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蚕桑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2016年度工作进展*

2017-05-12 01:57
蚕学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果桑桑园蚕桑

苏 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杨陵 712100)

国家蚕桑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2016年度工作进展*

苏 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杨陵 712100)

1 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安康综合试验站2016年承担2项体系重点任务、4项功能研究室任务和1项自主研发工作。年底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

1.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筛选并确定了3个优良桑树新品种农桑14、陕桑402、强桑1号作为主推品种,推广应用1 635hm2,其中新栽235hm2,低改1 400hm2。

引进试验示范夏秋抗病蚕新蚕品种2对(华康2号、桂蚕N2),确定华康2号新品种生产示范应用,两广二号、华康2号为适合陕南蚕区夏季和早秋推广优良蚕品种,推广2.02万张。集成高效生态蚕桑产业系列配套技术,并在石泉县、平利县等基地40hm2桑园和30户养蚕户示范应用;完成了轻简高效蚕桑配套技术规范,并在3个基地村以及100户养蚕户示范应用。

培育了2户年养蚕100张以上的职业蚕农。

1.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建立了绥德县、榆阳区两个陕北生态桑试验示范基地;初步提出饲料用桑栽培收获技术方案。改变栽培形式,由密植改为稀植,乔木改为灌木,自然生长改为一年两次剪伐收获。积累了相关试验数据。

建立千阳县果桑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面积333hm2,开展了品种、栽培、修剪、收获、加工等试验研究。

1.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开展了抗旱耐寒果桑品种选育,提出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3个抗寒果桑品种开展区域试验,设立了杨凌、千阳、子长3个试验点品种园,进行栽培适应性(抗旱耐寒性)、修剪技术、收获加工等配套技术试验研究。

在米脂县选择典型黄土丘陵坡耕地,建立了15个饲料用桑树品种的对比试验园。建园情况良好,开始相关试验调查工作。

1.4 桑树栽培新技术新模式研究

在石泉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适应每年6批次养蚕的桑园管理试验点,制定了试验方案;并开展了桑树栽培、修剪收获、水肥管理等技术试验。

建立千阳县果桑试验示范基地1处,提出了北方果桑栽培管理试验方案。并开展了适宜北方的抗旱耐寒果桑品种、栽培、修剪、病虫害防控等管理技术试验示范。

1.5 蚕桑茧丝新功能评价和挖掘利用技术

设立了子长县、榆阳区两个试验示范点,开展了桑叶饲养肉羊试验。初步提出桑叶饲养肉养桑饲料调理技术和添加饲养技术。

1.6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按照产业经济研究室部署,开展试验站所在各示范县的蚕桑产业相关数据与信息跟踪调研。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了2016年调研问卷工作,完成了蚕桑综合技术集成岗位科学家李龙的示范县“十二五”蚕桑标准化建设总结和基地县桑园间作生产情况调查工作等,按时提交了相关材料和报表。

1.7 自主研发工作

建立了桑树组织培养平台。完成了桑树抗旱基因的克隆与分析、28条染色体桑树减数分裂观察、桑树FT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等试验研究。为桑树多倍体形态变化与基因调控机理研究积累基础数据。

2 年度工作情况

2.1 试验示范工作情况

2.1.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1)桑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对在石泉和平利基地建立的20个桑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园进行相关性状调查和筛选。确定了连续4年产叶量超过主栽品种10%,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农桑14、陕桑402、强桑1号作为推广新品种。共推广应用1 635hm2,其中新栽235hm2,低改1 400hm2。

(2)家蚕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试验示范夏秋抗病蚕新蚕品种2对:华康2号、桂蚕N2。确定华康2号新品种生产示范应用。提出两广二号、华康2号为适合陕南蚕区夏季和早秋推广优良蚕品种,2016年推广2.02万张。

表1 2016年夏新品种GN2同室对照试养成绩

从石泉两个示范户来试养成绩看,新品种GN2与对照LG2在全龄经过、发育整齐度、上蔟齐涌性方面基本一致,张产茧量有高于对照的趋势。试验种GN2一茧丝长、解舒丝长均较低,但解舒率明显高,详见表1,表2。

表2 2016年夏季新品种GN2分户茧丝检验结果

注:试缫成绩由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提供,GNL/GNY分别为两户正反交平均数。

从表3成绩可以看出,6个试验户中新品种HK2张产均高于对照菁松×皓月。

(3)高效生态蚕桑配套技术集成。集成了高效生态蚕桑产业系列配套技术,包括小蚕标准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桑园轻简化管理、立体种养等先进设施和配套技术,并在石泉县、平利县等基地40hm2桑园和30户养蚕户示范应用;完成了轻简高效蚕桑配套技术规范,并在4个示范县基地村组织了示范应用。

① 小蚕标准化共育。以示范推广小蚕一日二回育标准化共育技术为关键,同时配套示范推广小蚕共育先进设施,如新型蚕具(叠放式塑料蚕箔、木蚕框)、高压消毒机、切桑机、温湿度自控器等,获得良好效果。采用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能减少用工1/3,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蚕病发生率,增加养蚕收入12%。示范基地村小蚕共育达到了设施先进配套化,操作规范标准化,共育普及率88%。

② 大蚕省力化饲养。以轻简省力化为方向,组织示范推广大蚕轻简化蚕台饲养及自动上蔟技术,功效提高50%以上,示范基地村省力饲养普及率66%,示范户自动上蔟达到100%。

表3 2016年早秋蚕HK2与菁松×皓月同室对比试验结果

(4)培育2户职业蚕农

李祖军是石泉县饶峰镇新华村农民,安康综合试验站蚕桑科技示范户。2008年以来逐渐发展为职业蚕农。现有投产桑园2.7hm2,养蚕室720m2,小蚕共育室120m2。蚕桑生产全部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机械化,省力化。2014年又流转土地3.3hm2,建设标准化桑园2hm2,果桑园1.3hm2,集蚕桑生产、果桑采摘观光、桑下养鸡、复合经营等为一体的现代蚕桑示范园区。2015年养蚕120张,蚕茧总收入22.8万元,桑园养鸡及栽培桑枝食用菌收入16.2万元,成为石泉县最大的蚕桑家庭农场。

党世安是平利县西河镇东坝村村委会主任。2011年安康综合试验站确定该村为蚕桑示范基地村后,他作为示范户积极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向规模化、省力高效化发展。桑园面积由2hm2扩大到8hm2。近两年投入20万元建成1 300m2的钢管固定彩钢瓦大棚,应用省力蚕台育和自动上蔟等技术。2016年实现养蚕240张,收入37万元,桑下养鸡1.2万只,创利21万元,蚕桑产业综合收入58万元。成为平利县桑园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管理机械化、小蚕共育化、大蚕轻简化、上蔟自动化、复合经营化的现代蚕业典型。

2.1.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1)陕北生态桑试验示范。建立了绥德县、榆阳区两个陕北生态桑试验示范基地;初步提出饲料用桑栽培收获技术方案。改变栽培形式,由密植改为稀植,乔木改为灌木,自然生长改为一年两次剪伐收获。积累了相关试验数据。

① 生态桑剪伐收获试验。根据前期研究,在榆林地区生态桑无干式栽培比较传统乔木式栽培有更多的生长量,而且收获方便。在绥德生态桑试验园进行自然形、乔木形、无干形、改良形等多种树形对比试验证明,春季齐地平茬桑树生长旺盛,比乔木形的桑叶产量高出52%。试验“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桑叶产量增加21.22%,枝条木质化程度降低,桑叶老化推迟,更适合饲料化利用。在榆阳区沙地桑朴子试验点进行“一年两次平茬收获”试验,结果相同。设置平茬收获时留小条和不留小条两种处理,7月平茬收获时留小条生长量明显高。平茬收获时间、平茬收获方法、管理等,需要进一步优化,详见表4,表5。

表4 2016年绥德坡地生态桑试验生长量调查

表5 榆阳桑朴子平茬试验生长量

②桑园水分变化调查:2013-2016年连续在绥德县试验基地测试桑园5-9月份水分变化情况,调查桑地、间作地和空地的5cm、30cm、50cm含水率与桑树的生长关系。结果发现,6月底前降雨量少,桑园30-50cm土壤含水量减少明显,桑树生长主要依赖土壤储存水分,生长缓慢。7月以后降水量逐渐增多,有利于桑树生长。但是2016年由于7月份以前降水量增加而8月份明显减少,8-9月土壤干旱严重,造成桑树生长量小,详见表6。

表6 2015-2016年绥德生态桑园土壤含水量变化

注:表中所有数值均为调查平均数,单位:%。

由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植被不断生长,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越来越大,可能导致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退化。我们观察绥德县大面积生态桑,近几年生长大大减速,越接近山坡地上部生长越差,甚至开始枯死。这提示我们,未来黄土高原植被管理应聚焦在有限的土壤水管理,过于密集的植被应梳理。灌木化栽培可能有前途。

(2)建立果桑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

在千阳县建立了果桑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面积333hm2。其中试验桑园4hm2。开展了品种、栽培、修剪、收获、加工等试验研究。

① 果桑品种:栽植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白玉王、陕玉、陕玉、大十等品种。红果1号和北方红为耐寒品种。大十品种冻梢非常严重,达到70%左右;红果2号达到23.42%。北方红、白玉王、陕玉冻梢比较轻,在10%以下,详见表7,表8。

表7 不同品种夏伐桑树生长量

注:2015年7月1日夏伐,地点:千阳。

表8 红果2号冬季冻梢情况

注: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14日。

②栽培技术试验

桑椹菌核病防治:以千阳鲁桑源果桑基地和杨凌五泉综合试验站果桑示范园为试验地,主要进行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应用试验。千阳基地水泉村红果2号部分桑园停止喷药时间偏早,桑椹菌核病比较重。五泉试验地喷药时间偏迟,发芽开花早的桑树大十桑椹菌核病比较重。证明,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适用有效;掌握喷药时间节点及杀菌剂与保护剂配合使用是技术关键。

不同修剪方式试验:针对千阳等年生长期短的气候特点,设计了夏季不同修剪方式试验。6月18日安排一块有红果二号的桑园,进行拳式和无拳式2种方法剪伐,各3行,每行50株。无拳式剪枝条留长15-20cm,不留叶。主要观察桑树发芽期,发条数,枝条长,秋末成熟度等。结果无拳式修剪方法比较好,详见表9。

表9 千阳红果二号修剪试验调查

注:由于剪伐后遭受到桑象虫、金龟子等为害,影响试验结果。

二次发枝试验:在周至试验园,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桑树在夏伐后,于8月初对生长枝条平剪去顶梢,促进再次发条。结果如表10所示。

试验结果说明,北方地区桑树生长期比南方短。如果需要增加每株发条(结果枝)数,一是要提前夏伐时间;二是要提早进行二次修剪;三是二次修剪时枝条不留叶;四是注意品种,大十、红果2号、台湾果桑等可能效果好。研制了一种果桑采收机,振落效果比较理想。

2.1.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1)抗旱耐寒果桑品种选育

开展了抗旱耐寒果桑品种选育,提出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3个抗寒果桑品种开展区域试验,设立了杨凌、千阳、子长3个试验点品种园,进行栽培适应性(抗旱耐寒性)、修剪技术、收获加工等配套技术试验研究,详见表11。

表10 夏伐枝二次修剪发枝试验调查

表11 子长县果桑品种生长量比较

注:2015年春季栽植。

(2)黄土丘陵桑树品种对比试验园

在米脂县选择典型黄土丘陵坡耕地,建立了15个饲料用桑树品种的对比试验园。建园情况良好,开始相关试验调查工作,详见表12。

表12 2016年米脂试验站桑树品种调查

注:桑树品种园位于学校米脂试验站远志山科研基地,2016年4月栽。排列行从西向东。行距×株距为200cm×100cm。2016年10月11日调查数据。从整体看,栽植第一年成活率等表现良好,有约40%桑树形成第一支干(40+)。下年初调查调查冻梢率。

2.1.4 桑树栽培新技术新模式研究

(1)多批次养蚕的桑园管理试验

在石泉试验示范基地新华村建立了适应每年六批次养蚕的桑园管理试验点,制定了试验方案。重点开展了条桑修剪收获技术试验,详见表13,表14。

表13 桑树不同剪伐方法各蚕期单株枝条数及总条长

注:春季5月28-30日,夏季7月16-22日,秋季10月8-10日。

表14 石泉县不同桑树品种夏季剪条后发条数及生长量

注:剪条时间7月18-20日,调查时间为 10月8-10日。

(2)建立果桑试验示范基地

建立千阳县果桑试验示范基地1处,制定了北方果桑栽培管理试验方案,并开展了适宜北方的抗旱耐寒果桑品种、栽培、修剪、病虫害防控等管理技术试验示范。以及探索不同用途果桑栽培管理模式。

2.1.5 蚕桑茧丝新功能评价和挖掘利用技术

设立了子长县顺天实业有限公司余家坪镇岭湾养殖场和榆阳区余兴庄明士养殖合作社两个试验示范点。开展了桑叶饲养肉羊试验。初步提出桑叶饲养肉养桑饲料调理技术和添加饲养技术。

(1)对陕北生态桑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5,粗蛋白达18.61%。

(2)桑叶、嫩枝青贮技术研究

桑叶不仅是家蚕的优质饲料,也是家畜家禽的优等饲料。鲜桑叶可以直接喂猪、喂羊、喂鹅, 干桑叶可以喂牛,桑叶粉可以添加到畜禽日粮中配合使用。用桑叶及嫩枝制作青贮饲料,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桑园集中采收和轻简利用。青贮饲料具有柔软多汁、气味芳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优点,且贮藏方便,保存期长,能为畜禽提供反季节青绿多汁饲料。桑叶切碎是促使乳酸菌繁殖的重要步骤,抽真空包装是乳酸菌主导发酵的技术保障,调节桑叶含水率和控制入贮温度有利于乳酸发酵,提高桑叶青贮饲料的品质。初步编制了桑叶青贮等级评定标准,详见表16。

表15 榆阳区生态桑营养成分分析

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检测。

表16 陕西省桑叶青贮饲料等级评定标准

(3)桑叶添加饲养绒山羊试验

试验结果:在绒山羊育肥饲料中添加10%-20%青储桑叶和10%-15%干桑叶,日增重分别比对照提高11.43%、27.33%、25.47%、29.21%、26.97%。采食量无明显差异,料重比分别比对照降低11.01%、21.51%、21.18%、22.86%、20.42%。

日粮中添加青储桑叶,能增加肌间脂肪含量,增强肌间保水率,改善肉品质。添加15%青储桑叶,屠宰率高,肉质嫩,膻味小。

日粮中添加桑叶,屠宰后pH值下降速度较为缓慢,有助于对羊肉嫩度、肉色以及风味产生积极影响,详见表17,表18。

表17 添加桑叶对绒山羊生长的影响

表18 桑叶添加育肥对绒山羊屠宰性能和品质影响

2.1.6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按照产业经济研究室部署,开展试验站所在各示范县的蚕桑产业相关数据与信息跟踪调研。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了2016年调研问卷工作,完成了蚕桑综合技术集成岗位科学家李龙的示范县十二五蚕桑标准化建设总结和基地县桑园间作生产情况调查工作等,按时提交了相关材料和报表。

2.1.7 自主研发工作

(1)桑树抗旱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在桑树干旱处理后的双向电泳的基础上,分离到与桑树干旱应答有关的20多个基因,对此开展深入研究,已经克隆的基因有KdsA、CDSP32、NAD、sHSP和UTP基因得到克隆,已经进行了序列分析,基因表达与逆境胁迫处理存在明显的应答关系,分析了8个品种中相关基因的月表达规律等,计划对这些基因进一步功能研究,为提高桑树抗逆性奠定基础。

(2)桑树FT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为了研究桑树FT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以白桑种(Morus alba Linn)品种新一之濑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NCBI上公布的川桑(Morus notabilis)全基因组中的FT同源序列的上游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FT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其长度为921 bp,命名为MaFTP。通过PLACE和PlantCAR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该序列中除含有TATA-box、CAAT-box等真核生物启动子的核心元件外,还存在脱落酸的响应元件ABRE,生长素响应元件AuxRR-core,水杨酸响应元件TCA-element,生理节奏相关顺式元件circadian,光响应元件I-box、G-box、MNF1等,以及胚乳表达必要的顺式作用元件Skn-1-motif和抗逆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W-box、MBS、TC-rich repeats,表明FT基因的转录表达可能受光照、干旱、节律性、ABA、生长素、水杨酸等因素的调控,并参与胚乳的形成。

(3)桑树多倍体流式细胞仪快速鉴定方法

流式细胞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植物染色体倍性,但对于不同的植物,样本制备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有其特殊性,需要进行选择和优化。为了建立适用于桑树染色体倍性的流式细胞术快速鉴定方法,以桑树幼叶为材料,探究了样品制备方法、解离液配方、机械解离方法、离心漂洗次数等对检测样本制备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反复验证。结果表明,使用MgSO4解离液,在平面玻璃上利用双面刀片切碎叶片,得到的单细胞核悬浮液,检测效果较好。于-80℃保存10d和40d的冷冻幼叶与新鲜幼叶制备的样本检测效果相似,但用液氮研磨得到的样品中细胞碎片过多,不适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步建立的流式细胞术鉴定桑树染色体倍性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2.2 基础性工作

按照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要求,完成产业研发中心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提供。

为农业部提供家蚕遗传资源进出口规范自有保存的品种数据;按照体系和岗位科学家要求,完成《中国桑树栽培品种》的“果桑和特用桑品种”信息修改完善和图片收集分类整理;完成国家基础资源数据调查和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树种质资源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蚕种质资源库”信息更新填报。

2.3 科技培训服务工作情况

2016年,安康综合试验站依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十三五产业发展新趋势,重点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广泛宣传习总书记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积极开展蚕桑产业科技培训服务工作,既当好政府部门和企业参谋助手,又深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骨干和养蚕大户培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提升示范县蚕桑科技水平,成为陕西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2.3.1 面向政府部门的科技服务

(1)向陕西省林业厅提交“陕西蚕桑生态作用及对林产经济的贡献”报告,详细介绍了陕西省蚕桑产业概况,并就蚕桑的生态作用、林产经济、精准扶贫、民生与健康、社会效益等做了详细汇报,并提出蚕桑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建议。

(2)完成“关于建立陕西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议”和“陕西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建议"两个报告,上报农业厅。

(3)协助省茧丝办完成“陕西省茧丝绸十三五发展规划”。

(4)向榆林市农业局提出“加大生态桑饲料在绒山羊养殖中利用”建议。

(5)向子长县蚕桑中心提出“大力发展陕北果桑产业”建议。

(6)向石泉县蚕桑服务中心提出“打造蚕桑休闲旅游产业”建议。

(7)协助镇安县、汉阴县等完成“蚕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制定。

2.3.2 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

(1)长期为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陕西鲁桑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果桑栽培管理、果桑加工、桑叶加工等技术服务和支持。

(2)帮助石泉圆圃农业有限公司、周至县果桑合作社、子长县现代蚕桑示范园区等制定发展规划并帮助实施。

(3)为杨凌红桑果食品有限公司、安康康虹蚕种有限公司、安康汉水缘公司、石泉天虹茧丝绸有限公司、石泉延康酒业有限公司、石泉天润蚕业科技有限公司、榆林市众地达农牧有限公司、子长蚕桑服务公司等,提供果桑基地建设、桑果加工、家蚕品种引进繁育、桑枝食用菌生产、生态桑栽植和加工等技术和相关咨询。

2.3.3 面向基层的科技培训服务

截止11月20日,安康综合试验站2016年度共实施和组织各类技术服务408场次,培训26 804人次,包括集中培训11 993人次,现场培训8 289人次,咨询和技术指导5 581人次,接待参观和技术交流869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 480余份。与2015年相比较,2016年科技培训服务总人数减少7 205人次,其中集中培训减少3 883人次,现场培训减少2 925人次,咨询指导减少87人次。接待参观人数相当。发放技术资料17 480份,比2015年减少1万余份,详见表19。

2016年科技培训服务总人数减少,是因为养蚕规模小的和老龄化人群等减少。另一方面,培训服务对象主要转向“强村大户”,培训形式主要转向集中系统培训,这样大大提高了科技培训服务效果。

(1)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①4月20日-22日在榆林市榆阳区组织了13个蚕桑基地县技术骨干共65人,举办了“陕西省生态桑产业化技术”培训会,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做了“蚕桑产业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陕西蚕桑发展思考”、“生态桑栽培与利用”等专题报告。会后分别观摩和参观了设施果桑栽培示范点和榆林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②8月30-31日,协助榆林市蚕桑站对榆林市10个区县蚕桑站负责人及技术骨干60余人进行了“榆林市蚕桑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做了“陕北生态桑栽培管理及饲料化利用技术”和“桑树多元化利用及食药用开发”专题报告,并对吴堡县蚕桑基地进行了观摩。

③6月12-13日,应邀对山东蚕业研究所技术人员30余人进行了“果桑育种和栽培”技术培训。

④1月5日,在石泉县迎新春蚕桑文化座谈会上,为石泉县蚕桑干部30多人,作了题为“挖掘丝绸文化,提升石泉蚕桑产业”专题报告。

(2)蚕农培训

由试验站组织相关专家协助各示范县技术骨干,根据不同季节技术需求,对小蚕共育户、蚕桑经营大户、蚕农以及拟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进行各方面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系统培训和现场专题培训为主,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包括,蚕桑新品种、新机具,桑园省力化管理、小蚕标准化共育、大蚕轻简化饲养、自动上蔟、桑园套种套养、蚕业综合利用、果桑和生态桑栽培及产业化等。同时也以技术咨询、现场指导、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5个基地示范村蚕农年人均培训达到2次以上,提升了技术素质。

2016年在石泉和平利示范县培育年养蚕达到100张以上的职业蚕农达到5户,每示范县培育年养蚕达到3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4-5户,树立样板,充分展示现代高效蚕业新技术,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

表19 安康站2016年科技培训统计

2.4 其他工作

2.4.1 年度应急性技术服务

(1)对关中果桑主产区临潼区、周至县、兴平市等果桑生产基地根据2015年春季降水量多等因素,及时建议桑椹菌核病防控,示范基地发病率大大降低。对新产区西乡县春季蚕病危害严重情况,及时组织专家提出防病建议,并针对新区技术薄弱等问题开展培训和实地指导。

(2)及时完成了体系交办的临时性任务。

2.4.2 人才培养

培养2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共11名研究生,开展桑树多倍体抗逆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抗逆性状形成机理等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

2.4.3 成果论文情况

发表论文 8 篇,相关会议交流论文4篇,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12项。受理发明专利3项。

(1)发表论文,详见表20。

表20 安康综合试验站2016年度发表论文一览表

(2)受理发明专利3项

一种桑树染色体加倍的培育方法(201610445234.6);

一种桑叶手筑茯砖复配茶的制备方法(201610444441.X);

一种桑叶即食风味休闲食品及其制备方法(201610445225.7)。

(4)媒体宣传

陕西日报、搜狐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汉阴、勉县、千阳县等地方媒体也多次宣传报道。

3 阶段性成果简述

3.1 “轻简高效蚕桑生产系列技术”对产业支撑和提升作用明显

通过几年的集成创新和试验示范,在蚕桑生产的各环节如桑树栽培、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各个方面的轻简化、省力化技术和设施设备等关键得到系统性解决和应用,养蚕效率大幅度提高,催生了一大批养蚕大户和专业户,使蚕桑生产逐步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如桑园翻耕作业,微耕机比人工工效提高15.5倍;桑树伐条作业,电动伐条机工效提高8倍,电动剪提高1.5倍,省力大剪提高1倍;桑园防治病虫害,电动喷雾器比普通喷雾器工效高1倍。小蚕共育养蚕调桑,切桑机比人工工效提高5倍;小蚕一日二回育比一日三回育省工28%,蚕框饲育比蚕匾省蚕室50%;4-5龄养蚕用工,蚕台育、地面育比蚕匾育减少80%,简易竹制蚕台比蚕匾成本降低2/3,竹制蚕台养需要增加蚕房面积36.2%。自动上蔟比人工拣拾上蔟节工时75%-87%工时。试验示范了与之相适应的桑树优良品种、家蚕抗性品种等。建设的蚕桑基地和示范户成为蚕桑先进技术示范培训和现场观摩学习的重要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总结形成的“轻简高效蚕桑生产配套技术”被陕西省列为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

3.2 桑园套种、桑园养鸡和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规模化推进,蚕农综合收入显著提高

经试验桑园套种地膜洋芋、魔芋、蔬菜等经济作物,平均667m2增加收入1 192元;桑园养鸡年放养2-3批次,每667m2每批次50-60只,每667m2增加收入3 000元左右;添加30%-50%粉碎桑枝栽培桑枝食用菌,每袋可生产1kg香菇,扣除成本获利3-5元。四个基地县推广套种地膜洋芋、间作蔬菜等3 027hm2,占桑园总面积的24.15%;桑园养鸡达到207.4万只;桑枝袋料栽培香菇、黑木耳食用菌达到1 031万袋。

3.3 生态桑栽培和产业化利用技术取得突破

筛选出了适合陕北黄土丘陵区和沙漠区不同生态类型抗旱耐瘠桑品种5个,总结出生态桑以灌木化养型为主的栽植和剪伐技术,以及一年两次平茬收获饲料化利用技术,为生态桑机械化收获,饲料化利用打下了基础。指导企业栽植沙漠生态桑133hm2,桑叶养羊已开始多点示范。

3.4 产业化利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研究了桑叶蛋白粉加工和利用技术、桑叶茯茶制备和利用技术、桑叶养羊试验等,为桑树产业化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4 2017年工作计划

4.1 试验示范工作

确定“十三五”任务。根据体系布置安排和总体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2017年度实施方案。

4.2 科技服务计划

完善“示范县-示范村-示范户”科技示范网络,加强基本条件建设,树立样板,带动本区域蚕桑产业发展。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服务。达到示范村(点)蚕农年人均培训1-2次,提升技术素质。计划开展集中系统培训1-2次,培训技术骨干和示范户100人次;对蚕农开展300场次的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人数20 000人次。

4.3 会议、出版等计划

计划出版《果桑栽培》专著;组织编写易学易懂的蚕桑系列科普读物,供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及示范户学习应用;召开1次工作会议。

*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 22)。

猜你喜欢
果桑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