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运用”的大舞台

2017-05-20 16:57彭水芬覃英
湖南教育·中 2017年4期
关键词:凡卡廉颇蔺相如

彭水芬 覃英

在薄薄的语文课程标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运用”,共33次。可见“运用”的重要。毋庸置疑,阅读教学要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把教学重心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

一、抓特色化的语言,模仿运用语言

《春雨的色彩》(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是一篇文字非常优美的童话。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能从课文中学到许多语言表达的技巧。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在三种小动物的眼中,有着截然不同的颜色。这三段话先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再举两个事例说明自己的理由,用不同的动词描写春雨落到不同的植物上,用“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等词语体现争论,充分表现了童心童趣。语句简短,格式整齐,诗意与童趣并存,孩子们易于模仿、乐于模仿。如果把孩子们的课堂仿说串联起来,就是一篇新的《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八哥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瞧,春雨滴在我的翅膀上,翅膀没有变颜色呀!”

小百灵说:“春雨是透明的。你们看,春雨落到池塘里,一会儿就不见了。”

小鹰说:“春雨是蓝色的,你们瞧,春雨过后,天更蓝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学习语言,仿写运用,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课文的语言形式真正走进学生的语文生活。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多以模仿为主,让他们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确实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登上“重运用”大舞台之路。

二、抓个性化的语言,体验刻画人物

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能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还原到学生的感觉层面上,使之活灵活现。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学课文,习得语言技巧,而且要引导他们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刻画各类人物形象。

例如教《将相和》(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这篇历史经典课文,老师们总是习惯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语言,充分体验不同人物的语言特色。然后问学生:

“廉颇是怎样的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蔺相如?”

这是个很有必要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来提问呢?

“请比较一下廉颇和蔺相如说话有什么不同?”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

课文写道:

廉頗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一开口就是“我”,“我”永远在前面,蔺相如永远在后面。可见他是多么心不平,气不和啊。而且“我”和“他”是截然分开的,有“我”没“他”,还说“给他下不了台”,真是势不两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廉颇心高气傲、气量褊狭。他着眼的完全是个人的地位名声。

再听听蔺相如说话,他开口先说廉颇,“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明明是并列关系,却是廉颇在前,自己在后,而且尊称“廉将军”。更关键的是,蔺相如的话里,“我们”是高频词汇。从这些看出,蔺相如真是心胸宽广啊!他真心希望两人和谐相处,拧成一股绳儿!更可贵的是,他说“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师(追问):廉颇再向人介绍蔺相如时会怎么说?

生(廉颇1):蔺相如意气刚强,出使秦国,不屈秦王,为赵国争回了颜面;又以和为贵,谦逊礼让,我真是不如他啊!

生(廉颇2):我廉颇稍有武功,但私心太重,比蔺相如还差得远哩,我一定要向他学,像他一样时时想着国家呀!

师:妙!不仅评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更道出了廉颇前后不同的思想境界。

就这样,首先进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赏析,接着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刻领会个性化语言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锻炼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实用本领。

三、抓层层推进情节,拓展精彩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记事的,事不论大小,不论古今,总有一个过程,写记事文章必须把这个过程写清楚。有的学生也会通顺地说话,就是一说起来,不过三言两语,一写起来不过三五百字,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哪有层层推进,异峰突起?学阅读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让学生思路开阔,具有推进情节的语言表达能力。

《凡卡》(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7课)一文中,在写凡卡生活苦难、遭受毒打之后,故事本已无事可叙,而作者却意犹未尽,又推动情节,写了凡卡入梦。我们可以尝试抓住有关做梦的情节,进行导学、导用。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

师:多么美好的梦啊!可是为什么要写这个似乎与主题相悖的梦?

生:写梦就是为了深刻表现凡卡的悲哀。

师:为什么呢?

生:梦中的情景是凡卡所向往的,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

师:是啊,这梦是现实的反面,它反衬了凡卡在现实中的悲哀,是从另一个侧面写凡卡,与主题并不矛盾,只会让读者更加动容,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化主题。当然,写梦并非仅仅限于反衬,我们在四年级上册中,还读过《蒲公英的梦》,蒲公英已与椰子树伯伯道别,文章本无可写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蒲公英进入梦乡?

生:梦中有美丽的草原和快乐的生活。这是光明的前景,是蒲公英的殷切希望,是对现实的激励,从而也深化了主题。

美好的梦想与想象总是那么芳香四溢,充满魅力,谁不喜欢呢?像这样及时抓情节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层层推进故事发展,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对学生今后语文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

四、抓典型化结构,学习整合材料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两者是合而为一的,因此,练作文实际上就是练思想”。

结构文章,就需要思维能力,就需要“练思想”;若只有松散的语言材料,没有梳理、整合,岂不成了一盘散沙。

在教学《故宫》(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0课)时,限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故宫的复杂性,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導学生边读课文,边作平面示意图,把故宫建筑物的方位找准确,在脑海里形成直观的理解。

同学们画好故宫平面示意图后,接着讨论课文写作的顺序,结论是:课文是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然后,联系实际,实现如下的“登台表演”:

师:我们为何不按照画故宫的顺序,画出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呢?

生:是啊,我们画学校吧!(画图)

师:何不根据校园示意图,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

(学生纷纷看图说话)

师:我们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说说我们的校园吧!

(学生口述习作,特别注意表达的条理性)

师:写一篇介绍我们校园的小作文,行吗?

生:行!(习作)

最后把介绍自己校园的习作寄给定点交流的乡村小学的小朋友。一对一,手拉手,让小习作成为与远方没见面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的爱心桥梁。

经过这次从阅读到习作、再到活用的教学过程,学生对“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习作写法,应该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永顺县教科所永顺县灵溪二小)

猜你喜欢
凡卡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凡卡》续写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将相和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克隆快乐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