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成就品质学校

2017-05-18 10:17蔡书太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误区

蔡书太

[摘要]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中心和灵魂。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应该既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体现教育的本真目的,又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质,同时还应该具有鲜明的可实践性。

[关键词]办学理念;误区;确立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核心体现,也是学校办学价值追求的直观展示。纵观我国学校的办学理念,很多时候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第一。同质化。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象学校的校训一样,同质化倾向明显,诸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等等。办学理念的同质化、标语化现象折射了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缺乏对自己特色的认识,学校千篇一律,必然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而这恰是教育发展的大忌讳。社会是丰富多彩的,需要的人才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成长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学校的个性特色必然应该丰富多彩,表现在办学理念上,也必然是异彩纷呈。

第二,标语化。现实中很多学校为了达到彰显时代色彩的目的,办学理念过于政治化,把政治理念、政治口号简单的复制过来,或是稍加修饰就引用过来。缺少教育特质,更缺少学校的特质。因为很多政治口号是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的,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最时髦的口号是建设四个现代化,于是出现了“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近十年来,国家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于是就纷纷涌现“和谐教育”、“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等办学理念用语;近几年来,人的幸福感倍受关注,于是“幸福”又成了炙手可热的办学理念用词。

第三,宏大化。办学理念是办学价值追求的概括,需要相对宏观一些、概括一些、抽象一些。但是办学理念一定是具有实践操作的价值,一定要让师生“可为”,可践行,否则办学理念变成了一种摆设。不少学校的办学理念用语越来越宏大,辞藻越来越华丽,热衷于在抽象空乏的概念上翻新炒作,离教育的实践越来越远,离师生的心灵越来越远,也离校长的办学实践和办学能力越来越远。

1对办学理念的自我界定

“理念”这个词最早是古希腊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词。它的本意是指:理念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实在,是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规律的本质思考,也是对教育价值的根本追求。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精神类文化要素的提炼、概括与升华,是用来指引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中心和灵魂。办学理念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稳定性、独特性和实践性等多种属性。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应该既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体现教育的本真目的,又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质,同时还应该具有鲜明的可实践性,这是校长思考和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基本准则。

2办学理念确立的基础

中学办学理念的确立,在遵循一般准则的同时,要重要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特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把握。

1)是如何面对教育永恒的矛盾?教育具有矛盾性,调和这些矛盾的艺术需要智慧。教育的矛盾性主要体现为:

(1)教育事业的无限性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的矛盾

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学校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空间也是有限的,然而需要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却是长久的,学生走人社会后仍然需要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要求,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和信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增加,社会变迁节奏加快,人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和快速的变革,人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深刻的思考,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和要求。

(2)教育目的的伦理性与教育手段的功利性的矛盾

教育的基本伦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然而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本质追求,往往与现实的利益需求之间存在落差,有时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备的今天,商品经济的逐利性十分突出,甚至有越来越烈的倾向。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作为有良知和责任的校长,应该智慧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之間的矛盾

教育是为人更好地适应将来生活做准备的事业,可是学校教育在载体上依赖的却是昨天的知识——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前人创造和积累的。这在时效性上就已经有了落差:在路径上,我们选择的是引导学生,用今天的努力学习、努力发展去追求明天的生活;在目标上,追求的却是明天尚不可预知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冷静的思考,学校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影响才是最有价值的。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有一个著名的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虽然他追问的背景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追问本身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知识更新如此迅捷的时代,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和追问,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素养,对其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和生活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除了考试有用,过后便毫无价值的所谓的知识和能力上。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悲哀。

2)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将来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的说给学生打下的基础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的身心素养。身体健康和心智正常是一个人幸福生活和获得发展的基本保证。处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的基础教育,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和借口都不应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是教育的底线。

(2)基础的道德素养。人是一个社会生命,他必须依靠一个群体,那他一定具备适应这个群体的制度规则、价值追求、生命伦理等素养,这样他才能被这个群体所接受,这就是基础道德的素养。基础的道德素养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被社会接纳,在社会中找到归宿的必不可少、受益终生的素养。

(3)基础的学习素养。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解决许许多多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社会的飞速发展也需要每个人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兴趣、习惯和方法等要素,

如何在这些永难克服的矛盾中寻找到最合理最科学的发展路径,是考验校长智慧的试金石。这就要求校长深刻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时空里,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教育。确立的办学理念应该是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不但具有精神的引领作用,还应具有可以实践和操作的特性,也即是“可做”的。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创新育人目标与模式的思考及实践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试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对策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