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天气预报

2017-05-16 13:35刘诚龙
特别文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蓑衣干嘛天气预报

刘诚龙

古时气象预报是有的,比如屋背后有股风吹来一朵云,先人便睁开眼睛,细细瞧:这是一朵雨做的云,还是一朵火做的云,或是一朵雪做的云,抑或是一朵为云而云、云做的云?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是短期预报;雷打冬,十间牛栏九间空(这个冬天是冷冬)——此乃中长期预报。

古人之天气预报是谁的预报?多是农民吧。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如: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如: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如: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农民伯伯是最需要天气预报的,也是最不需要天气预报的。春要下种,秋要收麦,不可没天气预报;夏要下雨,冬要飘雪,要甚天气预报?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蓑衣就是一身老皮,哗啦啦淋上一场雨,淋成落汤鸡,犁田不须归——太阳当空照,照脱一层皮,也没见农民伯伯涂防晒霜,打太阳伞。

市民跟农民相似,是最不需要天气预报的,也是最需要天气预报的。只是需要与不需要,恰是相反的。晒谷下雨,播种暴晴,跟市民有甚关系?市民才不在意这个呢;可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了,市民同志便心情紧了——要带雨伞啊,要定饭馆啊。给农民提供天气服务的,是老天,老天飘来一朵云,老天吹来一阵风,老天堆砌一层层朝霞与晚霞,便是老天给老农做预报了。

老天做天气预报员,在乡村没问题,在城里可能就不行了。“月着蓑衣,天要下雨”,城里水泥高樓,见得到什么月?“半夜无星,大雨快临”,市民夜里倒是没睡,却在夜总会,但见满屋灯,不见满天星;“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城里没有鸡,没有鸭,没有蚂蚁,叫人如何晓得要下雨?

宋朝城市化建设搞得好,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把汴州作杭州,市民猛增。市民们如何夜观天象?古代也有气象局,时谓司天监,机构貌似还挺完备的,有推算局,有测验局,有漏刻局。这个测验局,多半是测天气吧——档次比农民夜观天象,肯定要高些,还会捉只青蛙,捉条泥鳅,做天气预测啥的。

天气预测了,那何以告天下?有人说,古时天气是国家机密,不报人的——估计其所讲的是“季(刘三,刘邦也)所居上常有云气”(这天气,定然定为国家绝密级);然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平常气候,还是要报人的吧。如今天气预报,报道平台有CCTV,有微信微博,有短信电信;古时城市天气预报,怎么报呢?

至少宋时,是有预报员的,“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或木鱼沿街报晓,各分地方”。宋朝夜市很晚,宋朝早市很早。宋朝城里,没得鸡鸣,但是姑苏城外寒山寺,有和尚打更;和尚道士各分区域,负责各自社区,梆梆梆,“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

庵舍行者头陀只是更夫么?他们还是天气预报员,“若晴,则曰‘天色晴明”。梆梆梆,今天天气好啊,好踏青哪,好晒被啊,记得擦爽肤水呐。“阴,则曰‘天色阴晦”。梆梆梆,今天阴天,宜出门,宜动土,宜婚嫁,不用打伞,不能晒书,不适合去西湖柳树下,人约黄昏后(没得月色)。“雨,则曰‘雨”。梆梆梆,今天小雨,今天中午中雨,今天午后暴雨,雨天里,你爱干嘛干嘛,你能干嘛干嘛。

宋朝天气预报,还真不只是冷冰冰的“专业术语”,他们把天气与劳动与生活连在一起,什么天气得干什么,都是在天气预报时候,跟生产队队长一样,一并喊,一并吹口哨,今天天气晴,便喊:同志们,今天天气好,公家说了,不放假,都得好好上班。

宋朝的天气预报属国家机密?这话可能不太对,宋朝天气预报不太属于平民,或是真的。有谓,宋朝市民睡在床上,便可知“今天天气呵呵呵”,这情况有肯定有,不过非所有市民都能享受这般服务,除非是房子买在公务员小区。宋朝天气预报员分区域报晓,其区域多半得住了公务员,或住了洋人。预报员报晴报雨报“今天阴转晴”,多报与机关工作人员,“盖报令诸百官听公上番虞候上名衙兵等人,及诸司上番人知之,赶趁往诸处服役耳”。天气预报的服务对象是哪些人呢?百官,公人,官兵,还有“诸司上番人”,喊他们去上班的地方上班。住在公务员小区或附近的,可以听到天气预报,隔得远的小市民、小商贩、小老板、公子哥儿与小姐,多半是享受不到天气服务的。

哪个朝代的天气,都属于普供,老天不管官与民、将与兵、朝与野、中与洋,阳光雨露普惠苍生;而宋朝或谓史上各朝,或有天气预报,却非普供,多是特供。

猜你喜欢
蓑衣干嘛天气预报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蓑衣龙树之歌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一个女孩子,干嘛非要出国留学?
他们在干嘛?
干嘛追你
中期天气预报
小小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