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知语境,明语源

2017-05-13 15:57王海玉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源望文生义形容

王海玉

从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来看,成语辨析题有如下特点:①考查形式相对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题型不断变化。②考查重点明确:一是考查熟语中的成语;二是考查误用,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③命题材料鲜活:选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解说成语误用的角度很多,本文从语境和语源两个角度解说。

知语境 成语辨析考查并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应用。近几年,考查语境义一直都是热门。

例1 李师傅被评为劳动模范,同事们来庆贺,街坊邻居来讨喜糖,亲戚好友来闹酒,真是满城风雨。

分析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處都在议论,多含贬义。显然,成语的情感色彩不符合语境。

例2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分析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贬义。该句应是对反扒队员的肯定,应用褒义色彩的词语。

例3 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分析 栩栩,生动活泼貌。一般情况下这个成语是用来描述文学艺术形象的。例句用来形容自然界,使用对象错误。

例4 山饰水,水饰山,山水相连,巧夺天工。

分析 “巧夺天工”这个成语是专用于形容人工创造或制造的非自然产生的物品。显然,该句用错对象了。

例5 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分析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这个词多用在敌对势力方面,而不能用于自己。

例6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分析 “不耻下问”和“抛砖引玉”都是谦辞,称自己。这里犯了谦敬错位的错误,属于语体风格误用。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归纳 知语境,就是要知道成语的情感色彩、语体风格、使用对象以及句子结构的搭配。

在情感色彩上,有些成语意义大体相同,但感情色彩不一,应注意区分。如“东山再起”和“死灰复燃”都有“重新再来”的意思,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有些成语在发展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也应注意。如“不求甚解”,古义是中性的,今义为贬义。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既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也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

在使用对象上,有些成语形容甲对象是合理的、正确的,而用来形容乙对象就不合理、就是错的;有些成语从这个角度运用恰当,而从另一个角度运用就不恰当;有些成语形容已经实现的事情,却用来形容未做的事情。这是使用的错位。如:“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其主语应是“老人”,而不能是“双手”。再如豆蔻年华、举案齐眉、青梅竹马、草长莺飞、妙手回春等成语适用对象固定,不能随意乱用。

在语境的搭配上,修饰语和中心词、谓语和宾语等的搭配上有一定的规则,不能违反。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众多”义, “一位”限制“莘莘”,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矛盾。

明语境 语源即成语的来源和出处,很多做错的题与我们不明语源关系很大。譬如“不刊之论”,出自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很多人理解成“刊登”。再如“危言危行”, 语出《论语·宪问》。危:正直。指的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再如:

例7 他一向傲气十足,自高自大,目无全牛。

分析 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常被误用为没有全局观。语出《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不明语义,望文生义。

例8 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分析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常被误写作“昨日黄花”。 语出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例9 历史上所谓“西藏问题”的形势,是由西方势力恶意促成的,而英国恰恰始作俑者之一。

分析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常误用为褒义词,指某种新制度的开创者。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从例句看,“始作俑者”的主语是“英国”,但该成语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

例10 当这名小偷登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警察逮了个正着。

分析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语出《论语·先进》:“(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例句因为不理解语源,望文生义而导致错误。

归纳 这类成语或出自典籍,或来自历史故事,或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相沿以袭,虽历经几千年,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望洋兴叹、高山流水、破釜沉舟、洛阳纸贵、韦编三绝等。我们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望文生义。

猜你喜欢
语源望文生义形容
你会形容吗
不可“望文生义“的英语副词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莎鸡”音辨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