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旨趣探析

2017-05-11 17:43潘胜楠陈富国
党史文苑 2017年8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习近平

潘胜楠+陈富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攻坚克难,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追求。本文拟从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三个层面,解读其理论旨趣。

[关键词]习近平 国家治理 理论旨趣

在国家治理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以及怎么建设”和“实现什么样的治理以及怎样治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论断和观点,这一系列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涉及一个“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六大建设”“七大领域”“十大能力”,为新时期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需求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旨趣——坚实的哲学基础、鲜明的价值取向、明晰的目標追求。深刻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旨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把握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取向,更好地实现治国理政思想的目标追求,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实践中将这一思想理论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具有科学而坚实的哲学基础,闪耀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自觉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引我们改造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深刻探析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思想武器。

1.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历史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p601唯物史观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对指导实践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人民新的期待、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基于对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精准地掌握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正确的治国理政思想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开展。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为社会发展规律的形成提供了孕育母体,任何发展规律都是在人类历代的实践劳动中生成和发轫的,可以说物质生产劳动决定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正视生产力的作用,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生产高于一切的标准,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就坚持了生产高于一切的标准,总书记认为唯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此外,总书记在坚持生产的同时还特别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近年来,新一代党政领导班子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对如何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如何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深化和详细指示,先后提出并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和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思想。这些关于促进社会进步的上层建筑是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正确认识,势必会爆发出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2.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系统是普遍联系中的系统,是联系的一种存在形态[2]p60。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不仅要搞清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还要搞清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从而弄清楚系统在整体上呈现的新的属性和功能。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中的“五位一体”布局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准备,没有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就会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他方面的建设就会失去依靠力量;政治建设为国泰民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其他方面的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没有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就会缺乏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社会建设为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完善的社会服务,没有社会建设,其他方面的建设就会失去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又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维护完好的自然环境,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整个社会就会丧失必要的物质资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由此可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统一于中国发展之下的五个因素,每一个因素的发展与变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发展与变动,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p105。这说明二者是一个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具体行动中需要我们自觉运用整体的方法论原理去认识和把握。前者规定了中国特色制度模式选择的根本方向,后者规定了其具体形成路径,二者共同推进了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变迁和完善,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会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就不会有建设特色中国的坚定脚步;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施就不能为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现实支撑,也不会为制度模式朝向更好方向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总之,只有制度和实践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方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实践需求,回应了群众呼声,体现了社会要求,蕴涵着科学的价值取向。纵观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来源、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以人的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了其所有思想和内容。以人为本是习近平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基本价值态度,贯穿于习近平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深刻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明确价值追求,更有效地回应广大人民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呼声。

实现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这个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也始终被中国共产党所信奉,贯穿于党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整个过程中。早在2012年7月,习近平就曾指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出发的根本工作路线。他还指出,百姓之事无小事,百姓的小事就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虽然习近平关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指涉了社會发展的方方面面,包含了众多领域和繁多任务,但这其中最根本的主题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黎民百姓的幸福安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总书记一直秉持的敬民和爱民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其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鲜明特色,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其根本立场,密切联系群众是其根本工作方法,人民福祉是其根本价值尺度。拿“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到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首位,把实现涉及更广大人民的、更均衡的、更协调的小康当做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深深地体现了习近平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全面深化改革以当前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大刀阔斧地谋划思路、制定措施,致力于为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扫清障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依法治国更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强调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法治文明社会,使人民权利真正得到保障和维护。全面从严治党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使广大党员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喜民之所喜、乐民之所乐,真正实现党群一家亲,真正做到党群心连心。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彰显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目标追求

习近平在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新的实践中具有明晰的目标追求,就是实现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国梦”紧扣这一远大目标追求,随着实践的推进应运而生。“中国梦”是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目标追求,是中华儿女普遍的坚定的思想意识,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最新要求和最新呼吁。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p142这是对“中国梦”的首次论述。此后,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对其内涵和实现途径作了新阐述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完整论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三个字也一跃成了搜索引擎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时间博得了众多眼球,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成了大家纷纷践履的目标追求。

“中国梦”包含三层意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小梦想加在一起构成了国家的大梦想,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并不能对其加以明确区分。国家富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居于“中国梦”的最高层次,国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大家庭,先有“大家”后有“小家”,先“国泰”后“民安”。其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发达的经济、民主的政治、多彩的文化、和谐的社会与美好的生态共同构成了强国梦想。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介和桥梁,指中华民族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之中,通过自身不断发展与壮大,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幸福,人民权利真正得到保障和维护,人民利益真正得到实现和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改善和提高。

要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中国力量,我们所走的道路、我们所弘扬的精神和我们所依靠的力量都是带有中国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中华民族过去的屈辱史已经证明道路关乎方向,更关乎命运和未来。通过我国近代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新鲜实践,我们选择了实现中国梦想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通往伟大梦想的康庄大道,也是每个人圆梦的阳关大道。中国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并升华于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崛起之中,是凝聚人民力量、挺立民族脊梁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国家自立与自强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中国精神还是固化于每个人内心、熔铸于每个人信仰、彰显于每个人行动的内化力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中国力量是团结的力量,是将每个独立个体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也是实现伟大梦想最坚实的依靠力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团结全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