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和翻译

2017-05-18 12:55刘银屏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伯克奈达原文

刘银屏

[摘要]根据伯克的同一理论,本文简单介绍了翻译和修辞之间的关系。同一程度越高,交际就越能实现。

[关键词]同一;翻译

1同一理论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同一”。伯克《修辞动机》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同一的:A没有和他的同事B同一,但只要他们的兴趣能够联合,那么A和B是同一的。或者A自认为自己是B,即便当他们的兴趣不能联合,假设A认为他们是或者劝说甚至相信他们是同一,那么A以为自己就是B。(Burke,1950:20)。同一是相互的过程,即:A和B同一或B和A同一。

伯克把“劝说”与“同一”,“同体”等同起来,因为劝说是同一的结果。他曾经说过:劝某人时,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使用同样的手势,运用相同的语序与比喻,持有相同的态度和观点,在以上诸多方面与他们同一,才能劝说他们(sonja K.Foss,etc.,1985:158)。伯克甚至拓展修辞学的概念以便于通过同一来改变态度和诱导行为。

人们可以在思想,物质过程和行为安排等方面实现同一。鉴于语言的交际性,同一程度越高,交际就越成功。修辞学家普遍认为:所有类型的文本都是有权说力的,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无论是描写性,叙述性,阐述新又或是论证性。伯克的“同一”可以呈现为但各方面:思维方面的同一;材料方面的同一;行为安排方面的同一。

2翻译

2.1奈达的翻译理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先生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标准。该标准首先在《翻译科学》(1964年)中提出,随后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1969)一书中得以详细地阐述。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90年代初期,功能对等又被细分为两种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需要注意的是:动态对等子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修正。

2.2作为交际和接受者的翻译

动态对等的原则为基础,传播理论。传播理论研究通信的各种因素,即源,消息,受体,反馈等(奈达1964:125)。奈达认为翻译为通信事件。在他看来,由于从“源头”的所有通信移动到“受体”,这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由预期受体收到该消息。奈达借用通信理论解码器信道容量的读者在这两个原始的沟通和翻译,解释信息的可接受性的概念。他指出,在原通信消息的形式,通常构造成适合受体的信道。因此,原有的通信的受体能理解轻松,高效地消息,

动态对等的原则是基于交际理论的,交际理论研究焦急的各种方面,比如源语言,信息,接受者,反馈等(Nida 1964:125)。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际。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也就是说,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受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而要使译文被读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因素。“语言交际产生于社会场合,把它从这个场合中抽象出来,它就不可理解。相反,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其中包含语言参与者和语言的关系,话语参与者作为特定语言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把信息源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串联起来的方式”(Nida,1969:483-498)。简单地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何、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成有类似原作交际功能的译文。

3同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从伯克的修辞理论所获得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为了实現成功的交际,译者不仅仅要与源文本作者达到同一,还要和目的语文本读者达到统一。正如下面表格所指:

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在于和原文翻译的同一,包含思维和思维的方式,即内容和形式的同一。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同一是依据作者,这就暗含了译文应该适合读者的知识结构,即图式、价值观、情感特征,态度和需求以及诸如此类的心理因素。否则,读者不能理解或者不信任这篇译文,从而导致不成功地交际。

目的语读者和原文作者的同一只有在译者与原文作者和目的语实现同一的前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这就在于读者所获得所有信息都是译者通过阅读翻译传递过来的。然而,这三者的同一的完美的也很难实现。其中,读者和原文作者的同一最难实现。即便如此,也是译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3.1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

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首先在于内容的同一,其次是形式的同一。毫无疑问如果译者在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能和原文作者同一,那是最理想的。然而事实上,内容和形式的同一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完全保留。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不得不仅仅实现与原文作者在内容上的同一。

3.1.1译者与原文作者在内容上的同一

译者与原文作者在内容方面的同一体现在译者要忠实于原文作者所构思的事实,原因和情节,还包含原文作者地思维,观点,立场和情感。

(1)“但知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Bynners translation is as follows:

You may see the tears now bright 0n her check,

But not the man she s0 bitterly loves

译者在目的语中把“恨”翻译成“bitterly love”,这就再现了个人真实的情感(邓志勇)。如果把“恨”译为“bitterly hate”,那么意思显然违背了原文作者的意思。

3.1.2译者与原文作者在形式上的同一

译者与原文作者在形式上的同一涉及到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同时。能够再现原文作者在描述、叙述、揭示和说明明原文的形式上。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为了实现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同一,形式上的同一经常不得不放弃。

(2)shed crocodile(掉鳄鱼眼泪)

f3)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3.2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同一

译者与目的语读者同一是基于原文的作者的同一。然后后者不能够保证前者,因为原文作者和译者读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译者不得不调适他的语言来适合他的读者。那就是说译者通过翻译与目的语读者的同一是以译者与原文作者地同一为基础的。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同一意味着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特征、态度需求和诸如此类的心理因素。否则读者不能够感知译文,从而导致不成功地交际。

3.2.1译者与原文读者在情感特征方面的同一

The hall-door,which was half of glass,stood open;I stepped overthe threshold,It Was a fine Autumn morning;the early sun shoneserenely on embrowned groves and still green fields:advancing on to thelawn,I looked up and surveyed the front 0f the mansion,

(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

Version One:

一半装玻璃的过厅门是开着的,我走出门限。是天气晴朗的秋晨;朝阳在变褐色的树丛和仍然发青的田地上恬靜地照耀着:我向前走到草坪上面,向上细看看这宅子地前边。

(李荠野译)

Version two:

大门的厅有一半镶着玻璃,正大开着,我跨过门槛。那是秋天的一个早晨,天气很好,照样宁静地照耀着已经发黄的树丛和还是一片绿色的田地。我走到草坪上,抬起头来,观察一下这个宅子的正面。

(祝庆英译)

在这篇小说的片段中,简心情很好并且期待全新的生活。在她的眼里,场面波澜不惊和妖娆。因此,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这种宁静之美。看上去,第一种译文并没有成功得传达相应的美感。短语“天气晴朗的秋晨”省略了主语。作者把“embrowned”and“still“green”翻译成变褐色的”,把“still green”翻译成“然发青的”,在意思上是模糊不清的。然而,第二种译文把他们翻译成“已经发黄的”和“还是一片绿色的”,成功地呈现了原文的景色形象,从而营造了令人愉悦的氛围和美感。

3.2.2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在文化方面的同一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是不同的。一些差异要归因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其中,文化传统占据主导地位。悠久的历史,美好的传说,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积累都有助于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特殊性的形成。正如下面的例子:

龙的形象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都存在。在汉语文化中,龙是帝王的代表,是高贵、圣洁和权力的象征。因此,很多带有龙的表达都是利用它的崇高和神圣的意义。比如,“真龙天子”,“龙袍”。然而,龙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残忍而恐怖的怪兽。应该被杀。一些民俗描述英雄与龙的战斗,最终将它杀死。

至于翻译,译者首先要实现与原文作者在内容上的同一。同时,由于诗歌特殊的语言和形式结构,形式的同一也应该实现。再者,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4结论

正如伯克所说,只有当交际的双方实现同一,交际才能够现实化。同一的程度越高,交际就越成功。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伯克奈达原文
第七页 知识点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新高 特雷·伯克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尼妥珠单抗联合奈达铂和三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响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伯克的隐喻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