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展风采定分止争谱和声
——记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司法局史口司法所副所长武晓刚

2017-05-17 09:13倪现霞山东省东营市司法局
司法所工作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东营区口镇调解员

文 王 涛 倪现霞[山东省东营市司法局]

武晓刚(右一)调解保洁公司用工纠纷

4年多来,他的足迹踏遍了镇、村的每个角落,先后成功调处300余起民事纠纷,所在辖区内没有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定分止争、润物无声,群众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就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司法局史口司法所副所长、史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武晓刚。

爱岗敬业 扎根基层

对于青年人,习近平总书记有着这样的期许:“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1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武晓刚来到了只有一套办公桌椅、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史口镇调委会,开始了他的人民调解工作之路。当时有很多人对他说:“在基层干调解,整天与各类纠纷打交道,没权没势没地位,有啥好干的?”但武晓刚却从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扎根在这里,从一名不懂调解业务的基层干部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成长为一名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民调解员。

史口镇是东营区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管辖61个村(居)、160余家企业,矛盾纠纷易发,人民调解工作压力巨大。面对复杂而琐碎的矛盾纠纷,武晓刚积极向乡镇和农村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和事佬”学习调解技巧,利用闲暇时间走村串户,了解当前村(居)现状和群众需求。4年多时间里他深入村(居)、企业900余次,走访群众、企业职工4000多人,一边学习开展群众工作本领,一边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技巧,调解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2013年3月,东营区南二路史口立交桥处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吴某当场死亡,经交警认定吴某负全部责任。第二天,吴某家人及亲属40多人聚集在东营市公路局门口,要求给予赔偿处理,影响恶劣。接到上级安排后,武晓刚立即赶到现场,开展人员安抚工作,通过“大家坐下来谈”的方式恢复了正常秩序。会议室里,当事人及公路局方各抒己见,针锋相对。武晓刚运用调解技巧,经过反复劝说,成功调解了矛盾。事后,当事双方称赞说:“这个小伙不错,老到干练有见地!”

近年来,武晓刚参与调解的多起涉及人员命案、群体性事件及影响较大的区域矛盾纠纷全部调解成功,无一人上访,群众满意率100%,赢得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赞誉。

武晓刚(右一)进村入户走访群众

热情服务 情法并用

在工作中,武晓刚不断探索新的调解方法。看到一件件纠纷处理完,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画面,他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快乐。

2014年5月的一个中午,武晓刚接到史口镇吕家村的求援电话,村内发生民事纠纷,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武晓刚来不及多想,骑上电动车便往现场赶去。史口镇吕家村张某(女)同广饶县花官镇王某是网上认识的,两个人曾在一起打工,感情也越来越好。为了证明相互的感情,张某写下忠诚协议承诺同王某结婚。后来两人到了不同的公司上班,也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感情越来越淡,张某提出同王某分手。武晓刚赶到现场时,王某正持刀威胁张某及其家人,逼迫张某同他结婚。武晓刚先让村里干部把围观群众全部疏散,只留下他和张某、王某。他从法律、伦理等方面耐心做王某的思想工作,终于使王某放下了手中的菜刀,表示愿意与张某协商解决问题。后在武晓刚的耐心调解下,王某打开心结,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悔恨不已,一场可能转变为刑事案件的纠纷得以化解。

2016年4月,史口镇南二村村民田某与杜某就两家天然气管道安装一事,发生了矛盾纠纷,双方互不相让,之后还武力相向,双方均有人轻微受伤。杜某找到司法所反映了情况,请求法律帮助。武晓刚及时介入调解,进行现场勘察并向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居民了解情况。发现事情的起因是杜某因邻居田某的天然气管道从自己的房子侧面经过,压坏了其部分玻璃钢瓦,于是便向燃气公司反映情况,拆除了其燃气管道,让其改线。这引起邻居田某的强烈不满,双方因此发生争吵并动起了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武晓刚严厉地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建设和谐社会,邻里之间互动友爱是一种美德的体现。古人都晓得远亲不如近邻,你们怎么不明白呢?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通过武晓刚的耐心开导劝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两方化干戈为玉帛。

近年来,武晓刚总是冲在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线。看到当事人满意的笑脸,武晓刚觉得一切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创新方式 构建网络

随着工作的深入,武晓刚越发体会到基层调解工作力量的不足,仅靠镇调委会和调解员很难把工作做到全面。于是他不断开拓创新,在构建基层调解网络、打造调解战线上下功夫。

武晓刚(正面左二)组织召开拆迁纠纷现场会

要发挥人民调解未雨绸缪、将矛盾化解在一线的作用优势,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基层调解网络。武晓刚在史口镇辖区内推行镇、农村社区 、村、网格四级网格化调解,并为网格配备网格调解员。武晓刚积极协调经费来源,为网格调解员全部解决工资待遇,并配备相关设施设备,这样一来,农村网格员发挥了小矛盾调处、大矛盾预警的功能。

2017年新年刚过,史口镇培李村居民张某在东营区医院就诊意外死亡,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纠集数十名村民讨要说法。此时正值市区两会召开之际,如果发生重大不稳定案件,将会造成恶劣影响。培李村网格调解员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通知到武晓刚,并上报给镇主要领导。武晓刚积极应对,连夜协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及镇信访办工作人员一起商量对策。第二天天不亮,武晓刚同几名工作人员来到死者家中,积极做死者家属思想工作,讲解有关政策,帮助处理善后事宜。通过几天的耐心劝导、讲理说法,死者家属的情绪得到了缓和,最终同意了处理意见,一场较大的医患纠纷在武晓刚的真诚调解下得到化解。

“通过这几年的人民调解工作,我真正认识到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的含义”,武晓刚说道。工作中,他积极推行区域品牌调解室的创建,特别是近年来创新打造了3个农村社区品牌调解室,有效解决了镇南部和西部的农村距离镇司法所太远、解决矛盾纠纷费时费力的问题,为农村调解打造了一片新的阵地。品牌调解室还带动了周边村(居)社区调解工作的开展,现在老百姓们遇到矛盾纠纷第一个就想起司法所、想到武晓刚。

勤于学习 廉洁奉公

“打铁还得自身硬”,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最重要的是自身素质。武晓刚从最初接触调解工作,便一头扎到业务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中来,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调解员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从一名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受群众认可的业务能手。除了钻研基础的农村法律知识、调解业务、国家政策,武晓刚还把工作中学习到的说话处事技巧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学以致用。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他坚持每天抽时间读书学习,真正做到将所学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再学习。

在工作中武晓刚时刻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筑好道德防线、党纪防线和国法防线,做到警钟长鸣。在调解工作中他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不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不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他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为百姓解难题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经他所调解的纠纷均能做到当事人认可、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是武晓刚的座右铭。多年来,武晓刚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毕生事业,让司法行政警徽的光芒照亮自己的人生。

武晓刚(左二)现场解答当事人法律咨询

猜你喜欢
东营区口镇调解员
化身“人民调解员”的立法人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坚守团场的老调解员——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
老百姓的“帮大哥”——追记“人民满意调解员”高瑞奎
人参果 脱贫果
东营市东营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东营市东营区推行“四社联动”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模式
东营区棉花生产情况分析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