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古传技击入手法

2017-05-20 18:33尊我斋主人
少林与太极 2017年4期
关键词:用力手法敌人

尊我斋主人

柔术一端,学之不难,求精为难。吾自初涉藩篱,至于今兹,垂二十有九年,走遍南北,所遇名人巨手,以数十计。凡秦、晋、燕、赵、齐、魏、楚、蜀之地,其中名手极多,而以山左、山右及秦、鲁为盛。考其宗派,虽有传授之不同,要之不出南北两宗之衣钵。

穷其平日得力之地,与其深造精专之术,各有其长,不可以一端尽。有练一指者,有习一腿者,有专用力于呼吸者,有从事于跳跃以为能者。争奇斗异,如当春之花,纷华绚烂,不可思议。倘不得高明以指示择别,则如披沙拣金,终无自得之妙。故每与名手遇,则缓其特长,急其寻常致力,与其初时入手之方。藉以观察各人派别,以为汇归变化之基。

以此数十年来,求友不可谓不勤,询访不可谓不多。合而观之,始知师法虽有异同,而入门之矩获,则相差实无甚悬远。兹将次第列记于下方,不仅留当年鸿爪,亦以使后人按迹而求,不至漫无津涯也。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又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要,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于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

(一)八字地盆

足如八字形,两腿蹲下,与骑乘无异。

(二)一字地盆

此势如一字形,只须照八字势,将脚跟向前稍移,使两足平排如一字可也。

但此较八字势稍难,学者须将八字势练过旬日,再进此也。

(三)II字地盆

又名“川字地盆”。其法不过较八字势,将两足尖朝内收进,即成此势。

但此势须将膝向前作跪势,令后脚跟起,而足尖落地,此练习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

1.忌两腿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则不能得力。

2.忌站立时腰背弯曲。腰曲则气不能下。

3.忌一站即起。使两腿全不受痛楚,则进功必缓而无成。

4.忌肩耸头斜及眼光乱视。凡练习时,肩窝欲平,头颈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练习时,两手高插肋间,听气下行,迨至腿力实到酸痛难忍,无妨略事休息,总以站立时刻,逐渐加增,以至两腿无痛苦而有力为功效也。

二、手法

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喜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就吾所见而论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对搏时,非短手不足以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

兹将南北派之各家通行手法讲之如下。

(一)牵缘手

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用左右手作回环护拦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势。

此手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皆不难迎刃而解。此为初学步时所当经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如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隨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不能中。于是再进逼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盖猿每遇,必用此种手势,灵捷异常,故即以之为名云。

(二)缠手

此手又名“阴牵缘手”。与前手稍不同者,前手阴阳互用,此手纯用阴(即掌下覆之势);前手作正面势,此作侧势(或左侧,或右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或左右练习,自能有功也。

此手又名“蛇缠手”,盖取与蛇之缠绕树枝相同,以故纯用覆掌阴手出之。

此手用法,与牵缘相异者,牵缘取正面之格拦势,此则取其侧面,乘势以挥击敌人之腋窝,且并作回护勾格下部遇敌之用。

能熟练之,自有妙境。演练时,手向内缠,非向外缠,观勾格二字自明。若向外缠,则与之相去已甚,学者谨记之。

(三)长短分龙手

北派最喜练此手,吾所见名师巨子,其演练手法,即开始出此。盖方家技士,以此为演习最冠冕。

其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长则右短,右长则左短,故又名“排闼手”,江湖卖艺者则名此为“开门手”。

此手之用力,以前肘及掌缘向外翻滚,而两掌心必须相应,且练时足作子午桩,下半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窝腋里运出。

此手用法亦为分格之用。到熟练时,即格即打,即打即格,无须重行换手,换手即迟慢也。

(四)剪手

此手阴辟阳阖,相叉如剪,故名为剪手。

此手之用力,亦以掌缘及两肘为要。但有一最宜注意者,两手叉剪时,身宜稍侧,而胸向内吞,如是,与敌遇,方不至被紧逼,且不失其宽绰进退之势。

此手法之用:可以格压敌人之手,而取推排敌人之势,在善于妙用耳。昔在川、黔时,遇一人,以剪手名家,因其练习勤苦,两臂如铁,如人与搏,经其两手叉剪,则手骨必折断。亦江湖中之绝技也。

又,剪手之取势,身宜稍侧,左剪则左手在前,用右手尽力斫入,以右手叉压至左手肘弯为止。唯叉合时,右手之指端,只可叉过左手弯外一寸余,否则,恐被敌人封逼,致不能变化,此最忌也(右剪时同)。又,剪叉时,无论左右侧,前后手俱宜稍平,倘前手失于弯曲高起,其弊害亦可虑也。

剪手颇具变化,叉合时,两掌向上,名为阳手;一分开则变为阴手,其势如骨牌中之长三形,可以乘势而点击敌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处。

先师高泺园先生教吾曰:“剪手最灵快,取敌亦甚得力,能精练则受用无穷。”唯有一事,须谨记者,凡无论何手,如系使用掌时,其拇指须紧贴掌缘,微带曲势,切不可放开。此在平常练习时,经心记之,久则习惯自然,自无拇指分开之弊;前四指亦须紧排平直。此通行法耳。

(五)斫挑手

又名“切手”,取如刀之斫切物也。此手有双斫与单斫之分。

单斫,则一手挑拨,一手斫击敌人之膀肉及脉根、耳部,或腿部等处。

双斫,则两手长短齐出,带挑带斫,极为便捷可法。

此手操法,即从剪手稍为变化,虽名为切手,但出手时,总宜侧身排掌,斜向斫出,方能得力。

(六)托手

黔派名为“托天手”。

操练时,亦宜左右分演。如左手托上,右手则向身侧勾拔而下。

右托,则左手亦如之,故又名为前托而后勾。

托用掌心力向上托起,若端长木盘然。勾用腕力指力。

此手用法,可以托开敌人之手臂,乘机以拊击其膀后,使其立身不稳,力无所用,取侧势故也。

(七)插手

此手又名“点手”。有掌插、指插、骈指插、三指插等等之异。

然此非于气功习练精到,不易学步。掌插稍易,一指插为最难。南北各大家以此著名者,仅寥寥数人而已。此于柔术,乃上乘宗法,非三五年功夫所能见效。

闻之师言:昔游黔中,于铜仁府城,遇一胡某,练一指之功,用五十年之力,且破产交游,足迹遍南北,所遇名手极多,故观其出手,一步一趋,皆有师法,为吾人平生所仅见。闻以在黔中作烟贩镖手为生活,当此鲜有敌者。有人为吾道:胡某当镖客时,年已七十余矣。暴徒嫉恶之,约十余人,各执长柄铁矛,围击于茶肆中;胡某声色不动,铁矛击至,微以指敲之,纷纷堕地,其技亦神矣哉。旋与吾订交,颇相得。然衰年龙钟,犹向吾问剑术不已。其雄心真近世罕与匹俦者,岂非异人哉!

此手法之名目甚多,其要总不出于此数种之变化。然所最宜注意者,初入门时,不妨广为练习,以坚筋骨而别门户,操之纯熟,则迅择一正宗手法,专求精到,如士子读书,贵先博而后约,斯道何独不然?吾师尝谓吾曰:“手法愈简一,功夫愈精到,总以恒心敏力赴之,自能抵神化境也。若只求法术多,千通万晓,而自己无一独到处,则终属下乘,卑卑不足言也。”

三、掌法

掌法为北派擅长之技,少林则以骈中、食两指为宗法。至般慧禅师起,亦曾创习掌力,唯与北派异者,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曲贴掌缘。禅掌则勾四指如鹰爪,北派谓之“柳叶掌”,南派则谓之“虎爪掌”。要之,形势名称虽不同,而其用力则一也。其一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也。

掌法之平时练习,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

总须肩窝吐力,气贯掌心,为最当注意之事。又,掌之制敵,以按入胸肋心穴为度,他处不能用。且有双掌齐出,及单掌独进之别,在学者神而明之,随时变化可也。

般慧禅师习此二十余年,因用力之勤而颇有所悟。兹将其掌诀歌记之如下。

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

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开声。

推宜朝上起(掌力朝上,敌始易于倾跌),紧逼短马蹬(紧逼而后出掌得力,短马而后可以自顾)。

三字沾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铁斋氏曰:“掌法先用指,点入敌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觉掌心正及敌人之心窝,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时,须开声一喊,令敌人心房猝然一惊,则掌力始恰到妙处。”然此须精熟者始能为之,更不可轻易用此,草菅人命也。

四、指腕肘拐之练法

指掌之法,已述如前矣。腕力与肘拐骨力,均须练习。

吾师曾训吾曰:“一身均宜练到,始可有用而免他患。若专注于一,虽为求精之道,久之则血气偏枯于一处,而身乃受其大害。”故博而返约,约时仍不可忘博。否则,终归下乘也。

腕与肘骨之练习,即用剪手变化。如剪手阴开时,即肘骨用力处,剪手则平掌而出,此则手作勾拔势足矣。仍宜左右前后、横拐纵拐,使腋里之力平分。

唯此有二忌焉,学者须留意。用拐须迅速如风,防敌人之挑斫,故忌迟。用拐须短马,放拐时变为半长马,以免拐高,易被敌人乘虚理入腋下之患,故用拐忌高。

拐之制人,多在稠人广众中,少则不可轻用。用时更须取侧势,如前后拐,则收宜捷速,否则后防斫击、前防挑理也,记之记之。

五、横力直力虚力实力之辨别

铁斋氏曰:“不学之人,虚力多而实力少,有直力而无横力。”此为确有阅历之言。横力之练习,以分龙及剪手,习之久则横力生焉;直力则由于吐自腋里为实直,否则虚直而已。其根源视气功之深浅厚薄为辨,能于吾宗所秘传之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法精熟有得,则此又其浅焉者矣。

秋月禅师曰:“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即血气之称)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学者宜精心玩此,则于吐气用力,当得其三昧也。(编辑/高 翔)

猜你喜欢
用力手法敌人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暴力行为
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