉做法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921年12月19日通过的《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广东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陈炯明为将家乡海丰建成广东省模范县,于1922年2月授意海丰县议会通过拆城案。为了避免耆绅顽固派的反对,“2月8日,县议员彭汉垣提出本邑拆城案,全体议员通过”。彭湃赞成拆城并建议利用城砖扩充校舍,发展海丰教育事业。但是,海丰顽固派发起护城运动,由“马成丰号”的资本家马宝良提议,抬出陈裕珂为头子,送给陈裕珂“力保丰城”的大牌匾,成立“保城会”,保护海丰旧城。陈裕珂有三个儿子,长子陈月波在香港做投机买卖,次子陈达生在广州任省公路局局长,三子陈伯华在广州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保城顽固势力认为,城墙关系海丰的地理风水,海丰无城对全海丰大为不利。“那座城池,是全县龙气所在的地方,那可拆弃呢?若是拆了,不但是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连地方都不兴旺了!”[12]p21彭湃组织力量在《新海丰》等杂志上讲道理,与反对拆墙的人进行辩论,指出拆墙有很多利益:“(一)城址的作用……若拆将下来,那片地方,可以建筑屋店、马路,开设市场,摆卖杂物,或是栽种植物,也无不可,而此时我们的生活机关,也可以大大发展了。(二)交通便利。我们往来,每为一座蠢笨城墙所碍阻的不知几多了!若能除去阻碍的东西,不但我们来往容易一点,就如货物的输出运入,可省时间运费,实在是便利得很。(三)贸易繁盛。城墙拆除,既没阻碍的东西,则实业必然发达;实业发达,则贸易就从不知不觉中繁盛起来咯!(四)城石作用。城墙拆下的砖石可以供建筑品,价值是很厚的。”[13]陈裕珂派人向县长翁桂清交涉无结果,深感没面子,就写信给三个儿子,表示“海丰拆城之日,即汝辈奔丧之时”,誓与海丰城墙共存亡。“护城会”将矛头直指赞成拆城并建议利用城砖扩充校舍的彭湃。陈月波返回海丰县,纠集东笏陈族一群无赖烂仔,于2月2日蜂拥至县教育局,企图行凶殴毙彭湃。所幸彭湃由后门出走,经产科学校返回家。陈月波等人捣毁教育局办公室后,又蜂拥至县署,武力威吓翁桂清撤除彭湃职务。翁桂清在暴力压迫下不得不屈从,但又怕舆论反对,为了顾全彭湃的面子,虽然彭湃未提出辞职,翁桂清却滑稽地于9日发出“准予辞职”的公文。当时海丰知识分子对这件事很不平,因摄于陈裕珂、陈月波恶势力,敢怒不教言,仅由海丰县学生联合会提出抗议。深陷“拆墙案”漩涡的彭湃不得不出逃,经汕头到香港暂避风头。陈炯明、马育航得知彭湃境况,派人召彭湃到广州。受到陈炯明的支持,彭湃又得以重返海丰续任教育局局长[9]p156。

四、举办“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宣传新思想

1922年5月1日,彭湃与杨嗣震、李春涛等,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员、学生“五一”集会大游行。“五一”这一天,天空一直下雨,参加游行的师生先集中在礼堂开纪念会。先由第一高小校长杨嗣震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由来和召开纪念会的意义;后由李春涛发表演讲,号召学生为谋取人類幸福生活而斗争;最后由陆安师范学校廖镇结合五四运动纪念指出“救国运动”的意义。开完会,雨还未停,女子高等小学校长兼音乐教师陈淑娟教大家唱革命歌曲《劳动节歌》,这首歌由彭湃、杨嗣震、李春涛三人一起作词作曲。等到雨停,师生们列队游行,体壮个高的学生余汉存高擎红底黄字的“赤化”大旗做前导,彭湃、杨嗣震、李春涛、陈淑娟等老师率队紧跟在后。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支小纸旗,旗上写着“劳工神圣”“八小时工作制”等标语口号。游行队伍一边高呼“劳工神圣”的口号,一边唱着《劳动节歌》。游行队伍不断派发传单,传单明白宣称:“学生虽然现在机会好,得在学校读书。可是一毕了业,跑进社会里头,依然要和别人一样似的感着生活困难。所以今日的学生,就是他日劳动者后备队,无产者的候补员。”游行中天下起大雨,可没有一人离队,歌声越唱越嘹亮,游行人员情绪更加亢奋。

然而,令彭湃始料未及的是,5月8日,海丰《陆安日报》刊出《借教育以宣传主义之谬妄》《铜喇叭可以休矣》等文,矛头直指彭湃在海丰实行“共产公妻”。陈炯明给县长翁桂清去电,示意“彭湃如果不职,可另择能委任”[12]p97,彭湃于9日被免去教育局局长职务。○

参考文献:

[1]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严修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90.

[3]赵尔翼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陆安大事记[J].陆安日刊,增刊,1921(8).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沈海波.试论社会主义者同盟[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1).

[7]朱洪.陈独秀风雨人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8]叶佐能.彭湃研究史料(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9]刘林松,蔡洛等.回忆彭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陈恩明,黄学威.革命青年的先驱:杨嗣震[J].广东青运史资料与研究,1984(6).

[11]胡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2]海陆丰革命史料(1920-1927)(第1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13]新海丰[J].第1卷第1号.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彭湃马克思主义
为解放农民甘当“败家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征文启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彭湃入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