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

2017-05-27 07:22王卫疆
科技传播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出版

王卫疆

摘 要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106-02

现阶段,在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任务中,学术著作的出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术市场上的大部分著作,都来自于大学出版社。虽然近些年来,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迅猛发展,势头良好,学术著作的出版对于各类学术的传承、互动交流、创新研究等,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分析一下目前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仍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学术著作质量堪忧且鱼龙混杂,大学出版社著作出版工作的整体效益低下,出版评价缺失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但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要严把质量关,在保证学术著作出版数量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书籍质量,从而打造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金字招牌,力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繁荣。

1 关于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探究

虽然目前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篇论文特意对几项重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具体如下。

1.1 大学出版社身处内忧外患之境,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1)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面对市场化的要求,顺应大形势,出版社由“事转企”进行了改制,参与股份制上市等等。很多中央级别的大型出版社,本身就具有突出优势,它们完全可以对接到大量的学术著作出版的优质资源。而大学出版社就不一样了,它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都是中小型的出版社,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大学出版社可以选择的出版资源已經被瓜分掉了不少,大学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也就越来越小,生存越来越艰难。

2)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多大学为了努力跻身世界或国内一流大学,或者能够排名进入一流学科,都在不懈努力着。他们对于学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重视,相应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样的形势逼迫之下,一些大学出版社所在的母体大学,对于本校出版社自己出版的学术著作,反而不认可了,更倾向于较知名的大型出版单位。于是,很多本校所拥有的较高水平的学术资源,也被很多知名的大型出版社所垄断。

总之,大学出版社目前身处于内忧外患与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中,发展前景较为严峻。

1.2 出版著作的数量多,但质量堪忧,经不起检验

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对于学术项目经费上的投资拨款,也是成倍地增长。出版学术著作有诸多的优点,比如可以申请课题经费,把出版的著作当作课题研究成果的见证性材料;出版学术著作,对于教师自己评职称,在单位里拿奖金有不少益处。这种形势之下,不乏有一些中小型的大学出版社,为了帮老师评职称或者完成课题成果的见证性材料,而出版一些水平比较低且鱼龙混杂的所谓“学术著作”。虽然这些中小型出版社很难接触到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的资源,但是这种中低质量的出版任务,却是非常多,甚至到了无视学术价值,只要你想出版就可以出版的地步。

个中缘由不言自明,那就是出版这些低质量的学术著作,大学出版社在利益上并不亏本,甚至能赚钱。因为,出版这类著作需要使用的经费,如果不是个人的经费,就是由国家分拨的课题研究经费。即便印刷出版之后的成书一本都卖不出去,大学出版社在经济上也并不亏本。所以,大学出版社对于这类学术著作,审核的要求不高,很多低质量的、伪原创的、内容毫无意义的所谓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书的市场上经常都可以看到,这些基本可以判断是大学出版社纯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接的“活儿”。

1.3 图书结构比例失调,学术著作产生的利益低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在最初成立的时候,主要任务就是出版高校教材,而学术著作出版任务,基本也就占据总体出版任务的三成左右。客观来说,这样的一个图书结构的分配比例其实是非常安全可靠的。它既可以保证大学出版社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收入,又能够保质保量地出版各类学术著作的精品,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型的大学出版社而言,占据大量出版任务的是教材和教辅类的图书,比例甚至高达50%,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出版社的经济收益基本全靠教材和教辅类的图书,那么学术著作出版占据的比例本身就少,精品更是少之又少,由此类项目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相对低下。

1.4 学术机制和出版评价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论文和著作的数量是学术评价体制和出版评价机制的重要考核标准。大学出版社也往往考核的是出版著作的数量而非质量。质量不好判定,数量一目了然。目标之下必然引领发展方向,所以,很多的大学出版社对于著作数量的考核大于对质量的考核。

2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对策

2.1 提高全体出版人员的把关意识

目前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学术著作的图书质量,都经不起检查。想要提高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作者本身就要对自己的作品质量负责。“文责自负”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还应该落实到实处。

第二,出版社要提高自身的把关意识,树立“以质量为本,质量高于数量的金字招牌”。要求全体员工都要提高把关意识,作为学术著作面世的最后一道关卡,要对学术著作的政治立场、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学术专业水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重视著作的质量而非数量,这也直接关乎大学出版社的未来发展路途是否顺利。

2.2 遵循出版规范工作相关制度

1)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可以参考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范围规范的通知》。

2)根据出版规范工作制度的要求,对于学术著作的立场、形式、内容以及书稿的整体水平、专业水准等方面要不厌其烦、逐一进行严格审查。

3)根据出版规范工作制度的要求,对审核的编辑团队,可以进行学科上的细致划分,不同专业的编辑单独审核该专业的作品,以保证学术著作出版的专业水平。

4)可以尝试实施专家匿名审稿,同时也要对学术著作能够参与出版的资格严格审查,加大调查力度,避免出现重复性的、同质化的文稿作品,扰乱学术市场的正常发展走向。

2.3 关注大学出版社的人才培养储备

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可以对学术著作的水平进行专业的审核,修正选题重复、内容同质化等错误,可以说,能够拥有一支负责任的、有专业水平的编辑团队,是大学出版社工作能够得以高效、顺利进行的保障。这也就要求出版社在人才的引进上要加大力度,并且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水平能力的培训,切实建立起一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指挥棒要体现激励多出版学术质量高、编校质量高的优秀图书,以此提高编辑团队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和整体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学术著作出版之前各个环节的审查,比如,编校、设计、印制等等,尽量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细致地划分清楚,落实到个人,对于那些有失学术水准、低质量的学术作品,一定要加以拒绝。

2.4 出好书,出精品

学术著作的出版,主要依赖于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市场上,精品学术著作是否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很大程度上由大学出版社来决定。所以,大学出版社一定要秉持着专业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精品的学术,承担着文化交流、思想创新、知识传承的使命,只有权威的学术著作,才能代表我国学术市场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庆芳.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与思路[J].出版广角,2015(10):3O-31.

[2]焦贵萍.浅谈我国学术出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编辑,2013(6):52-55.

[3]刘永红.学术评价不应忽视出版环节[N].光明日报,2016(22).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出版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森林昆虫学经典学术著作再版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