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应征御医汪守正生平简介

2017-05-12 01:59大同市新建康医院大同037006周益新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知府知县山西

大同市新建康医院(大同,037006) 周益新

晚清应征御医汪守正生平简介

大同市新建康医院(大同,037006) 周益新

汪守正(1829- 1894年),字子常,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藏书家“振绮堂”之后。捐班出身,先任河南鲁山知县、郾城知县,后补授山西虞乡知县、平遥知县、阳曲知县。汪氏自幼饱读诗书,熟谙医理。光绪六年(1880年),经山西巡抚曾国荃举荐,应征入宫,参与了诊疗调治慈禧皇太后疾病的全过程。事后,因疗效显著,治病有功,擢任直隶天津府知府,赏加二品顶戴,一时名满天下。近代徐一士著《壬午两名医》,为其与同为征医者薛福辰二人合而立传。

汪守正 阳曲县知县 儒医 生平

汪守正(1829- 1894年),字子常,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汪氏先世乃徽州黟县(今安徽黟县)人,明末在杭州经营盐业,家资富饶,遂系籍钱塘县,后逐渐经营典当业而累财巨万,号称“汪百万”。高祖汪宪(1721- 1771年)贾而好儒,在乾隆年间,斥资筑楼,创建著名的藏书楼“振绮堂”,与宁波范氏“天一阁”,为海内知名的浙西浙东两大藏书家。其后代皆能承继祖业,立志家学藏书,购藏、抄校古籍,择其优者刊刻行世,汪氏家族刻书活动从嘉庆九年(1804年)延续到宣统二年(1910年),百余年间,汪氏一门六代之善守、善读、善刻,在士林有较大影响。晚清报业名家汪康年和北洋政府时期力主废除中医中药的教育总长汪大燮皆是汪门后裔。汪守正即是“振绮堂”第四代主人汪远孙(字久也,号小米)的胞侄。翁同龢日记辛巳二月初四日云:“汪子常,名守正,汪小米之胞侄,所谓振绮堂汪氏,藏书最富者也,山西阳曲县知县,曾沅浦荐医来为西圣治病者也。”[1]290

汪守正“性纯孝,年十五,侍父病,刲臂肉和药以疗,卒不起,誓将身殉,以母在未果。服阕则锐意进取,博母欢心。十九受知昆明赵蓉舫学使,补博士弟子员,有声黉序。后屡踬乡闱”。其幼读诗书,谙熟医理,捐班出身,“闻发逆势焰焰,慨然有经世之志,遂纳粟为知县,分发河南”。由附贡生报捐知县,指分河南补用。“委权鲁山县篆”,“再权郾城县”。同治十年(1871年)补授山西虞乡知县,“虞乡向无书院,先生捐俸创建以造士,士风大振”。十二年(1873年)由简县虞乡调补一等大县平遥知县,“平遥多土豪侵掠富户,先生威济以恩,强梁敛迹。岁大祲,赤地千里,集资巨万,躬率吏役振恤,全活无算。复设育婴堂,以养幼孩。所事条理精密,皆先生一人手订”。光绪三、四年(1877- 1878年)“丁戊奇荒”,华北大旱,三晋赤地千里,其因赈灾有名,颇见才干,为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赏识,“自是晋省凡有大祲及一切兴作救灾之事,靡不借重先生”,以致“于是山西之民,无士农工贾,靡不知先生名矣”。光绪五年(1879年)又调补阳曲知县,阳曲是太原府的首县,也是山西全省的首县。自古首县知县难做,须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不会做的,苦不堪言。县官与上官同城,叫做附郭,附郭省城的首县,等于督抚、将军、监司的“帐房”兼“管家”,婚丧喜庆,送往迎来,都由首县办差。伺候贵人的颜色,不是件容易的事,出力出钱之外,还要受气。但长袖善舞,会得做官的,当首县却是件极有兴头的事。汪守正为人圆通,做事干练,是山西全省第一能员,故得以“附郭省城”。

说来蹊跷,命运无常,汪守正一举成名天下知,仕途展翅,并不是以政绩升迁,凭借的是妙手回春的医技为其营造的机遇。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患病,海内征医,山西巡抚曾国荃以知医举荐奏保了汪守正,其参与了慈禧疾病诊疗及后期调养康复的全过程。事后,朝廷对治病有功者,予以褒奖,恩赏特隆。先是着记名以知府遇缺题奏,并赏加盐运使衔,复蒙旨擢扬州府知府,仍留京继续医治。后调补直隶天津府知府,赏加二品顶戴,即行赴任,其移官近地,盖仍备将来宣召也。汪守正以七品微员,“一旦得趋跄殿陛,瞻宫府之尊严,饫上方之珍品,所遇可谓奇矣”[2]7- 8。并擢升知府赏加二品,不循常例,可谓破格之奖。汪守正虽精于医,而经历政途,医事固非其本业,一生事迹亦不限于能医。而其凭政绩未能平步青云,却藉刀圭之术享受了“征君”这一殊荣,实在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世事无常,令人唏嘘。“上医医国,其次医人。”汪守正“顾以医国之手小试医人之技,而卒以医人之效竟成医国之名”[2]19。徐一士《壬午两名医》因之为汪守正、薛福辰二人合而立传,其言慈禧“幸而疗治获痊,遂复绵历垂三十年之寿命。盖薛福辰、汪守正两名医之力为多。斯二人者,其关系亦殊巨已”[1]288。并认为“道员加头品,知府加二品,均不循常例,可谓破格之奖”。“当是时,薛汪医名著于海内”[1〗289,响彻南北。

汪守正得隆恩眷顾,出任天津知府后,“感恩遇,益自奋发,思所以报称”,欲以吏名邀世,一显身手,所谓“杜绝私谒,严詧属吏,慨然以吏治民生为己任”。然而,其本是捐班出身,又以医术之“奇技淫巧”进身,藉“方技”邀恩,因奖获擢而从政,违反了官场上的“潜规则”,自然被其他以科举出身自命、凭政绩军功升迁的一班主流社会官员所嫉妒和不齿。即使是其同乡、曾担任过山西监察御史的李慈铭对其也多加诋呵,称汪守正乃“巧猾吏也”。李氏在《越缦堂日记》中对汪守正多有诋毁,如辛巳(1881年)二月十一日日记:“夜云门邀同敦夫饮聚宝堂,招霞芬、玉仙。玉仙近日有山西阳曲县知县汪守正之子某,随其父入都,为訾郎,以九千金为之脱弟子籍。守正钱塘监生,巧猾吏也。去年西朝不豫,各省大吏多荐属员之知医者入京,守正其一也。晋中久大祲,而守正囊橐之富如此……此辈可愤绝也。”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三月二十日云:“汪子常郡守来,以扃试不得入。汪名守正,杭州人,今为天津知府。”(时李以课所领书院士在津)二十二日云:“汪子常来,其人老吏,倨而猾。以后不必见之。”[1]290语多揶揄,言下之意,汪守正出身不正,官阶非扃试正途,乃凭薄技投机巧获而来,且为官也非两袖清风,清廉官吏,在山西聚敛得狠!当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况汪守正曾是为慈禧太后诊病的杏坛国手,赏赐之富,自不待言。而汪氏教子不严,亦招诟病。民国徐一士《一士类稿》记道:“李好诋词,其于汪氏,所言恐不免过刻。”[1]290所述尚谓中肯。在这种环境下,汪守正自觉满腹经纶,未能展布,欲宏济艰难,亦为主流社会所掣制,进退维谷。未多久,汪守正因得罪了直隶总督李鸿章,“偶因政见与直督合肥李相国不合,相持不下,遂调宣化府以远之”。被贬了官、打发到宣化府的汪守正投闲置散,晚节落寞,心情恶劣,终难酬志,亦未能以医见业而显亲扬名,“不数岁,郁郁以终。惜哉!年六十六。”[1]293- 295

2014年8月1日,故宫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名为《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的明信片,其中第八辑《清末官员》,第八帧为汪守正与北洋八道台的合影(见图1),使我们今天能够一睹汪氏尊容[4]。

图1 《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第8辑):清末官员·第八帧》

《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第8辑):清末官员》选录的12帧晚清官员照片,出自清政府对官员的拍照存证——《王大臣官弁亲兵照像》册,全部照片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是一部时代较早的官员影像档案。这些几乎是被拍摄者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每一张都显得弥足珍贵。

相片中官员均为直隶总督李鸿章麾下的洋务干将。第二排左一即为时任天津知府的汪守正。其他人员为:前排左一为直隶候补道盛宣怀,时任轮船招商局督办;前排中间为直隶候补道潘俊德,时任天津机器局总办;前排右一为分省候补道黄笎,曾主持天津轮船招商局,后官至津海关道和江宁布政使;第二排中间为江苏补用道张翼,曾提醇亲王侍从,后任直隶全省及热河矿务督办、帮办路矿大臣;第二排右一为分省补用道罗丰禄,毕业于船政学堂,曾与严复同至英国留学,回国后担任李鸿章英文秘书和北洋水师营务处道员,1896年出任中国驻英、意、比国公使;后排左一为直隶候补道袁宝龄,是漕运总督袁甲三的儿子、袁世凯的叔叔,1882年起主持旅顺军港建设;后排中间为津海关道周馥,曾协助李鸿章设立电报局、开平煤矿,制定《北洋海军章程》,后官至两江总督;后排右一为直隶候补道刘含芳,是袁宝龄的助手和旅顺港坞工程的继任者,时在为水师训练鱼雷艇,后任山东登莱青道。

[1] 徐一士.一士类稿(近代史料笔记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7:288,289,290,293- 295.

[2] 薛宝田,北行日记[M].张如青,陈娟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 8.

[3] 马文植.纪恩录[M]//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2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

[4]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第八辑·清末官员[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8.

K826.2

A

1006- 4737(2017)02- 0054- 03

2016- 10- 19)

猜你喜欢
知府知县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济公传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疯老爹打知县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