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活——实践”中的感恩教育

2017-05-27 15:10陈晓云
关键词:感恩教育实践生活

陈晓云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培养学生拥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的意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生活;实践;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13-2

要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1.挖掘教材,找寻感恩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程担负着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教材中处处蕴含着感恩教育的主题。如《品德与生活》教材将“内容标准”分以下几个部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生命之恩、养育之恩、自然之恩……翻开各册教材细看,我们更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恩”、深深的“情”。

2.触动心灵,培养感恩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每教一课,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就地取材,落实感恩行动。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并结合教材内容,找到感恩教育的时机。如教学《小学生活开始啦》一课时,上课铃一响,教师就带领学生离开教室,来到校园里漫步,感受校园的浓郁书香,感受校园的整洁美丽。放眼建设中的新校舍,更感受到校园的勃勃生机。回到教室后,教师随机提问:“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时,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新校园效果图,继续追问:“是谁让我们告别拥挤,告别陈旧,畅想未来,我们应该感激谁?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动落实于自己今后的行动之中,那就是“学校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4.留给思考,升华感恩情感。

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内心的教育,是学生每日的道德必修课,因此,思想品德课必须留给学生感恩的思考,让课堂闪耀着感恩的光芒,洋溢着感恩的温馨,充满着感恩的感动。

二、以生活为源泉,进行感恩教育

1.运用媒体,重现感人场景。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化静为动,将历史重现,将事件生动,以缩短学生与文本所描述的情景的距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不足,但只要他能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就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不断成功的人,一个拥有亲情友情的人,一个生活幸福快乐的人。

2.进行游戏,经历情感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为此,我准备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父母、亲人给予的无私的爱,从而明白该如何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3.关注生活,享受点点恩泽。

西方有句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可言。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频频降临的恩情呢?那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细细品味。

春天时,看到满目的翠绿,感谢大自然赋予的生命与希冀;秋天,闻到满园的瓜香,感谢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成熟与收获;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感念生活的幸福与安宁;课堂上,看到老师的微笑,感受点点滴滴的关爱;回家后,看到奔波忙碌的父母,会为拥有幸福的家庭而自豪……其实,感恩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幸福!

三、以实践为契机,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云:“福在积德,祸在积恶。”如何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呢?就必须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亲身经历与体验,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将感恩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内心的教育,是学生每日的道德必修课,因此,思想品德课上必须留给学生感恩的思考,让课堂闪耀着感恩的光芒,洋溢着感恩的温馨,充满着感恩的感动。让学生每天别忘了做这样的功课:今天我感激谁?今天我为别人带来了哪些快乐?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

(一)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二)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

1.对父母的感恩。

一個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主要通过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今天我来当妈妈”、“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寻找同伴的闪光点和同伴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三)开展“我为祖国自豪”活动,延伸至对祖国的感恩

从课文、生活中查找资料、事件,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研究后的反思:

1.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感恩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的品德课教师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操之过急,总希望立竿见影,但往往适得其反。

2.引导家长在孩子面前起到模范作用需要深入探讨。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获得了很多家长的支持,但老实说,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说粗口,打麻将,试想,这样的家长如何让孩子去爱他,尊重他?如何在孩子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进一步加强同其他学科的合作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虽然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得到了班主任的支持,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科间合作的力度与深度都还欠缺,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永平.品德课程呼唤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2).

[2]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实践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生活感悟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