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2017-05-15 03:17卞正勤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资外资企业汽车产业

卞正勤

(安徽科技学院 图书馆,安徽 凤阳 233100)

FDI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卞正勤

(安徽科技学院 图书馆,安徽 凤阳 23310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相互交融,国际间投资“正常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其中,国际直接投资(FDI)就是主要表征之一。汽车工业跨国投资发展几乎是所有国际汽车公司战略布局中心工作,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创新是各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依据我国汽车产业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双对数计量经济模型,通过OLS的回归分析,发现FDI对我国汽车产业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集聚性溢出和竞争性溢出,并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

FDI ;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汽车产业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国内市场逐步开放,使得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相互交融。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为中国市场注入了丰富的资金。2015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 575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 813.5亿元人民币,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继续在华投资,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石化、能源等十大领域,弥补了国内资金、技术等的不足,对地方产业发展形成了联动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资本形成与资本集聚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产业升级等,FDI对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制造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利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促进本土技术进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FDI流入的重要目的。

1 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

赵英对截止1998年底中国汽车产业数据的直观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溢出作用,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更新、发展进程、结构升级。[1]赵增耀、王喜 的实证研究表明,汽车行业外资大规模进入,带来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在产销量、技术水平、 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带来显著变化,并对自主研发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2]胡小娟、温力强以汽车产业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内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汽车产业大量外资的进入对内资企业产生了从长期来看更加显著积极的竞争性外溢效应[3]。赵果庆以2004—2005年面板数据为依据,从FDI企业角度全面实证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企业的确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当然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 FDI也不是理想的,其具有挤出效应的一面。同时,FDI企业的溢出效应与技术缺口有较大的关系,FDI企业对技术缺口较大的改装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技术缺口适中的整车制造业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对技术缺口最小的零件制造业的技术产生挤出效应。[4]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来源

由于从国家统计资料上很难直接获取中国汽车业的相关数据,因而本文采用有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数据代替。在中国的交通事业中,汽车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所以采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

根据实证分析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收集了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FDI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加以考察。具体数据有:内资企业总资产、内资企业年均就业人数、内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外资企业总资产、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及外资企业年均就业人数,以上均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其中外资企业总资产包括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

为分析的准确性,本文对以上数据加以整理,将总产值、总资产和工业增加值按1999年的可比价格折算,得出不变价格的相关数值。

2.2 数据的分析——计量经济回归分析

2.2.1 模型变量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 PD(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用内资企业全员年均工业增加值衡量);

解释变量 PF(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用外资企业全员年均工业增加值衡量);FDI(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用外资在汽车产业总资本中的参与度,即比率衡量)

2.2.2 模型的设定

国内外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计量经济模型不胜枚举,正是由于模型和数据选取的不同进而导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各家的结论大相径庭。本文在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基本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设定双对数模型,以消除数据自相关等因素对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Ln PD=C+a·Ln PF+b·FDI

式中,C为常数项,a和b分别为对应变量的系数或弹性,反映了不同变量作用效果的大小。

2.2.3 模型的估计及检验

(1)模型的估计——OLS法。

本文以Eviews5.0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为基础,采用OLS法(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Variable:LNPDMethod:LeastSquaresDate:16/06/11 Time:15:20Sample:2000-2015Includedobservations:1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6087.38919844.73-0.3067510.7669LNPF0.2642590.0677083.9029340.0045FDI149703.693109.921.6078150.1465R-squared0.828773 Meandependentvar92062.55AdjustedR-squared0.785967 S.D.dependentvar55518.97S.E.ofregression25685.16 Akaikeinfocriterion23.37222Sumsquaredresid5.28E+09 Schwarzcriterion23.48073Loglikelihood-125.5472 F-statistic19.36083Durbin-Watsonstat1.550882 Prob(F-statistic)0.000860

回归模型:Ln PD=-6087.389+0.264259·Ln PF+149703.6·FDI

(19844.73) (0.067708) (93109.92)

t=-0.306751 3.902934 1.607815

R2=0.828773r2=0.785967F=19.36083D-W=1.550882

(2)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PF每增长1%,总体来说PD增长0.264259%;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FDI每增加1%,总体来说PD增长149703.6%。这与理论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2)拟合优度 可绝系数R2=0.828773,且修正的可绝系数r2=0.785967,说明模型对所选样本拟合较好,能满足分析的需要。

3)t-检验和F-检验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下,模型通过t-检验和F-检验,说明PF和FDI对PD影响显著,其中FDI的影响最为明显。

3 结论与思考

3.1 结 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国际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确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并且为正的溢出。这种效应表现在两方面:集聚性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性的技术溢出效应。其中,前者体现为FDI的变动引起汽车产业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变化,结果显示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后者体现为汽车产业外资企业生产率的变动而引起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变化。分析结果指出,无论是正的集聚性技术溢出还是正的竞争性技术溢出,都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3.2 思考与建议

3.2.1 优化引资环境,激发投资热情

(1)建立健全法律规章,给予外资企业稳定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发展汽车产业的过程中注意对汽车知识产权的保护,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在逐渐增加,社会的重视度也在增强。

(2)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给予国内外企业相对公平的发展政策支持,防止垄断的产生,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在汽车产业中更容易引起因技术优势而发生的垄断,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垄断,即使有人才的流动,也是在外企内部间的流动,高薪留人是外企的主要人才的策略。

(3)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各地吸收外资的能力有限,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具优势,而中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以中西部居多,因此,减小地区间的差距是改善地缘环境的,激发投资热情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3.2.2 强化竞争意识,增强研发能力,提升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缩小企业间的技术差距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虽然我国对多数企业进行重组、改组和股份制改革,鼓励私人参股,但观察可知,中国主要的汽车生产企业,如东风、江淮等仍以国企为主,国家占有大额股份,这就产生了“两难冲突”:(1)国家控股就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实力,使得企业有充足的资金维持企业自身的运转。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有竞争意识,但也是政府与对手的竞争,很难真正实现企业,特别是与外企,间的有效竞争,进而创新意识不强。出现资金富足而技术缺失的局面。(2)一些正处于改革中的企业,通过引入外资和人才,实现了技术转移,有创新意愿且具备创新能力,但会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相对于(1)中的企业而言)。此种冲突造成企业吸收能力较弱,通过强化竞争,“以竞争促增长”,才能折衷此“两难冲突”。譬如,20 世纪 70 年代,欧洲和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就迫使美国本地汽车行业加快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内部技术扩散。

FDI 的技术溢出是建立在东道国技术发展基础上的, 而溢出效应的大小则与当地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有关。增加我国企业的 R&D投入,克服外资企业向汽车合资企业转让技术方面的“懒惰性”,加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关联,缩小技术差距,充分吸收FDI的技术溢出。

3.2.3 发挥本土优势,实现内外资交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丰富廉价的资源,便利的海内外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在国内安家,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组建企业。中国可以借助这些独特的优势,积极引导外资的流向,引导跨国公司不断提高国产化率;实现内资与外资的交融和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最大化,充分吸收伴随FDI技术溢出产生的“多米诺骨牌”经济效应。

[1] 赵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济(中国工业经济),2000(1):57- 61.

[2] 赵增耀,王喜. 产业竞争力、企业技术能力与外资的溢出效应——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吸收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12):58- 66.

[3] 胡小娟, 温力强. FDI对中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3):59- 61.

[4] 赵果庆.FDI溢出效应、技术缺口与工业发展——基于我国汽车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3):27- 39.

[责任编辑:张永军]

Empirical Analysis on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to Auto Industry in China

BIAN Zheng- qin

(Library,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Anhui,China)

With the rapid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hite- hot of competition, the ties between varied countries and economics turn stronger. As a result,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becomes “normal”. Among them, the most notable one is FDI.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reflection of some domestic research of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data about auto industry in China from2000 to 2015, a logarithmic econometric model was built. And through OLS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FDI has remarkable positiv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to auto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has exhibited dramatically in accumulative spillover as well as competitive spillover.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alyses, I offere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echnology spillover; empirical analysis; automobile industry

2017-02-08

卞正勤(1970— ),女 ,江苏扬州人,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

F832.6

A

2096-2371(2017)02-0033-04

猜你喜欢
内资外资企业汽车产业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台资或变“特殊内资”引解读
内外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比较
天津:今年前两月引进内资项目1574个到位资金855.35亿元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揭示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